鼓樓廣場

鼓樓廣場

鼓樓廣場是南京市的主要城市廣場之一,1959年開闢北京東西路的同時修建,有中山路、中山北路、中央路(以上三條幹道開闢於民國年間)、北京東路和北京西路五條幹道在此交匯,形成南京市的交通樞紐,曾經作為南京市大型集會和活動的場所,其名稱來源於其西側的南京鼓樓。 中山大道通車後,鼓樓成為中山北路、中山路、保泰街和天津路四條道路交會處。1931年前後,中央路建成通車後,在鼓樓東側。中山北路、中山路、保泰街與中央路四路交會,為此,修建了長徑42米、短徑18米的橢圓形中央環島,成為環形交叉口。今天的鼓樓廣場,就是在原有基礎上改造擴建而成的。

廣場簡介

鼓樓廣場始建於20世紀30年代,因明朝鼓樓建於這裡而得名。現為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央路、北京東路、北京西路五條主幹道和鼓樓街、天津街兩條支幹道的交會處,是市內重要的交通樞紐,屬大型的交通廣場。在1929年5月中山大道(包括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建成通車之前,鼓樓地區僅有江寧馬路、天津路(原名籌市街)和京市鐵路(寧省鐵路)等少數幾條道路通過這裡。中山大道通車後,鼓樓成為中山北路、中山路、保泰街和天津路四條道路交會處。1931年前後,中央路建成通車後,在鼓樓東側。中山北路、中山路、保泰街與中央路四路交會,為此,修建了長徑42米、短徑18米的橢圓形中央環島,成為環形交叉口。今天的鼓樓廣場,就是在原有基礎上改造擴建而成的。

主要建築

電信大樓、郵政大樓、中信銀行大樓,鼓樓醫院、南京消防大樓、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宋子文公館、鼓樓、大鐘亭等。

中央銀行南京分行

位於鼓樓廣場的紫峰大廈位於鼓樓廣場的紫峰大廈

中央銀

行南京分行現存行址有兩處:一處在建康路205號(原為建康路230號),另一處在中山北路2號,位於中山北路與中央路的交界處,面對鼓樓廣場。

中央銀行是國民政府的國家銀行,1928年11月1日在上海成立。兩周后,即11月15日,中央銀行南京分行開業。這在各分行中成立的時間最早。該行的主要業務是:發行鈔票,代理國庫,調劑金融,管理外匯和支應軍政用款。地位非同一般。

抗戰期間,中央銀行南京分行西迂。抗戰勝利後,中央銀行南京分行奉命接收汪偽中央儲備銀行和朝鮮銀行等,並於1945年9月15日在新街口汪偽中央儲備銀行舊址恢復營業。因該處原是交通銀行南京分行行址,因此,交通銀行南京分行恢復營業時,中央銀行南京分行又迂迴建康路205號辦公。1946年,中央銀行南京分行與金城銀行南京分行相互租用對方房屋,11月,金城銀行南京分行遷至建康路205號中央銀行舊址營業,中央銀行南京分行迂至鼓樓新落成的金城大樓營業。

中山北路2號建築建於1946年,上海申泰營造廠承建,地上四層,地下一層,門廳高五層.鋼筋混凝土結構。解放後曾為鼓樓食品商店,後為上海浦東發展銀行。2001年5月拆除。

局部夜景局部夜景

鼓樓食品大樓

國民政府中央銀行,解放後稱之為鼓樓食品大樓,其四樓還曾是江蘇電視台創建時的播出地點。1949年4月23曰南京人民慶祝南京解放歡慶場面的高潮就在這兒掀起,老照片和新聞紀錄片中展現出市民載歌載舞歡慶解放場面的背景正是這座大樓,它成為南京解放和南京歷史的見證之一。

鼓樓食品大樓樓上是聞名當時南京城的“雞鳴酒家”。樓下食品大廳主要經營各種副食品,和新街口的“冠生園”、“太平村”、“桃園村”、“小蘇州”齊名南京四大食品商店。名噪一時。我小時候就住在鼓樓,所以鼓樓食品大樓是我常去遊玩的地方。鼓樓食品大樓成A形結構,所以內部門市也成A形排列:前廳A尖左為餅乾櫃、右為糖果、朱古力等小包裝櫃,A尖三角底部為菸酒櫃。後廳中央為圓形食品櫃,後面為補品櫃、滷菜櫃、茶葉、零食等副食品櫃。當時的鼓樓食品大樓食品豐富、貨物齊全、人來客往、生意興隆.是聞名南京,營業銷售額最大的食品商店之一。

紅霞紡織品商店

鼓樓廣場鼓樓廣場

鼓樓捷運建設前,在鼓樓廣場向北成v形伸延的兩條大路“中央路”和“中山北路”上,靠近鼓樓廣場的有兩座沿街的伸延式商業性建築:中央路上的紅霞紡織品商店和中山北路上的鼓樓百貨商店。拆遷前它們均屬新街口百貨商店管轄,但各自歷史卻不盡相同。

紅霞紡織品商店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新建成的專營紡織品的商店,開業時的定名就是“紅霞紡織品商店”,大樓一、二兩層闢為商場,經營各種高中檔絲綢、布匹和服裝,每天客來客往,生意紅紅火火,是當時南京最大的專業紡織品商店。但在新街口、湖南路商業圈繁榮之後,這裡的生意變得清淡起來,雖然後來歸屬新街口百貨公司管轄,但經濟效益也一直不好,最終在兩年前捷運建設動遷中被拆除了。 謝如璧日偽漢奸的鬧劇1938年1月1日下午2時,在日軍的授意下,日偽漢奸組織──南京自治委員會在鼓樓廣場舉行成立大會,上演了一幕鬧劇。這一天,日軍和漢奸強迫一大批還未來得及從南京大屠殺恐懼中恢復過來的難民,攜帶自製的太陽旗和五色旗到鼓樓廣場參加大會。駐南京的日本軍政要員,如侵華日軍上海派遣軍參謀長飯沼守、南京警備司令佐佐木到一、南京總領事代理福井淳等人,分別在會上發表“祝詞”。大漢奸、自治會會長陶保晉發表“成立宣言”。南京大屠殺元兇松井石根特地為自治委員會的成立發表“賀電”。

三姑娘投火鑄大鐘

有鼓樓必有鐘樓,按我國古代建築體制,鼓樓鐘樓相互對稱,遙相呼應。在鼓樓的西邊,原有一座同時建造的鐘樓,明代南京鐘樓內,原來懸有兩口紫銅鑄大鐘。清康熙年間,鐘樓塌陷,大鐘墜於路旁,其中之一已毀於清鹹豐年間,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江寧藩台許振緯於鼓樓東北側擇地另建鍾亭,稱大鐘亭。重建的鐘亭為重檐六角攢尖式,頂蓋琉璃瓦,雖然比不上鼓樓的宏大壯觀,卻也古色古香,風姿獨具。大鐘亭高達14.5米,有鐵柱六根,上用六角交叉鐵梁,殘存的一口明代大鐘被掘出,懸掛於樑上,亭門書題“元音再起”。亭內大鐘高達4.27米。口徑2.29米,底邊厚O.17米,重約四萬六千斤,鐘頂部凸鑄荷花瓣花紋一周,提樑上飾有雲紋和波浪式卷角,鐘上有“洪武二十一年九月吉日鑄”銘言語,質精形美,敲擊鐘身。聲音洪亮,聞達數里,是我國有名的巨鍾之一。傳說朱元璋當年攻打集慶時,連攻旬日未下,便用牛首山宏覺寺中四萬六千斤重的青銅鐘熔鑄成一批大炮,並許願日後打下江山定將重鑄一口同樣的銅鐘還於寺中。明初他傳旨召集工匠限期鑄鐘,但屢鑄不成,重量達不到標準,如限期鑄鐘不成,工匠將有性命之虞,其三女為救父命,毅然捨身投入熔爐之中,終於感動上天,鑄成巨鍾,為紀念這位孝烈女子,人們在鍾亭建有一座三姑娘廟。

倒鍾廠辨疑

《南都察院志》記鐘樓云:“(鐘樓)洪武十五年建,樓下懸鳴鐘一口,洪武二十四年四月二十日鑄建。立鍾一口,在樓前,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建。臥鍾一口,在府軍後衛崗地方,洪武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建。”樓今廢,鳴鐘、立鍾並亡,惟臥鍾見存。

臥鍾其處原名倒鍾廠,今名大鐘亭,在中央路南端,與鼓樓遙遙相對,惟相隔約一里之遙。現已闢為大鐘亭公園,陳列盆景,亭中懸巨鍾一口,即過去的臥鍾。

傳此鍾為永樂時僧道衍所鑄(即永樂近臣姚廣孝)。近人《鍾南淮北區域志》載:“坡上作城闕狀,置樓其上,以鼓報晝夜時刻,明都之規制也。清康熙初,立聖祖戒碑於上,名目碑樓。旁為倒鍾廠,有明鍾二,鐘樓中鼓,敝物也。泥土叢積,一立一臥,立者為粵賊所毀。光緒中許方伯、江寧藩台許振緯以機器起其臥者,築亭復之,人呼為大鐘亭。”

鼓樓地下立交橋

鼓樓地下立交橋鼓樓地下立交橋

鼓樓廣場是南京市最大的廣場,

也是南京市交通中心。北京東路、北京西路、中央路、中山路、中山北路五條主幹道在此交會。由於路口多。車流交織,平面轉盤式交通形式,造成鼓樓廣場交通經常受阻。

南京市政府經過多年研討論證,1994年,決定開工建設鼓樓廣場交通改造一期工程,即:南起中山路、漢口路北口,北至中央路傅厚崗的南北向地下隧道。當年10月15日,隧道工程正式開工。工程由南京市市政設計院設計,鐵道部第十四工程局承擔施工任務。1995年10月15日隧道基本建成。命名為鼓樓地下立交。隧道南北入口橫額上由書法家武中奇題寫的“鼓樓地下立交”六字金光閃爍。

建成後的鼓樓隧道總長度為1152米。隧道為雙向四車道,單洞寬1咪,洞高7米,最大埋深為14米,最小埋深僅026米。在城市中心實施這樣超淺埋、大跨度的隧道工程,為國內所罕見。

鼓樓盆景園

鼓樓盆景園位於中央路73號,因地處鼓樓區而得名。

南京鼓樓南京鼓樓

盆景園址,建國前為馬成華私營“江南花園”,1950年馬病逝

,其妻金鳳英繼承,生產桂花、玉蘭花等花卉。1958年改造花農,花園由丁家橋街道辦事處代管。“文革”期間,花園無力維持,經鼓樓區房管所協調,由鼓樓區綠化隊(今園林綠化管理所)接管,花園所欠稅款由綠化隊付清。1979年,經南京市城建局批准。在此建盆景園,1984年10月1日建成開放。是年,經南京市城鄉建設委員會批准,徵收中央路69號、71號兩宅基地,擴建盆景園。位於大門內山石屏後為盆景露地陳列場,系培育與展示盆景之場所。這裡蒼松翠柏,花木扶疏,左有假山點綴,右有溪流潺潺,2000餘盆樁景、水石盆景各展風姿,令人目不暇接。春秋兩季,這裡配合舉辦春花、秋菊展銷,遊人如織。1994年,盆景園經營轉向,遂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