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俎

鼎俎,漢語辭彙。 拼音:dǐng zǔ 釋義:1、鼎和俎。 2、.泛稱割烹的用具。 3、.割烹。

詞目

鼎俎

拼音

dǐng zǔ

引證解釋

1、鼎和俎。古代祭祀、燕饗時陳置牲體或其他食物的禮器。
《周禮·天官·內饔》:“王舉,則陳其鼎俎,以牲體實之。”鄭玄註:“取於鑊以實鼎,取於鼎以實俎。實鼎曰脀,實俎曰載。”
《禮記·曾子問》:“曾子問曰:‘大夫之祭,鼎俎既陳,籩豆既設,不得成禮,廢者幾?’”
《史記·殷本紀》:“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

《韓詩外傳》:“伊尹負鼎俎調五味而為相。”

2、泛稱割烹的用具。
《韓非子·難言》:“上古有湯至聖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說至聖,然且七十說而不受,身執鼎俎為庖宰,昵近習親,而湯乃僅知其賢而用之。”

《晉書·食貨志》:“於是 王君夫 、 武子 、 石崇 等更相夸尚,輿服鼎俎之盛,連衡帝室,布金埒之泉,粉珊瑚之樹。”
唐 杜甫 《冬狩行》:“有鳥名鸜鵒,力不能高飛逐走蓬,肉味不足登鼎俎。”
唐 李匡乂 《資暇集》卷下:“必探求珍異,羅於鼎俎之前,競新其味。”

3、割烹。
《淮南子·說山訓》:“雞知將旦,鶴知夜半,而不免於鼎俎。”
《周書·晉盪公護傳》:“有李安者,本以鼎俎得寵於護,稍被升擢,位至膳部下大夫。”
宋葉適《治勢上》:“雖然,鳥高飛於重雲之上,魚深游於潛淵之下,而皆不免有鼎俎之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