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議

語出:(1).聚眾議論。《漢書·中山靖王劉勝傳》:“今羣臣非有葭莩之親,鴻毛之重,羣居黨議,朋友相為,使夫宗室擯卻,骨肉冰釋。” (2).朋黨之間的爭論、非議。《後漢書·黨錮傳·魏朗》:“尚書令陳蕃薦朗公忠亮直,宜在機密,復徵為尚書。會被黨議,免歸家。”南朝梁沉約《君子行》:“囂途或妄踐,黨議勿輕持。”唐戴叔倫《敬酬陸山人》詩之一:“黨議連誅不可聞,直臣高士去紛紛。”

基本信息

詞目:黨議
拼音:dǎng yì
注音:ㄉㄤˇ ㄧˋ

詳細解釋

(1).聚眾議論。

《漢書·中山靖王劉勝傳》:“今羣臣非有葭莩之親,鴻毛之重,羣居黨議,朋友相為,使夫宗室擯卻,骨肉冰釋。”

(2).朋黨之間的爭論、非議。

典源《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285~
逮桓靈之閒,主荒政繆,國命委於閹寺,士子羞與為伍,故匹夫抗憤,處士橫議,遂乃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覈公卿,裁量執政,婞直之風,於斯行矣。夫上好則下必甚,矯枉故直必過,其理然矣。若范滂、張儉之徒,清心忌惡,終陷黨議,不其然乎?……時河內張成善說風角,推占當赦,遂教子殺人。李膺為河南尹,督促收捕,既而逢宥獲免,膺愈懷憤疾,竟案殺之。初,成以方伎交通宦官,帝亦頗誶其占。成弟子牢脩因上書誣告膺等養太學游士,交結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於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國,逮捕黨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遂收執膺等。其辭所連及陳寔之徒二百餘人,或有逃遁不獲,皆懸金購募。使者四出,相望於道。明年,尚書霍諝、城門校尉竇武並表為請,帝意稍解,乃皆赦歸田裡,禁錮終身。而黨人之名,猶書王府。……凡黨事始自甘陵、汝南,成於李膺、張儉,海內塗炭,二十餘年,諸所蔓衍,皆天下善士。 典源譯文到了桓帝靈帝的時代,君主荒亂,政治腐敗,國家的命脈掌握在宦官手裡,讀書人認為同他們在一起可恥。所以平民百姓,憤憤不平,處士們放肆議論,標榜名節,彼此褒揚,評比公卿,議論執政的得失,剛正不阿的風氣於是大行。上面喜好的,下面更喜好。要矯正枉曲,一定要過直。道理就是這樣的啊!如范滂、張儉等,清政疾惡,終於陷入黨錮之禍,難道不是這樣嗎?……當時河內張成擅長占候術,根據四方四隅的風,以占吉凶。他推算朝廷將有大赦,於是教兒子殺人。李膺為河南尹,督促收捕張成。不久,遇上朝廷赦罪免予收捕,李膺更加氣憤,逮捕處死。起先,張成用星相之術交結宦官,皇帝也曾經問訊過張成的占卜情況。張成的弟子牢..因此上書誣陷李膺等人收養太學游士,交結各郡的諸生,興風作浪,結為朋黨,誹謗朝廷,搞亂風俗。於是天子發怒,頒布郡國,逮捕黨人,布告天下,同仇敵愾。於是逮捕了李膺等人。供辭所連及的陳萛之徒共二百餘人,有的逃跑沒有捉到的,都懸賞捕捉。派人四出搜捕,道路絡繹不絕。第二年,尚書霍..、城門校尉竇武等人都上表請求皇上重新考慮,皇上的怒意稍為緩解了。於是被捕的人都免罪送回農村,終身不得錄用。黨人的名字寫在王府。……總計朋黨事件,開始於甘陵、汝南,成於李膺、張儉,四海之內,人民水深火熱,流離失所,二十多年,所有受連累的都是天下的好人。運用示例
《後漢書·黨錮傳·魏朗》:“尚書令 陳蕃 薦 朗公 忠亮直,宜在機密,復徵為尚書。會被黨議,免歸家。”
南朝 梁 沉約 《君子行》:“囂途或妄踐,黨議勿輕持。”
唐 戴叔倫 《敬酬陸山人》詩之一:“黨議連誅不可聞,直臣高士去紛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