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寶馬案

黑龍江寶馬案

2003年10月16日,哈爾濱無業人員蘇秀文駕駛寶馬車與一農用四輪車相撞,造成1死12傷。對這起交通肇事案,網際網路上流言四起,有流傳說蘇秀文是黑龍江省一副省長的兒媳婦。

事件經過

賣蔥農婦被蘇秀文駕駛的寶馬車撞死時的現場 賣蔥農婦被蘇秀文駕駛的寶馬車撞死時的現場

賣蔥農婦被蘇秀文駕駛的寶馬車撞死時的現場

2003年10月16日上午10時左右,代義泉、劉忠霞夫婦駕駛著滿載大蔥的農用車行駛到哈爾濱市人才市場門前。為了躲避從對面駛過來的麵包車,代將農用車的方向盤向右打了一下。沒想到卻與停在路邊的一輛寶馬車剮在一起(固定大蔥用的繩子套在寶馬車的倒車鏡上)。但代義泉夫婦並沒有察覺,繼續開車前行,寶馬車則被農用車拖出約1.5米左右。此時坐在寶馬車內的蘇秀文姐妹立即下車攔住代義泉夫婦。雙方激烈爭吵,圍觀民眾對蘇的辱罵不滿,蘇秀文嘴裡嘟囔了一句就上了車。“我眼看著車子稍稍向後倒了一點,然後向前飛快駛去,寶馬車在人身上顛簸著。只見接連被撞倒的十二三個人在地上哇哇亂叫,直打滾兒。”目擊者李林說,劉忠霞躺在路上的一個小坑裡,她當時就死了,腦袋都扁了。此事共造成1人死亡、12人不同程度受傷。去年12月20日,寶馬車交通肇事案在哈爾濱市道里區法院公開開庭審理,駕駛員蘇秀文因犯交通肇事罪被法院一審判處有期徒刑二年,緩刑三年。

傳聞四起

專家解讀“寶馬案”輿論
一起發生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交通肇事案在宣判了近兩個月後,突然在2004年新年伊始成為一個被廣泛關注的社會熱點。一些學者認為:“寶馬案”之所以產生如此強烈的社會反響,實質上是社會情緒、社會張力的一種折射。
諸多傳聞
針對蘇秀文被“判二緩三”的判決結果,網際網路論壇上傳說,撞死了人卻“逍遙法外”是因為“蘇秀文是黑龍江省某領導親屬”,另外蘇秀文的丈夫是大老闆“用錢買通了關係”、證人被“封口”等等,更有人直言推斷這是一起典型的司法不公的審判。
傳言僅僅代表的是一種懷疑,而引發重新審視案件甚至全盤否定整個事件公平、正義與合法性的輿論風潮則源自2003年12月30日的一次闢謠。針對社會上特別是網際網路上的種種傳聞,12月30日東北某網站發布訊息:負責事故處理的哈爾濱市道里交警大隊有關負責人說,蘇秀文不是黑龍江省或哈爾濱市曾任和現任領導的親屬。
但這個簡單得幾乎有些含糊的闢謠訊息,反而成為引起更多媒體關注的導火線。北京、廣州等地的媒體紛紛來到哈爾濱進行調查、採訪,一些所謂的內幕、背景、事實真相等情況被大量刊發出來。隨著這些報導的增加,網路上要求調查“寶馬案”真相的輿論形成了一股強大的聲勢。

專家解讀
■這是社會情緒總爆發的體現,因為在案件中各種信號強弱對比太強烈了
“傳言的出現,是由於人們對蘇秀文被‘輕判’的不滿,以及這個案件本身出現的一些特殊色彩。”中央黨校研究室趙傑博士一直在跟蹤有關“寶馬案”的輿論情況。他認為,之所以民間出現諸多傳言是因為在此案中出現了幾個特殊的符號:一是肇事車是寶馬,而車號之特殊更容易讓人產生聯想;二是出事當時有武警到現場維持秩序;三是遇難的是一位社會底層的農婦;四是蘇秀文的丈夫是一位“大款”;五是事故認定是蘇秀文“操作失誤”;六是所有證人一概沉默。
“這就是為什麼這起交通肇事案引來如此關注的民眾心理背景。這是我們社會情緒總爆發的一個體現,因為在這起案件中各種信號顯示的強弱對比太強烈了,起碼從遇害者和肇事者看,一個是終日苦勞的農婦,一個是開著寶馬車的‘富婆’!”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有關社會學專家也指出,長期以來,人們形成一種社會印象,覺得開寶馬的人不少是為富不仁,起碼富得不是很正當,覺得這些富人是有背景的,遇到問題總可以拿錢輕鬆“擺平”。
“這就是為什麼媒體將這起肇事案稱之為‘寶馬撞人案’的原因。因為,‘寶馬’這種車的背後被人們賦予了太多的深意,而事實上往往有深意。”趙傑說。
■象徵金錢和身份的寶馬撞了人,人們就會在潛意識裡疑竇叢生
黑龍江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曲文勇分析認為,“寶馬案”之所以產生如此強烈的社會反響,實質上是社會情緒、社會張力的一種折射。因為,現在存在著一些社會問題,比如幹部腐敗、特權車現象、執法不公等等,導致很多人都在潛意識中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官員和富人有嚴重的特權思想,他們總會憑藉權力和金錢獲得某種“關照”,如果是桑塔納撞了人,大家可能不會這么關注,但是象徵金錢和身份的寶馬撞了人,人們就會在潛意識裡疑竇叢生。
“但人們製造輿論就是希望獲得事情的真相,想通過合理的懷疑擠壓出可能被掩蓋的事實。”

■人們是希望達到政府能更公正地處理問題、揭開黑幕的心理預期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一位社會學研究員說,這件事情通過網路媒體披露出來,引起如此大的社會反應,有一個大的社會背景,就是2003年由於網路輿論主導而發生實質性改變的“孫志剛事件”和“劉涌改判事件”。人們此次對“寶馬案”的重新關注,也就是希望藉此達到政府能更公正地處理問題、揭開黑幕的心理預期。
■激憤的社會情緒,容易產生非理性的社會仇視心理
趙傑指出,老百姓就“寶馬案”所產生的比較激憤的社會情緒,有些東西是挺可怕的,容易產生非理性的社會仇視心理,而這種激憤促成的原因和我們政府的“失聲”有關:本來判決的法理性和老百姓的同情心之間就會出現不平衡狀態,而政府部門沒有及時表態更為非理性情緒的滋生提供依據。政府部門在這個時候,要學會通過新聞傳播,進行危機公關扭轉被動,也可以避免一些媒體非正常的炒作。

事件始末

蘇秀文 蘇秀文

蘇秀文 在庭審現場

■2003年10月16日,哈爾濱無業人員蘇秀文駕駛寶馬車與一農用四輪車相撞,造成1死12傷。對這起交通肇事案,網際網路上流傳說,蘇秀文是黑龍江省一副省長的兒媳婦。
■2003年11月20日,此案在道里區法院開庭審理,此前肇事者家屬與死者家屬正式達成和解。蘇秀文的家屬還與住院傷者中的7人達成了和解協定。審理後法庭宣判蘇秀文因犯交通肇事罪被一審判處有期徒刑兩年,緩刑3年。
■2003年12月31日,哈爾濱市警方公布:蘇秀文不是黑龍江省或哈爾濱市曾任和現任領導的親屬,其丈夫關明波系哈爾濱一私營公司董事長。
■2004年1月5日,黑龍江省政協主席韓桂芝、黑龍江省人大副主任馬淑潔通過媒體闢謠,她們與蘇秀文沒有任何關係。
■2004年1月10日,哈爾濱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就此案發表談話說,政法機關已於2003年12月30日開始對“寶馬車撞人案”嚴肅認真地開展調查、複查,主要是案件的定性是否準確,量刑是否適度,審理程式是否合法,是否存在司法腐敗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