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廟村

該村共有耕地面積1300畝,其中種植葡萄1020畝,大田面積280畝,以種植玉米為主。 準備建設千畝葡萄觀光園,繼續修建葡萄長廊,發展盆栽果樹3000盆,並在葡萄架下種植牡丹,為旅遊觀光果園建設增添新亮點。 準備新建溫室大棚30棟,培育有機葡萄苗,強化葡萄種植產業。

前黑龍廟村位於張山營鎮中南部,大秦鐵路穿村而過,距延慶縣城25公里,村北3公里處是國家一級自然保護區松山。周邊交通便利,110國道、旅遊專線古龍路、康張公路均能到達。

主要介紹

該村共有耕地面積1300畝,其中種植葡萄1020畝,大田面積280畝,以種植玉米為主。該村共有187戶519口人,勞動力320人,其中有70%的農戶從事第一產業。
該村利用地處官廳湖畔水利資源豐富,土壤多為沙壤土,晝夜溫差大等條件,自1992年開始發展葡萄種植。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到目前已形成1000餘畝的規模,品種由原來單一的紅地球擴展到45個名、特、優、新品種,其中的紅地球、里扎馬特、黑奧林三個品種在1998年全國第五屆葡萄鑑定會會上被評為優質農產品獎。依靠金牌效應,該村使葡萄生產逐步成為主導產業,因此,該村被譽為“京郊葡萄生產第一村”。2003年該村成立了葡萄產銷協會,擁有會員142人。該村充分利用民俗旅遊和果品基地的優勢,發展民俗旅遊和果品產業。該村經濟總收入860萬元,人均收入11440元,其中人均果品收入11000元,占全部收入的絕大部分。
我們在尊重村民意願的基礎上確立整體發展思路,利用廣播、入戶等方式進行新農村建設宣傳動員工作,著重對村內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進行整改,以改善居住環境和提高收入。
(一)全面整治村莊環境。以改善村容村貌為突破口,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以及改水、改廁、改路等為重點,結合農村自然和文化發展脈絡需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從根本上解決村莊建設雜亂無章問題。
(二)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改善前黑龍廟村的基礎設施條件,實現村內街道基本硬化,主要街道安裝路燈,實現亮化;對老化、陳舊供水管道進行改造;建設垃圾集中堆放點,實現無害化處理;建設污水處理設施,使生活、生產污水得到有效處理;全面完成村內廁所改造,提升農村生活環境質量,引導農民建立科學文明、健康衛生的生活方式,有效預防農村腸道傳染病、寄生蟲病等各種蟲媒疾病的發生和流行;修繕村內危房、殘牆斷壁,拆除私搭亂建;充分發揮村內衛生室的作用,改善農民看病條件。除此之外,還將建有符合農民需要,能夠滿足農民日常需求的連鎖超市或便利店。

產業發展構想

根據農民的意願,利用自身優勢、地理優勢,前黑龍廟村確立了建設有機葡萄觀光採摘園的思路,計畫通過幾年的努力,逐步把現有葡萄園發展成為集觀光、採摘為一體的旅遊觀光休閒農業園區,培育有機葡萄,發展設施農業,延遲葡萄採摘期,並以此為依託帶動民俗旅遊的發展,充分實現“一產帶動三產、三產促進一產”的可持續發展,具體如下:
第一、建設旅遊觀光果園。該村利用葡萄產業發展成熟的優勢,結合緊臨松山保護區豐富的旅遊資源,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建設旅遊觀光果園,由單純“一產”的功能向“二、三產”的加工、旅遊服務功能延伸,以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完美結合,加速城鄉一體化建設。準備建設千畝葡萄觀光園,繼續修建葡萄長廊,發展盆栽果樹3000盆,並在葡萄架下種植牡丹,為旅遊觀光果園建設增添新亮點。
第二、大力發展有機葡萄。推廣無公害、綠色食品和有機果品生產新技術,發展觀光都市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只有不斷提高果品的標準檔次,提高科技含量,打有機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該村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準備將現有千畝葡萄園全部轉換成有機葡萄園,利用牛羊糞做肥料,積極進行有機認證,力創綠色、有機食品品牌,這樣既降低了生產成本,又有利於環境整潔。目前為止,有機食品認證工作進入最後攻堅階段

發展規劃

修建沼氣池。農村的沼氣原料非常豐富,各種有機物質如秸稈、雜草、樹葉、人畜糞便、葡萄的枝桿、葉子、廢葡萄粒等廢棄物均可利用,生產出的沼氣是一種清潔能源,可用來燒飯、點燈,沒有煙塵,而沼渣沼液可為葡萄種植提供充足的有機肥,從而減少農藥、化肥殘留。這項措施符合節約型社會的要求,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益,建設環境友好型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有利措施,其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都極為顯著。
延遲葡萄採摘期。發展設施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大趨勢,利用溫室大棚,人工控制溫度、濕度、通風、透光等條件,調節葡萄發芽、開花及座果時間,延遲葡萄成熟、採摘期,從而給廣大顧客提供品種更多、品質更優、採摘期更長的葡萄,才能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準備新建溫室大棚30棟,培育有機葡萄苗,強化葡萄種植產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