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宰相

黑衣宰相

“黑衣”,指僧人所穿的一種黑色僧衣。 “宰相”又稱“丞相”,是封建時代輔佐皇帝管理國家的高級官職,位列“三卿”之首。 故而,“黑衣宰相”就是指參與政事並且影響較大的僧人。他們大多在朝廷有官職(並不一定真的官居宰相),在寺廟也有法號。較有名的“黑衣宰相 ”有:慧琳和尚,姚廣孝,太原雪齋,南光坊天海等。

基本信息

慧琳和尚

慧琳和尚,生卒年不詳。

生平

南朝劉宋僧。秦縣(陝西)人,俗姓劉。道淵之弟子。學通內外,尤善老莊,好語笑俳諧,長於著作。廬江王義真薦之於文帝,甚得寵信,時與議論機密,有黑衣宰相之稱。

論著

所著白黑論(均善論),批評當時般若本無之說,以為(大五二·一八上):‘折毫空樹,無傷垂蔭之茂;堆材虛空,無損輪奐之美。’抨擊宗教虛構,以為(大五二·一八中):‘效神光無徑寸之明,驗靈變無纖介之實。(中略)諸若此類,皆謂於事不符。’認為佛教用淨土、地獄之說誘引威嚇民眾;揭露寺院僧侶追求豪華,結黨營私;主張廢鬼神之說,做修利遷善之事。師之批判佛教,為眾所厭棄。然由於文帝之庇護,得免被逐出僧團,後觸罪謫配交州。[弘明集卷四、梁高僧傳卷七道淵傳

姚廣孝(1335~1418)

介紹

明初政治家、高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號逃虛子。蘇州人。通儒、道、佛諸家之學,善詩文。與文學家宋濂、高啟等交友,又從靈應宮道士席應真習道家《易經》、方術及兵家之學。二十三年於徑山從遇庵大師潛心於內外典籍之學,成為當時較有名望的高僧。但始終未曾放棄成就大業的抱負,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開國功臣劉秉忠,欲成開國建業之功。明初,因其故友多被明太祖朱元璋所殺,對洪武朝政治懷有強烈不滿。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選高僧侍諸王,為已故馬皇后誦經薦福。經人舉薦成為燕王朱棣的重要謀士,隨燕王朱棣至北平(今北京)住持大慶壽寺。從此經常出入燕王府,參與奪位密謀,成為朱棣的重要謀士。朱棣“靖難”稱兵前,他曾推薦相士袁珙以占卜等方式,並通過對當時政治、軍事形勢分析,促使燕王朱棣堅定信心;又於王府後苑訓練軍士,打制軍器,作好軍事準備;建文元年(1399)六月起兵前夕,計擒北平布政使張昺、都指揮使謝貴。靖難之役中,他留守北平。十月,輔佐燕王世子率萬人固守北平,擊潰朝廷數十萬北伐之師。此後,仍多贊謀帷幄,終使朱棣奪得皇位。朱棣即位後,初授官僧錄司左善世,永樂二年(1404)再授為太子少師,復其姓,賜名廣孝。晚年,姚廣孝既厭懼官場爭鬥的兇險,又不甘心放棄畢生事業的追求,故雖然受官,卻未改變僧人身份,主要承擔太子、太孫的輔導講讀,及主持《永樂大典》、《明太祖實錄》等書的修纂。其博通精深的學識和修養對皇太孫(即明宣宗)有較大影響,對《永樂大典》的完成也起了很大作用。

主要著作

《逃虛集》、《逃虛子詩集》、《逃虛類稿》等。

太原雪齋(1496~1555年)

生平

太原雪齋,父親為駿河大名今川氏親的重臣庵原左衛門尉,母親是同為今川家重臣的興津氏的女兒。“雪齋”是個道號,又稱“太原崇孚”,實際名字已不可考。

經歷

幼時即被父親送往附近的善得寺修習學問,自那時起,雪齋已然覺悟到終生要過著禪僧的生活。直至永正六年(1509年),十四歲的雪齋進入京都建仁寺,拜常庵龍崇為師,正式出家為僧,改稱“九英承菊”。大永二年(1522年)雪齋奉今川氏親之命,到駿河善得寺,負責年幼的今川義元的教育工作。天文五年(1536年),今川氏輝死,今川義元繼位後,立即招了這位既是功臣又是良師的太原雪齋,成為自己的軍師;從此雪齋得以盡展所長,在他有生之年,今川家一直處於最鼎盛的狀況。天文十八年(1549年)十一月,雪齋指揮七千大軍攻陷三河的要衝安祥城,擄獲了守將織田信廣。弘治元年(1555年)十月,太原雪齋圓寂,享年六十。死後獲賜“寶珠護國禪師”的諡號。

南光坊天海(?~1643)

年齡的傳說

天海,安土桃山到江戶初期的天台宗僧侶,別號隨風、南光坊、智樂院,德川幕府予謚慈源大師。天海與德川家關係很深,暮年受秀忠、家光重用,而且可能是戰國時代最長壽的人。他的年歲甚至有一百三十歲、一百一十六歲、一百零八歲、一百零六歲等種種超過百歲的說法,據說還曾經見過永祿四年(1561)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在川中島的單挑。不過,天海的少年是在流浪中度過的,沒有任何可資確證的記載,其年齡的可信度遠不如北條幻庵。天海的出身也有很多說法,最離奇的要數“光秀後身”——這位“黑衣宰相”乃是在小栗棲逃得性命的明智光秀?從年齡上說根本不可能,除非誰認為享祿元年(1528)出生的光秀能夠活到寬永二十年(1643),整整一百一十六歲,而晚年依舊精力充沛。現在通常的說法是,天海生在陸奧國大沼郡,是蘆名氏一族。慶長十八年(1613),天海大僧正成為武藏國川越喜多院日光山住持。

經歷

元和二年(1616)四月十七日,德川家康以七十五歲高齡病死了。半個月前,垂死的家康將本多正純、天海、金地院崇傳叫到枕邊,囑託了一大堆遺言:“遺體暫存久能山,葬禮到增上寺舉行,靈位供在三河大樹寺,待一周年忌日時移往日光山,建一座小堂供奉,永為關八州鎮守。”德川家康死後,幕府擬將他神格化,為了如何祭祀家康的問題,天台宗與禪宗展開爭論,天海主張把家康稱作“權現”,崇傳則主張為“明神”。秀忠認為明神顯然不吉利,死後稱為豐國大明神的秀吉不就是例子嗎?於是有了日光山的“東照大權現”。元和三年(1617)三月,三代將軍家光當政時期,天海主持修築的日光東照宮完成,之前家康的遺骨已經遵囑從久能山移葬到這座山里。日光山因而空前地繁榮起來,當時有二十院八十坊、僧侶社家數百人,天海被叫做“日光中興之祖”。寬永二年(1625),天海復興延曆寺門風,在上野創建東睿山寬永寺,成為該寺開山法祖。晚年曾隱居上野世良田長樂寺,也就是傳說中德川家的發祥地世良田。寬永二十年(1643),天海終於過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