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風雨橋

黎平風雨橋

黎平風雨橋,風雨幾十載,洗濯塵與霜,古瓦依舊在,黎平風雨橋。位於黎平縣南端。

黎平風雨橋黎平風雨橋

名稱

黎平風雨橋

介紹

風雨幾十載,洗濯塵與霜,古瓦依舊在,黎平風雨橋。地坪侗寨位於黎平縣南端,現為地坪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02公里,包括上寨下寨甘龍3個村寨。南江河從寨子之間蜿蜒流過。在河上有一座遠近馳名的風雨橋,又稱花橋,將三個寨子連成一體。這座橋全長56米,橋面寬4.5米,橋底距日常水位近10米。橋上建有長廊和橋樓,青瓦覆蓋,可擋風蔽雨,故名風雨橋。
南江河至此水流平穩。河中心用青石砌成一座橋礅,橋身置於石礅上,連線兩岸,為木桁梁結構。橋樑下部分兩層,各由8根合抱粗的杉木穿榫邊連成一體,呈天平狀向兩邊懸挑,各層挑出約2米,這樣就巧妙地減小了空間的跨度。上部兩層,各由4根粗長杉木穿榫一連成一排,架在礅岸之間,然後在其上面鋪橋板和建橋廊。橋廊左右兩側有1米來高的梳齒狀欄桿,靠欄桿內側各架設一行長凳,行人可坐在凳上憑欄觀景、小憩。欄桿下面有一層向外挑出1米多的挑檐,覆蓋青瓦,就象橋身長出的雙翅,既美化了橋身,又可保護橋下的木結構免受雨淋。
橋上有一大兩小3座樓。高大的中樓建在河心石礅上,五重檐四角攢尖頂,式樣同侗家鼓樓相仿。底層寬出橋面,樓頂高出兩端橋廊屋面約5米。頂上還安有葫蘆寶頂,寶頂下有如意裝飾。橋的南北兩頭各建有一座三重檐歇山式的側樓,樓頂高出廊頂約3米,樓與樓之間則以長廊聯接。如果置身河面仰望這座風雨橋,橋廊的屋面有檐,廊腳下面也有檐,共兩層;中樓從腳底到頂層的檐層則由5層變成7層;南北側樓的檐層則由3層變成5層。這樣虛虛實實,極盡變化的奧妙,使人不得不欽佩侗族建築師傅的匠心獨運。還有使人嘆服的是整座橋的梁、柱、枋、板等木構件,全系穿榫逗扣銜接拼合,不用一釘一鉚,各處嚴絲合縫,年長日久也未稍許鬆動走形,可見工藝的精湛。
橋廊頂脊上彩塑雙龍搶寶、鸞鳳展翅、鴛鴦比翼等圖形,樓廊翼角彩塑各種珍禽異獸圖形,樓頂天花板彩繪龍鳳鶴牛等紋樣,廊宇內側檐下承板,彩繪歷史人物故事、侗胞生產生活情景,山水、花草等壁畫;中樓四柱浮雕金龍繞柱,橋頭門柱鐫刻楹聯,其餘柱子髹塗朱漆。各處雕塑、繪畫無不形象生動,色彩鮮明。樓、廊的屋脊和各層構檐口塗抹白堊,與青瓦屋面相映襯,顯得層次分明。
此橋自古即扼控黎平通往廣西的通道,始建於清光緒九年(公元1882年),1959年火災燒毀;1964年黎平縣人民政府撥款修復;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又遭破壞;1981年縣政府將它列為縣級文物單位,再度撥款修葺,恢復原貌。1982年2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地坪風雨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郵電部將此橋設計為郵票發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