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鵪菜[中藥]

黃鵪菜[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鵪菜,中藥材名。本品為菊科植物黃鵪菜的全草或根。春、秋採收。功能主治為: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治感冒,咽痛,乳腺炎,結膜炎,瘡癤,尿路感染,白帶,風濕關節炎。①《廣西藥植名錄》:消腫,止痛。治感冒。②福建晉江《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通結氣,利咽喉。③《常見混淆中草藥的識別》:抗菌消炎。治瘡癤,乳腺炎,扁桃體炎,尿路感染,白帶,結膜炎,風濕性關節炎。

來源

本品為菊科植物黃鵪菜的全草或根。春、秋採收。

性味歸經

福建晉江《中草藥手冊》:甘微苦,涼,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治感冒,咽痛,乳腺炎,結膜炎,瘡癤,尿路感染,白帶,風濕關節炎。

①《廣西藥植名錄》:消腫,止痛。治感冒。

②福建晉江《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通結氣,利咽喉。

③《常見混淆中草藥的識別》:抗菌消炎。治瘡癤,乳腺炎,扁桃體炎,尿路感染,白帶,結膜炎,風濕性關節炎。

形態特徵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鬚根肥嫩,白色。莖自基部抽出一至數枝,直立。基部葉叢生,倒披針形,提琴狀羽裂,頂端裂片大,先端鈍,邊緣有不整齊的波狀齒裂;莖生葉互生,稀少,通常1~2枚,少有3~5枚,葉片狹長,羽狀深裂。頭狀花序小而多,排成聚傘狀圓錐花叢;總苞片2層,外層苞片5枚,三角狀或卵形,內層苞片約8枚,披針形;花冠黃色,邊緣為舌狀花,中心為管狀花,瘦果棕紅魚,具棱11~13條,冠毛白

分布區域

分布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湖北、廣東、四川、雲南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路邊荒野。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鮮品1~2兩)。外用:搗敷或搗汁含漱。

相關配伍

①治咽喉炎症:鮮黃鶴菜,洗淨,搗汁,加醋適量含漱(治療期間忌吃油膩食物)。

②治乳腺炎:鮮黃鶴菜一至二兩。水煎酌加酒服,渣搗爛加熱外敷患處。

③治肝硬化腹水:鮮黃鶴菜根四至六錢。水煎服。

④治胼胝:鮮黃鶴菜一至二兩。水酒各半煎服,渣外敷。

⑤治狂犬咬傷:鮮黃鶴菜一至二兩。絞汁泡開水服,渣外敷。(選方出福建晉江《中草藥手冊》)

注意事項

《隨息居飲食譜》:外感未清,濕熱內戀,積滯未淨,脹悶未消者均忌。

相關論述

1.《廣西藥植名錄》:消腫,止痛。治感冒。

2.福建晉江《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通結氣,利咽喉。

3.《常見混淆中草藥的識別》:抗菌消炎。治瘡癤,乳腺炎,扁桃體炎,尿路感染,白帶,結膜炎,風濕性關節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