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池養操作技術

 一、黃鱔的生活習性及特點
黃鱔喜歡在泥質底層鑽洞或在堤岸的孔隙中穴居,在池塘、溝渠、稻田和有機質較多的水底淤泥中都能生長。其適宜的溫度為15℃-30℃,當水溫降至10℃以下時,逐漸停食進入冬眠。黃鱔白天常躲在洞裡,夜裡或早、晚出穴覓食。

黃鱔的性情兇猛,喜肉食,常以小魚、蝦、螺蚌、水生昆蟲和浮遊動物為食,也吃有機碎屑等,在食物緊缺的情況下,黃鱔之間互相殘殺的現象極為嚴重。
黃鱔具有性移轉的特點。從胚胎髮育到性成熟時都為雌性,內生殖腺只有卵巢,體長大約在15cm以下全是雌的;在20cm-40cm,部分個體出現性移轉,雌、雄個體幾乎相等;在50cm以上,黃鱔的內生殖腺均為精巢,全部轉變為雄性。
黃鱔一般2齡~3齡性成熟開始產卵,生殖季節大多在每年的6月—8月,產卵於穴居的洞口附近,以在水面上吐出的泡沫為巢。雌雄親體都有護卵的習性。
二、黃鱔的池養操作技術
1、黃鱔池的選建
根據我地鱔農的經驗,養鱔池一般要求選擇在避風向陽、靠近水源的家宅附近,以含有機質較多、軟硬松堅適度的壤土地質最好,利於黃鱔打洞潛伏。鱔池以圓形、方形、面積50m2以下為好,視具體環境情況而定,總之池越小飼養、捕捉、管理等就越方便。養鱔池的深度一般80cm-1OOcm即可,水深10cm-20cm為宜,因黃鱔習慣身居穴中,頭不時伸出洞口外窺測食物或呼吸;若池水太深,吃食呼吸就得游出洞外,成天不在洞內不利於生長。
鱔池池坎一般用條石、片石或磚砌成,高90cm-120cm(應高出地面10cm-20cm),池水面超高30cm-50cm,池坎頂端用磚砌成″T″形,以避免黃鱔爬壁或用尾鉤住堤頂外逃。堤坎內壁用三合灰或水泥沙漿勾縫摸光,在側壁對角各開一個進、排水口並用綱絲網或聚乙烯網封堵防逃。養鱔池建好後,首先要清整乾淨,然後在池內墊20cm-30cm含有機質豐富的壤土,並在池內適當種植如茨菇、水白菜類的水生植物或放置石塊、木棍等以備黃鱔穴棲、覓食和遮陰。
2、鱔種的選擇與放養
選擇體質健壯、規格整齊、無病無傷的鱔種是提高養鱔成效的關鍵。為此,一般選擇人工繁殖場的鱔苗和籠捕或突手捕捉的野生鱔種最理想;規格要求以每千克40尾-60尾為宜。同池放養的鱔種必須是同批次、同規格的苗種,嚴防個體差異大而引起互相殘殺,降低成活率。鱔苗种放養的密度要根據投餵管理水平而定,一般每平方米放養2kg-3kg種苗,若規格大可適當少放。下池前用1%—2%的食鹽水浸浴消毒10min-15min即可。
 3、飼養與管理
(1)餌料投餵:黃鱔是肉食性魚類,喜吃活食且很貪食。在自然條件下常獵食小魚、蝦、河蚌、底棲動物等,也食一些大型浮遊動物。因而人工飼養黃鱔應以水蚯蚓、蠅蛆、螺蚌、小雜魚或新鮮的蠶蛹和切碎的畜禽內臟等為餌逐步投喂,也可兼餵餅塊、粉麩、粉渣或其配合料等,餌料要求新鮮無毒,大小適口。投料的原則要求做到”四定”,一般每日投料量保持為黃鱔體重的2%-5%;投料的最佳時間是傍晚以後,定點投餵在食場或食物筐內,以便檢查攝食情況和及時清除殘渣,4-10月是黃鱔生長最快、攝食最旺的季節,要保證投餵充足的餌料。
(2)日常管理:鱔池的管理比較方便,對水的要求不高,在池水清瘦時,可在池內適當堆放一點腐熟的人畜糞;但在夏秋高溫季節,餌料易腐爛變質引起水質污染,因而要勤換池水,陽光直射強度大時,還要搭棚遮陽。若遇雷雨是黃鱔最易竄逃的時間,一定要及時排水,保持理想的深度,並隨時檢查攔截防逃設施,避免黃鱔逃跑。
4、疾病預防
黃鱔常見的疾病有感冒、白點病和紅色斑點病等。預防的法是:加水、換水時溫差不宜太大;平時要及時撈出病鱔、殘渣余餌,以免壞水質;也可在池中放養幾隻蟾蜍預防疾病。
5、黃鱔的捕捉
捕捉黃鱔的方法很多,最簡便的辦法是用鱔籠誘捕,即每天傍晚安置鱔籠,將誘餌置於籠內,第二日早上收籠,高溫季節每晚可收籠兩次。也可在低溫季節放乾池水,翻土起捕,取大留小,使池中保留一定的鱔種。隆冬季節要保持泥土濕潤,覆蓋稻草或關深水越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