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陂三合

黃陂三合

黃陂三合為黃陂縣的傳統佳肴,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它以一菜多樣、風味各異而廣泛流傳。當地人稱之為三鮮。三合以魚丸、肉丸、肉糕三菜合一而得名。魚丸系選用魚肉剁茸,以蛋清、蔥白、姜沫、豬油作調料汆制;肉丸系選用豬腿夾肉剁碎,配以魚茸和調味料,酥炸而成;肉糕原料為肉丸,系蒸製而成。魚丸滑嫩,肉丸酥泡,肉糕軟柔,滋味各異,可以單燒,也可以將其中的任何兩種、三種合燒。此一菜多味,魚有肉味、肉滲魚香,真是別有風味。

菜色介紹

黃陂三合黃陂三合

黃陂三合是武漢市郊縣黃陂民間的傳統佳肴,已經流傳數百年。三合是魚丸、肉丸、肉糕三樣菜看合而為一的統稱。當地民眾又稱之為三鮮,他們把三鮮作為品評筵席的起碼標準,有“沒有三鮮不稱席,三鮮不鮮不算好“之說。

三鮮各有其製作傳統技藝。魚丸選用鰓魚剁茸,配上蛋清、蔥白、薑汁、豬油等余制而成。肉丸選用豬腿夾肉剁碎,配上魚茸和各種調料,酥炸而成。肉糕的原料和肉丸相同,但作成糕狀,蒸製而成。三菜合燒,魚有肉味,肉有魚香,別有風味。由於三菜中有魚、丸、糕三字,魚與余諧音,龍的方音為圓,糕與高同音,人們便賦三合以年年有餘、家家團圓、步步高升的寓意,為圖吉慶,年節必備。

1941年黃陂人在漢口打銅街開設黃陂合記餐館,把黃陂三合傳到武漢,把鄉土菜的質量進一步提高,使得魚丸滑嫩、肉丸松泡、肉糕軟柔,頗受歡迎。後來隨著武鋼的建設,合記餐館遷到青山建設七路,改名解放酒樓,繼續精製此菜。漢口大要想品嘗此菜則到橋口區的建樂餐廳。

名字由來

“黃陂三合”在黃陂已流傳有百餘年。傳說之一是,一百年前,黃陂南門外有一家姓列的熟食店,由於本小利薄,全靠夫妻兩人辛勤勞作,勉力經營。但僅以單一的肉糕、魚圓雜燴做為經營品種。日子一久,門庭逐漸冷落下來。這時,從外地漂泊來的一位廚師,毛遂自薦願幫他經營。新來的廚師,把魚圓、肉圓分別加料製作成熟,將肉糕切成整齊的條塊,與魚圓、肉圓擺成紅、黃、白三色相間的形象,裝在盤中,標上“黃陂三合”的名稱招徠顧客。由於色香俱佳,吸引了不少顧客品嘗。從此生意一天天興旺,而“黃陂三合”一菜,也就逐漸傳遍三楚。
關於“黃陂三合”的由來,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傳說明崇偵十五年間,闖王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由襄陽出發,經二十餘日攻破黃陂縣城,俘捉了縣官。當地老百姓象過節一樣歡慶勝利,紛紛拿出節日佳肴魚圓、肉圓、肉糕犒勞起義軍。他們將送來的菜合而燴之,一菜三鮮,滋味各異,義軍極喜食。後廣為流傳於民間,至今盛名不衰。

烹調方法

主料輔料

豬前腿淨夾縫肉…150克
淨鱤魚茸………125克
豆油皮………一張
荸薺……………50克
胡椒粉…………4克
水發黑木耳……25克
蔥段……………3克
水發玉蘭片……25克
蔥薑汁…………10克
己制好的魚圓…20個
上湯……………300克
(漂水)味素…3克
肉圓……………12個
濕澱粉…………40克
雞蛋……………1個
熟豬油…………75克
精鹽……………10克
醬油……………25克

烹製方法

1、把豬前腿夾縫肉剁成豌豆大的肉丁,放入缽內加精鹽3克,姜蔥汁一起攪勻待用。
2、將淨鱤魚茸裝缽內,加濕澱粉30克、精鹽5克、清水75克、味素2克一起攪拌上勁,再放入拌好的荸薺丁、肉丁、胡椒粉2克,混合製成茸。
3、將豆油皮平鋪在蒸籠上,把魚、肉糊倒入攤平,四周抹平、上籠以旺火蒸半小時,熟後切成4塊,用潔布搌乾水,將雞蛋黃抹在肉糕上,再復蒸半小時,出籠晾涼,切成5厘米長、2厘米寬的條。
4、炒鍋置旺火上。放入熟豬油40克滑好鍋,注入上湯燒開,放入肉圓、肉糕燒烹透後,下魚圓、味素、胡椒粉、黑木耳、玉蘭片稍烹,再加醬油勾薄芡淋熟豬油,起鍋裝盤即成。

工藝關鍵

1、剁魚茸時,先用100克清水拌勻,砧板洗淨,剁得越細膩越好。
2、作料可擠魚圓20個,直徑2.5厘米左右,重約25克。
3、制肉糕時,除加硝水以外,尚須加澱粉60克、水150克,放入肉丁後,再加味素1.5克、胡椒粉1克攪勻呈粘稠狀。
4、蒸肉糕時,籠內魚肉糊要鋪3厘米厚,蒸至潔白有彈性。
5、制肉圓拌和必須攪上勁,炸時不宜太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