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甸鎮

黃花甸鎮

黃花甸鎮位於遼寧省岫巖縣北部山區的小河套平原地帶,距離縣城45公里,距鞍山市108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23°27′8〞、北緯40º33′13〞。東與湯溝鎮、朝陽鄉相連,南與蘇子溝鎮接壤,西與大房身鄉相依,北與石廟子鎮、韭菜溝鄉毗鄰,全鎮總面積18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5萬畝。2003年,並掉西溝村、虎溝村、三道嶺村3個村後,現轄10個行政村,即:郭家嶺、關門山、前堡、陳家堡、黃花甸、清河口、老鸛窩、大隈子、磨盤溝、沙崗。鎮政府駐地黃花甸村。全鎮有居民6267戶,總人口近2.6萬人。

基本信息

氣候特點

花甸鎮平均海拔220米,最高620米,最低101米。年平均降雨量850毫米。年平均氣溫為6.5℃,7月份最高氣溫35℃,1月份最低氣溫-32℃。年平均無霜期145天。最大凍土深度1.4米。

項目建設

黃花甸鎮五味子種植
岫巖縣黃花甸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這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在全鎮掀起上項目、促增收大行動。各村按照黨委確定的“突出特色、發揮優勢、提高效益”的發展思路,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選擇項目發展生產,紛紛組織黨員民眾到外地學習先進經驗,引進新項目。

陳家村通過到鳳城大梨樹村參觀學習,民眾種植五味子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現已經打制水泥桿6萬多根,準備明年種植1000畝。沙崗村、磨盤村在秋收前夕組織民眾到鳳城寶山東湯參觀學習,看到他們滿山遍野的優質板栗,每戶年收入10萬元以上時,參觀民眾都摩拳擦掌,立即與林業部門聯繫,清理山場,僅磨盤村就準備栽植1萬畝,人均實現200株。關門山村在郭家嶺絨山羊基地的影響下,村幹部積極協調貸款,為民眾購羊,現已購回優質羊羔1萬多隻。青河村發動民眾擴大冷棚甜瓜和旱菸的種植面積,現已落實1000畝。前卜村的冬季溫室蔬菜,已經全部進入先期管理,長勢喜人。

黃花甸鎮已經初步形成四大產業基地:一是以張莊公路和龍暖公路沿線為中心的蔬菜大棚基地,共建有大棚1600棟;二是以陳家村、磨盤村為兩翼的林果、藥材生產基地,陳家村已被列入遼寧省生態綠化示範村;三是以郭家村為基礎的絨山羊舍飼基地,現已存欄3萬隻;四是以青河村、老窩村為龍頭的甜瓜、菸葉生產基地。這四大產業基地的形成,為黃花甸鎮的新農村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增收措施

2007年以來,鞍山市岫巖縣黃花甸鎮始終堅持把促民增收作為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的一項長期中心工作來抓,採取六項措施,紮實促進農民增收。一是調整結構出效益促民增收,做好農業結構調整,抓好沿河棚菜的生產;二是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促民增收;三是開拓農村市場,繁榮農村經濟,搞好扶貧開發促民增收,實施好生態扶貧工程,推進沼氣建設,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四是加強村絡腮鬍子組織建設促民增收;五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民增收,強化農村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六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抗災能力,以農業增效帶動農民增收。

一村一品

黃花甸鎮黃花甸鎮
岫巖滿族自治縣黃花甸鎮郭家嶺村位於岫巖縣黃花甸鎮南部,白宋線村通油路貫穿全村,距岫巖縣城42公里,這裡山青水秀、水草資源豐富、自然環境優美、交通便利。全村共有農戶420戶,人,耕地面積畝,絨山羊養殖、運輸、蔬菜多業並舉。絨山羊養殖已成為郭家嶺村的主導產業,全村420戶農戶中有160戶養殖絨山羊。郭家嶺村的絨山羊存欄數達3萬隻,郭家嶺村僅此一項收入就達450萬元,人均收入在2500以上。2006年,郭家嶺村又投資500萬元,在原有絨山羊養殖規模基礎上,建成了絨山羊養殖基地,該基地同年被岫巖縣委、縣政府評為新農村建設示範基地,黨群共富先進單位,縣級文明村等。

發展“一村一品”工程,把養殖業做大、做強,推進養殖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郭家嶺村的絨山羊養殖與傳統的飼養方法不同,飼養的山羊全部是購進的50至80斤的成年山羊,6個月的圈養育肥後,全部銷往廣州深圳等地,這種飼養方式周期短、見效快、經濟效益十分明顯。郭家嶺村已建成了岫巖縣境內最大的絨山羊養殖基地,並正在向絨山羊繁育、幼羊培育、羊絨加工方向發展。2007年,郭家嶺村開展了絨山羊育肥小區的建設,160多戶養殖戶聯合起來,統一選址,統一養殖,從絨山羊引進、養殖、加工、銷售形成明確分工,並對市場進行跟蹤調查,精確計算,同時針對周邊地區情況,進行經驗交流分享,並帶動了周邊市區及鄉鎮200多戶從事該養殖項目。既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新農村建設

黃花甸鎮黃花甸鎮
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黃花甸鎮充分利用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緊緊抓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機遇,以促進農民增收為中心,全力改善鎮容村貌,著力抓好招商引資上項目工作,使農業結構調整不斷向縱深推進,社會事業進一步發展,新農村建設全面推進。以發展生態農業為重點,強化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黃花甸鎮有較長的棚菜發展史,規模比較大,黃花甸鎮現在有1300個大棚,棚菜現在已經成為黃花甸鎮的主要產業之一。但同時存在著棚架結構不合理、棚菜品種老化、產品無特色、資源未得到合理利用等問題,致使蔬菜產量小、價格低、綜合效益差。針對這些問題,2008年黃花甸鎮政府提出了“開發沼氣能源,發展生態農業,打造綠色品牌,強化產業支撐”的發展戰略。黃花甸鎮建成沼氣池1600個,不僅基本實現了沼渣、沼液作為棚菜肥料發展綠色農業的生產目標,而且達到改灶、改廁、種植、養殖“四位一體”合理利用資源的目的,形成了較高的農業綜合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該鎮進一步強化了第三產業在全鎮經濟中的主流作用,先後引資、投資300多萬元建成了農貿大市場、建材大市場和服裝鞋帽大市場,新增加床位400多個,並全力打造了黃花甸湯麵前堡羊湯速凍食品、日雜批發等一系列知名品牌和行業,使商貿流通業進一步成為全鎮新農村建設的支柱產業之一。
黃花甸鎮黃花甸鎮
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改善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黃花甸鎮還下大力氣加強全鎮的道路、水利、環境治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先後投資160萬元,完成龍暖線、磨西線等三條30多公里通村油路建設,率先在全縣實現了油路村村通;投資200多萬元,完成了鎮區自來水籌建、擴建工程,使鎮區400戶居民用上了自來水;投資140萬元,完成鎮區主街道的亮化、綠化工程;引資300萬元,成立供暖公司,對鎮區10萬平方米的住宅統一供暖,成為全省首家實現統一供暖的農村鄉鎮;投資200萬元,完成了6處河段的治理工程,使6000多居民擺脫水患;投資300萬元,實施了兩處改水精品工程,使所改土地年增加效益5萬元;投資230萬元實施了關門山村農業綜合開發工程,基本實現了田、水、山、路綜合開發利用和治理。一系列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完成為實現農業增收、農民增收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以提高農民素質為重點,培養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該鎮充分發揮各村農民培訓基地這一載體的作用,著重開展對農民在養殖、種植、法律等方面的系統培訓,特別開設了多期外出務工人員培訓班,累計培訓農民近萬人次,黃花甸鎮農民的綜合素質顯著提高。為了豐富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投資100多萬元興建了鎮文化綜合樓,樓集圖書室、活動室於一體,極大地豐富了全鎮農民的業務文化生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