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崗起義指揮部舊址

黃花崗起義指揮部舊址

黃花崗起義指揮部舊址(即“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位於越秀區越華路小東營5號(現門牌15號),是一座占地面積443平方米、四進深院落式的平房,也是一座頗具嶺南民居特色的青磚大屋建築。它坐北向南,占地五百餘平方米。其中前三進之間建有天井[名詞解釋]。而第三進與第四進之問隔著一條走巷,巷的東端有一扇小門通向小東營。

基本信息

簡介

黃花崗起義指揮部舊址黃花崗起義指揮部舊址
清代這裡是一官員的住宅,稱“朝議第”。1911年4月,黃興香港抵穗,將起義指揮部設在當時距清兩廣總督署(現省民政廳所在地)最近的小東營這處民宅。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黃興親率“選鋒隊”(敢死隊)一百多人由此出發攻打兩廣督署。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卻揭開了辛亥革命序幕。
此幢大屋至建國後成為曾任廣東省政府副主席、愛國民主人士李章達先生的產業。1956年李章達之子李誦剛遵照其生父的生前願望,將房屋獻給國家。1958年被闢為紀念館。
1962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舊址重修

黃花崗起義指揮部舊址黃花崗起義指揮部舊址
為復原黃花崗起義舊址,並將其開闢成旅遊景點,2006年,廣州市文化局撥出專款140萬元,對舊址進行“修舊如舊”的大規模修繕活動。
大屋如今仍保持原有的四進三開間,單層、兩面坡頂素瓦的格局。跨進趟櫳門,可見院內每進之間均以天井相隔,木雕花隔扇樸實大方。客廳和轎夫房全部復原,並擺設上了清代舊家具和官轎,非常具觀賞價值。而四個主題陳列室里,均以大量圖片和文物實物,全面展示黃花崗起義的籌備、發生過程。
按1:1比例做成的黃興、朱執信等起義者的玻璃鋼塑像及畫像展列其中,惟妙惟肖。陳列品中還有果盒、禮品盒、花籃等用品,據講解員介紹,那是當年運送炮彈等武器的工具!

舊址亮點

投彈井

黃花崗起義指揮部舊址黃花崗起義指揮部舊址
舊址內現存一口麻石圍圈井,井內為青磚砌築,是典型的清末宅院水井。它便是埋藏了一段起義秘聞的“投彈井”。1911年3月29日下午,130多名革命黨人聚集在指揮部內,分發武器彈藥,等待5時30分打響起義。在分發炸彈時,四川籍革命黨人但懋辛仍堅持要求黃興推遲起義日期,黃興沒有同意。憤怒的但懋辛便偷偷地將半筐炸彈全倒進井裡,意圖制止起義。“投彈井”由此得名。
總督署石獅
在展示的各類文物中,包括了兩隻高1.80米的巨大花崗岩石獅。這兩隻石獅當年放置在兩廣總督署衙門前,身上仍留下23處彈痕。其中一頭石獅右眼珠上的彈痕足有2厘米長,可見當時戰鬥的激烈程度。
黃花崗起義
宣統三年三月(1911年4月)是腐敗的滿清皇朝面臨著搖搖欲墜的時刻,革命的號角,正吹散著那黎明前的黑暗。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革命軍統籌部在香港召開重要會議.覺得經過數月來籌備已組成擁有800人的“選鋒”隊(敢死隊),在廣州設立秘密據點38處,省城內外及各省革命力量,亦已大致聯絡就緒,認為起義時機已成熟,決定於農曆三月十五日在廣州舉事。分十路進攻;趙聲、黃興為革命軍正副總司令。黃興也從香港秘密進人廣州,選擇了小東營5號為起義指揮部。因兩廣總督署(今省民政廳)距離小東營僅500米左右,而這次主攻目標就是兩廣總督署,從位置上有近攻速取之利。然而清廷自月初廣州將軍孚琦被同盟會員溫生才刺殺後,全城戒備森嚴;多數“選鋒”隊員及軍械未能按計畫從香港進入廣州,乃將起義時間改為三月二十八日。正要舉事時,鏇因某據點手雷不慎爆炸而驚動清廷,於是兩廣總督張鳴歧更加緊全城戒嚴,收繳新軍(同盟會占有一定人數之清軍)的槍械,氣氛相當緊張。黃興等立即進行緊急會議,堅持起義原定方針,改訂作戰計畫,定於次日立即舉事。
宣統三年三月二十九日(1911年4月27日)下午,黃興親自率領130多名“選鋒”隊,臂纏白布為標誌,用海螺吹響進軍號,從小東營出發,迅速轟斃兩廣總督署門口衛兵,一舉攻入總督署;其他起義軍即分兵攻襲督練公所(今中山紀念堂)等處,展開全面進攻。因張鳴歧已預先逃匿,未能搜獲,便放火燒毀衙署。突然遭到張鳴歧與水軍提督李準的軍隊圍攻,由於實力懸殊.黃興等不得已退出總督署,與清軍展開激烈巷戰。
在徹夜激戰中,革命軍因其他三路未能同時配合行動(一路為香港之“選鋒”隊,未能於起義前趕至,一路是胡毅生與陳炯明藉故逃出城外,一路是姚雨平因胡毅生之刁難,未領到槍械)。至使黃興所部孤軍作戰,寡不敵眾而陷於起義失敗。黃興、朱執信等負傷後化裝脫險,很多同盟會員戰鬥至最後一息而壯烈犧牲。
在這次驚心動魄的起義中,英勇犧牲的革命黨人達100餘人,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冒著風險,僅收殮得72位烈士屍首,安葬於城郊紅花崗(後改名黃花崗),故這次起義又稱“黃花崗起義”。後來潘達微在他的《平民報》上發表了題為《咨議局前新鬼錄,黃花崗上黨人碑》的文章,悼念“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但革命黨人的英雄氣概,鼓舞了全國人民;為10月10日武昌起義吹響了勝利的前奏。今天耳邊還依稀響盪著兒時悼念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英魂的一首歌曲:
“草色青青,堤柳絲長,春滿黃花崗。三十年來,烈士魂亡,載望紀功坊。憶昔鐵血灑沙場,萬古眾流芳。春風拂拂,旗幟飄揚,馨香來更香”。
1956年10月,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業主李誦剛,遵照先父(愛國人士李章達先生)遺願,將此房屋捐獻給國家,闢為紀念館,展出這次起義的文物資料.供廣大遊人們參觀,成為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