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猄蟻

黃猄蟻

黃猄蟻,又名黃柑蟻、紅樹蟻,是社會性昆蟲,具有相互合作、品級分化和個體利他等特點。一群黃猄蟻可有好幾個巢,多達數萬隻,其中分為有翅蟻和工蟻兩種。在有翅蟻中,大者為雌,青黃色,交尾後即脫翅;小者為雄,棕黑色。雌、雄蟻專司繁育後代,其它事務一概不管,雄蟻經交尾後離巢死去。工蟻沒有翅膀,也有大、小兩種,它們不停地覓食、戰鬥、保衛家園、照顧蟻后產下的新成員,一生都在忙碌中度過。黃猄蟻食性雜,以肉食為主,獵食大綠蝽、吉丁蟲、天牛等吃食樹葉的昆蟲。海南木蓮為黃猄蟻提供了棲身之所,作為回報,它們對木蓮提供保護,使它免受食葉昆蟲的攻擊。

基本信息

種類

黃猄蟻黃猄蟻

一般有蟻后、雄蟻和工蟻3級。有些種生活在其他種的巢內,其幼蟲由宿主的工蟻餵養。如Wheeleriellasantschii寄生於Monomoriumsalomonis(北非最常見的蟻)巢中。蟻巢多數在地下、石下或地上,由細枝、沙或礫石築成。北美常見的大型黑色木工蟻(Camponotus屬)生活在舊木材中。熱帶非洲的裁縫蟻(Tetramorium屬)的幼蟲吐絲把葉縫成巢。南美的臭蟻(Dolichoderus屬)把動物糞便黏起來作巢。分布廣的法老蟻(Monomariumpharaonis)是室內淡黃色小蟻,只在溫暖地帶才在室外築巢。矛蟻亞科(Dorylinae)的軍蟻(Eciton屬)見於熱帶美洲,不築巢,遊蕩生活,列隊行進,沿路取食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當軍蟻蟻后周期性產卵時,蟻群休整幾天。遷移時,帶著幼蟲。非洲的Dorylus屬習性相似。火蟻(Solenopsissaevissima)從南美引入阿拉巴馬,1970年代中期遍布美國南部;叮咬甚痛,築大型丘冢為巢,被視為害蟲;有效而經濟的防治法正在研究中。

猛蟻(ponerine)首先是由Jerdon在1851年描述,他描述的種是HarpegnathosSaltalor,他指出,這種螞蟻有四分之三英寸長,在受到驚嚇或打擾時會跳躍逃走。它們上顎強壯有力,並且有厲害的尾刺。它們在地下築巢,特別是植物的根部,捕食小昆蟲。

繁殖及生活

黃猄蟻黃猄蟻

雌、雄蟻專司繁育後代,其它事務一概不管,雄蟻經交尾後離巢死去。工蟻沒有

翅膀,也有大、小兩種,它們不停地覓食、戰鬥、保衛家園、照顧蟻后產下的新成員,一生都在忙碌中度過。黃猄蟻食性雜,以肉食為主,獵食大綠蝽、吉丁蟲、天牛等吃食樹葉的昆蟲。海南木蓮為黃猄蟻提供了棲身之所,作為回報,它們對木蓮提供保護,使它免受食葉昆蟲的攻擊。

獨特習性

交哺

幼蟲缺乏活動能力,但能分泌信息激素引誘工蟻餵養它們,當巢內環境有變化,或受日光照射,稍感不適時,它們就停止分泌信息激素,工蟻會很快將其移入蟻巢深處更潮濕的地方。如果蟻巢被破壞,工蟻會立即建造新巢保護幼蟲,而幼蟲也就重新分泌營養物質交哺給工蟻,予以回報,所以交換是雙向的。這種同種姐妹間的營養交換和信息傳遞是蟻群社會特有的。同時,這種交哺也導致了這些幼蟲各自發育成多態工蟻,形成了各自取食和消化功能的特性。

織巢

黃猄蟻織巢黃猄蟻織巢

黃猄蟻的織巢過程十分奇妙,一般在樹冠向陽處營巢,它一旦選好營巢的地點,就把身體伸展在樹枝或葉片上,然後收縮身體拉緊枝葉。若間距太遠,它們就各自上下連線,形成活的“蟻橋”,把相鄰的枝葉拉近。然後另一些黃猄蟻口含自己群體的老熟幼蟲,迫使其在葉縫或枝條間吐絲,從而綴合、粘牢而成為蟻巢。蟻巢因依附的樹上枝條而成不規則狀,一般為圓球型,較大的蟻巢縱徑可達68厘米。在織巢過程中,蟻群雖然出動千軍萬馬,聲勢浩大,但工作起來卻井然有序,絲毫不亂。這種把幼蟲當作梭子來織巢的方法,是低等動物中社會合作最明顯的例子,所以黃猄蟻又稱織巢蟻。

形態及特徵

黃猄蟻黃猄蟻

黃猄蟻大型工蟻體長9.5一11.0毫米。體銹紅色,有時為橙紅色。全身有十分細微的柔毛。立毛很少,僅限於後腹末端。體具弱的光澤。小型工蟻體長7.0一8.0毫米。與大型工蟻相似,但上顎不如大型工蟻那樣強大,唇基更凸,前胸背板側面觀更凸。雌蟻體長15.0一18.0mm。體育黃色,但在酒精中浸泡過久後則呈土黃色。上顎較寬;頭有3個突出的單眼;觸角柄節較工蟻短、粗。並腹胸粗;中胸盾片和小盾片平;並胸腹節具短的基面和較長的斜面。結節寬厚,楔形,向上逐漸變薄,頂端中央深凹。後腹大,寬卵形。足較短、粗。其餘似工蟻。雄蟻體長6.0一7.0mm。體棕黑色。具豐富的紅褐色柔毛被。頭部較小;上顎窄,咀嚼邊齒不明顯;觸角13節。

黃猄蟻分布於中國廣東、廣西、海南、雲南,以及印度、緬甸、斯里蘭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地。棲息於氣候溫暖的地帶。樹棲。常喜築在枝葉較密的樹上,一樹上常有大小蟻巢5、6個,一般近長方形。巢主要以幼蟲吐出的分泌物和植物葉子等粘結而成,幼蟲是築巢過程的重要工具。幼蟲在營巢活動中被小型工蟻的上顎叨著穿梭於植物葉子間,從而使植物葉片被幼蟲吐出的絲粘結在一起,形成一緊密的巢。老熟幼蟲不參與建巢活動。工蟻日夜守護在巢外,一旦受驚,大量工蟻會湧出巢外,張開上顎,豎起腹部,從肛門射出一種液體--乙酸,以禦敵。工蟻外出覓食,但黑夜時很少活動。捕食大綠蝽、吉丁蟲、橘紅潛葉甲、天牛、銅綠麗金龜、葉甲、綠鱗象、葉蜂等昆蟲。

食用及藥效

我國南方許多地方有喜食黃猄蟻的習俗,在雲南傣族同胞用黃猄蟻製成的醋拌冷盤別有風味,基諾族用黃猄蟻製成“燴酸螞蟻蛋”招待佳賓,至於生食和泡酒飲用者更不計其數。用黃猄蟻去頭,可直接塗擦患部治癬。黃猄蟻體內蛋白質、胺基酸的含量均較高,錳、硒、鋅的含量也較高,因而具有增強免疫和抗衰老的重要作用,可以作為食用、保健和藥用。

野外繁殖利用可將整巢黃猄蟻套入布袋或用采枝取巢法,將蟻巢連樹枝一同砍下,待黃猄蟻安定後即可攜帶至新的地點。施放時,應選擇蟲害樹木或蚜蟲較多的地方,將蟻窩刺爛,加速黃猄蟻在新址營巢並定居。為了確保黃猄蟻在設計林區中安居,可以用自製木箱或其他無特殊氣味的容器,懸掛或置放於林間,輔以補充飼料,待一些黃猄蟻在內定居後,即可大量繁殖。

飼養及方法

人工飼養黃猄蟻,飼料易得,生長繁殖快,管理簡便,成活率高。但在飼養過程中,必須注重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經常飼餵動物性飼料,及時予以分群,提高繁殖速度;二是加強對初孵幼蟻的撫育,減少死亡率;三是嚴格做好保溫、調濕工作,確保黃猄蟻正常生長發育,縮短飼養周期。

黃猄蟻的正常生長、發育及穩定地繁衍後代,除需要適宜的溫、濕度條件外,需要一定的營養物質。在三大營養要素中,蛋白質居最重要地位,是生命的基礎,而胺基酸則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廣泛參與機體正常生化代謝和許多生理機理。因此,在食料中應適當加入一些胺基酸添加劑。人工飼養條件下,可投餵米糠、麥鼓皮、豆餅、豆渣、雞的配合料、蜂蜜、糖類、各種瓜果類,以及動物性飼料,如魚粉、蠶蛹粉、骨頭粉、雞蛋、蟲死體等。

黃猄蟻黃猄蟻
黃猄蟻黃猄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