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

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簡稱黃科院)創建於1950年10月5日,是水利部所屬以河流泥沙研究為中心的多學科、綜合性科學研究機構,為全國水利系統非營利性重點科研單位。 六十年來,黃科院緊緊圍繞國家水利事業的發展和黃河治理開發的需求開展學科建設,學科研究領域不斷得到豐富和拓延,已初步形成了以河流泥沙、水土保持、堤防安全與病害防治等為優勢學科,以工程力學、防洪減災與水利管理、水資源與水生態、高新技術、灌溉與節水技術、水利信息化與測控技術等為支撐學科的創新體系,涵蓋專業達60多個。 六十年來,黃科院先後承擔和完成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行業公益性專項、國家星火計畫、國家“948”引進計畫、水利部科技創新計畫、水利部科技推廣計畫和黃委等資助在內的4000多項研究與開發任務,諸多科研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或領先水平。

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簡稱黃科院)創建於1950年10月5日,是水利部所屬以河流泥沙研究為中心的多學科、綜合性科學研究機構,為全國水利系統非營利性重點科研單位。
2003年科技體制改革後,分為非營利和綜合事業兩部分,非營利部分包括五個研究所:泥沙研究所、水土保持研究所、水資源研究所、工程力學研究所、防汛搶險技術研究所;綜合事業部分包括六個中心(站):江河治理試驗中心、引黃灌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新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黃河水利委員會基本建設工程質量檢測中心、水利部黃河計量檢定中心水工程計量檢定站、後勤服務管理中心;職能管理部門有六個:辦公室、科技管理處、科技推廣處、計畫財務處、人事勞動教育處、黨群工作部。
黃科院占地面積480多畝,擁有大型試驗廳6座(含在建),其它試驗廳(室)30多個,擁有先進的科學試驗量測儀器和技術設備4000餘台(套),全院已實現內部區域網路和外部計算機聯網。本院建有“水利部黃河泥沙重點實驗室”、“水利部堤防安全與病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水利部科技推廣中心黃河科技推廣中心”和“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超級計算中心”;設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全國博士後管委會共同授予的“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和國家研究生教育創新計畫“黃河研究生培養基地”,現已招收和培養專業碩士研究生44人,進站博士後4人。
六十年來,黃科院緊緊圍繞國家水利事業的發展和黃河治理開發的需求開展學科建設,學科研究領域不斷得到豐富和拓延,已初步形成了以河流泥沙、水土保持、堤防安全與病害防治等為優勢學科,以工程力學、防洪減災與水利管理、水資源與水生態、高新技術、灌溉與節水技術、水利信息化與測控技術等為支撐學科的創新體系,涵蓋專業達60多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泥沙運動基本理論;黃河流域環境演變及泥沙災害防治;河床演變及河道整治;水庫運用方式;河口演變及治理技術;河流數字模擬技術;土壤侵蝕與模擬;水土保持生態工程技術;水土保持監測與效益評價;黃河水沙變化;水資源與水生態;水資源評價理論與方法;流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流域水資源管理理論與技術,節水理論與技術;水利工程險情預警預報技術;防洪減災技術;防汛搶險資源配置理論與技術;水利工程管理理論與標準化;防洪工程安全評價、安全檢測與隱患探測技術;工程可靠性理論;土力學基本理論;工程物探理論及技術;水工程材料開發與套用等。
六十年來,黃科院先後承擔和完成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行業公益性專項、國家星火計畫、國家“948”引進計畫、水利部科技創新計畫、水利部科技推廣計畫和黃委等資助在內的4000多項研究與開發任務,諸多科研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或領先水平。自1978年以來,有90餘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省(部)級獎,160多項獲黃委級獎;同時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刊物上發表了數千篇學術論文,出版科技專(譯)著60多部。
現有在職職工403人,高、中級職稱以上人員240餘人,博士、碩士學位人員120餘人,此外還特聘教授、專家30餘人。
黨和國家領導人非常重視治黃科研工作,1991年和1999年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曾兩次視察黃科院,並欣然題詞:“依靠民眾,套用科技,治理黃河,造福人民”。溫家寶、田紀雲、姜春雲、回良玉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曾先後親臨視察黃科院。
黃科院同美國、英國、法國、荷蘭、日本、俄羅斯、義大利、德國、印度等國家建立有良好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關係,現與美國、荷蘭、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開展有科技合作項目。
“科學、民主、創新、超越”是黃科院的精神,面向黃河治理開發與經濟建設是黃科院的宗旨。我們願竭誠與國內外有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規劃設計與管理單位密切合作,為國內外水利水電、交通、農業、石化、生態及其它領域提供優質的服務,共同促進科技的進步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