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堆集村

黃堆集村

黃堆集村位於鄆城縣城東南16公里,有黃東、黃西、黃南3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4500餘人。

簡介

黃堆集村 位於縣城東南16公里,有黃東、黃西、黃南3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4500餘人。黃堆集1928年屬鄆城三區。1958年屬黃堆集公社,1984年屬黃堆集鄉。

歷史

黃堆集古稱黃泥崗,明為黃圭集,清改黃堆集。據該村李氏同治二年(1863年)重修族譜序載:“李氏原籍山西解州平陸縣,先遷濟寧,越數世復卜居於鄆之東南黃泥崗,迄今計上下數百年,遠近十餘代”。黃堆集每年有古會5個,逢農曆三月初七、四月十三、十月十三、十一月十八、十二月八日為騾馬大會;農曆每月三、八、五、十為集日 。

據黃堆集出土的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重修五聖廟記》碑文記載:“宋徽宗崇寧年間,環梁山八百里皆水也。堆北距梁山六十里許為水滸南岸,古稱黃泥崗,即此處也”。根據當地民眾廣泛流傳的“梁山打魚,黃泥崗曬網”傳說,以及當地出土文物和距梁山實際距離判斷,《水滸傳》中晁蓋、吳用、白勝、阮氏兄弟等人“智取生辰綱”的黃泥崗,就是現在的黃堆集。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黃堆集原有4座門樓,東、西、南3門甚為壯觀,可行大小車輛。唯北門只容小車通行。村周圍牆高8米,南、東兩面各有8米寬的護村河。東、西、南門各設吊橋1座。晚間吊橋一懸,全村宴然。

廟宇

1950年前,黃堆集有8處廟宇,廟會之多聞名縣內外。村東南隅有五聖廟,始建於宋徽宗崇寧年間,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重修時,增添了財神、土地爺神像。院內有棵古槐,直徑約1.8米,軀幹高大,中間形成空洞,南側生出新乾,直徑約0.6米,枝葉茂盛,滿院皆蔭。據傳,此槐為唐朝所植,惜於“文革”中被毀。古槐南有牛馬王廟,廟前有古橋1座。西門外有貞武廟,貞武廟西南有清真寺,建築宏偉。北門裡有三官廟,俗稱“北廟”,分南北兩院,建築雄偉奇特。東門外有泰山行宮,俗稱“琉璃瓦廟”,現仍有古廟石頭柱2個,泰山行宮碑1個,漢白玉石飲馬槽1個。大隅首路北有尼姑庵,庵門外有八角琉璃井、夜明珠天洋溝、石頭飲馬槽、十二滾龍柱等景物。隅首路南有觀音廟,俗稱“奶奶廟”。

1950年後,廟宇先後都被扒掉。2001年,村民在北大廟處捐料集資重修了玉皇閣三官廟,蓋廟6間,樓房4間,平房1間,樓上塑玉皇大帝和諸神,樓下塑三官和諸神,西房塑送子觀音。

白勝傳說

梁山好漢中的“白日鼠”白勝,在黃堆集一帶留有很多動人傳說。據說白勝家居白家寨,就是現在的黃堆集村南3公裏白垓村。村中有個大富戶白如銀,與白勝家為鄰。一年大旱,莊稼顆粒未收,百姓飢餓難忍,便向白如銀借糧,可白如銀不借。白勝氣憤不過,便找他說理,白如銀譏笑他說:“你心善,為何不自己開倉借糧?”白勝家中雖無存糧,仍連連說:“好!我回去開倉!”白如銀知道白勝家無糧,只是冷笑。兩日後,白如銀見許多百姓進出白勝家,心中納悶,想差人打聽。尚未出門,村上婦幼老人成群接隊罵上門來,罵得他家幾天門窗緊閉。幾天后,白如銀開門張望,見白勝家已無人進出,甚是高興。忽然想起應查看自家糧倉。白如銀開倉—看,大驚失色。一囤囤糧食全變成了黃土! 連忙查找地道,但洞口已被封死。他清楚這是白勝等人所為。欲告官,又無人證、物證,況且眾怒難犯,氣得大病一場,差點見了閻王。

原來,白勝帶人從自家院子裡挖地道通往白如銀的糧倉,運走了糧食,救了百姓。從此白勝便得了個“白日鼠”的綽號。至今白垓村百姓仍代代敬白爺。今外人去白垓村時,說話切勿直呼“白日鼠”,要恭恭敬敬地稱“白爺”或“義士白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