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丘陵溝壑區生態綜合整治技術與模式

黃土丘陵溝壑區生態綜合整治技術與模式

《黃土丘陵溝壑區生態綜合整治技術與模式》是由科學出版社於2011年7月1日出版的圖書,該書作者是於洪波。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黃土丘陵溝壑區生態綜合整治技術與模式》以半乾旱黃土丘陵溝壑區小流域為研究對象,從流域的整體性出發、遵循統一規劃、綜合治理、綜合開發的基本原則,通過空間結構最佳化配置,充分利用小流域的土地資源,促進小流域農林牧各業的協調發展,做到植物措施、工程措施與保土耕作措施相結合。在試驗示範研究基礎上,系統論述了適生喬灌木物種篩選與評價、土壤水分動態、植被恢復的水土保持效益、植被恢復的空間結構配置、流域土地利用結構最佳化、產業結構調整與水土保持綜合防治的理論基礎與方法。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半乾旱黃土丘陵溝壑區坡面喬灌草空間配置模式、農林複合經營模式及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技術和空間配置模式。

《黃土丘陵溝壑區生態綜合整治技術與模式》可為從事水土保持、生態恢復與重建等方面工作的科技人員提供參考。

圖書目錄

總序

第1章 緒論

1.1 甘肅黃土高原自然概況

1.2 定西地區自然環境因子評價與分析

1.3 黃土高原生態修復與環境治理的歷史實踐

第2章 植被恢復與水土流失治理

2.1 植被恢復與水資源利用

2.2 植被恢復與生態需水

2.3 植被恢復的生態環境效應

第3章 土壤水分動態與水平衡

3.1 坡面土壤水分動態

3.2 溝道土壤水分平衡

3.3 土地利用與土壤水循環

3.4 土地利用與土壤水平衡

第4章 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4.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4.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對土壤質量的影響

4.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對水資源平衡的影響

第5章 適生喬灌木篩選與評價

5.1 鄉土樹種的種類與生理特徵

5.2 引種的基本原則和程式

5.3 抗旱生理特徵評價

5.4 主要適生物種選擇與評價

第6章 黃土丘陵溝壑區坡面喬灌草空間配置技術與模式

6.1 現有坡面喬灌草空間配置模式評價

6.2 坡面喬灌草空間配置技術體系

6.3 喬灌草空間配置模式生態經濟效益分析

第7章 黃土丘陵溝壑區農林複合經營技術與模式

7.1 農林複合經營的現狀和特點

7.2 現有農林複合經營模式分類

7.3 農林複合經營模式最佳化設計

7.4 農林複合經營模式的經濟效益分析

7.5 農林複合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流分析

7.6 農林複合系統經營技術

第8章 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空間適宜性分析

8.1 影響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自然因素

8.2 影響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社會經濟因素

8.3 定西地區生態適宜性評價

8.4 植被恢復及生態空間適宜性評價

第9章 黃土丘陵溝壑區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和方略

9.1 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基本方略

9.2 流域生態系統空間配置格局

9.3 生態經濟效益評價指標體系

9.4 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與評價

9.5 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模式推廣的技術路線

參考文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