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凡[作家]

黃凡(1950年-), 別名黃孝忠,男,1950年出生於台北,中原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台灣近代作家,代表作品《賴索》《黃凡頻道》《大時代》。

基本信息

簡介

黃凡(1950年-),台灣近代作家,原名黃孝忠,1950年出生於台北。中原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黃凡自少年時代就開始廣泛閱讀中外文學作品,大學畢業後曾任職於食品工廠,因自認太重感情,幹不成什麼企業家或經營者,於是棄工入文,居然成為80年代台灣文壇最具代表性的作家(1981年大英百科全書年鑑如是推許)。他的作品深受索爾·貝婁等美國作家影響,1979年,以〈賴索〉一文獲時報文學獎而成名。1981年,大英百科全書評價他為80年代台灣有代表性的小說家。其中〈慈悲的滋味〉曾改編成電影。

台灣作家

作品特點

他的作品能道人之所未道,觸及社會的敏感問題,並以自己獨到的觀察和思索,帶給讀者一次又一次的心靈震撼。黃凡的作品產量驚人,題材廣、視野寬,曾多次獲得時報文學獎及聯合報小說獎。黃凡集選錄的〈賴索〉、〈將軍之淚〉是描寫人在政治運作中的渺小、被動與無助;〈晚間的娛樂〉、〈守衛者〉、〈曼娜舞蹈教室〉是描寫都市生活中的失敗者或叛逆者的性格;《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則是後工業文明中人的心靈狀態的典型寫照。要了解台灣當代都市社會與政治生活,黃凡的小說不啻是第一手指南。

創作歷程

黃凡於1979年以一篇短篇政治小說《賴索》闖入文壇後,便一直是80年代台灣文學界中最受注目的作家。他的作品能道人之所未道,觸及社會的敏感問題,並以自己獨到的觀察和思索,帶給讀者一次又一次的心靈震撼。

黃凡自少年時代就開始廣泛閱讀中外文學作品,大學畢業後曾任職於食品工廠,因自認太重感情,幹不成什麼企業家或經營者,於是棄工入文,居然成為80年代台灣文壇最具代表性的作家(1981年大英百科全書年鑑如是推許)。

主要著作

單行本

《賴索》(1980)

《黃凡頻道》(1980)

《大時代》(1981)

《零》(1982)

《黃凡專欄》(1983)

《傷心城》(1983)

《天國之門》(1983)

《自由鬥士》(1983)

《反對者》(1984)

《慈悲的滋味》(1984)

《上帝們:人類浩劫後》(1985)

《我批判》(1986)

《都市生活》(1987)

《曼那的舞蹈教室》(1987)

《東區連環泡》(1989)

《你只能活兩次》(1989)

《解謎人》(1989)與林耀德合著

《財閥》(1990)

《上帝的耳目》(1990)

《冰激凌》(1991)

《黃凡集》(1992)

《黃凡小說精選集》(1998)

《靈魂密碼》(2002)

《躁鬱的國家》(2003)

《大學之賊》(2004)

《貓之猜想》(2005)

《黃凡後現代小說選》(2005)

《寵物》(2006)

短篇小說集

《賴索》、《大時代》、《自由鬥士》、《都市生活》、《東區連環泡》、《你只能活兩次》

中篇小說

《零》、《慈悲的滋味》、《曼娜舞蹈教室》

長篇小說

《傷心城》、《天國之門》

科幻小說

《上帝門:人類浩劫後》及專欄選集多本。

湖北教師

黃凡,男,中共黨員,湖北黃梅人,2007年6月畢業於黃岡師範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學歷,學士學位,中級程式設計師,現在我校從事計算機教學工作,兼計算機教研組組長。他對於工作的態度是:用心對待每一件事、每一個人!

教學風格評價:即物窮理,格物致知。

強強集團董事長

簡介

黃凡,男,1969年出生,浙江溫州人,九三學社社員,中國人民大學MBA畢業,高級經營師,現任強強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集團科協主席,溫州市九屆、十屆政協委員,溫州甌海區八屆人大常委會委員。

主要簡歷

1988年9月參加工作;

1994年09月—2000年03月 溫州五洲集團有限公司銷售部經理

2000年03月—2003年05月 溫州五洲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2003年05月—2009年09月 強強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2009年09月—2009年12月 強強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溫州強力高壓容器有限公司董事長

2009年12月—2011年01月 強強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集團科協主席、

溫州強力高壓容器有限公司董事長

2011年01月—2012年01月 強強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集團科協主席、

溫州強力高壓容器有限公司董事長

2012年01月至今 強強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集團科協主席、

溫州強力高壓容器有限公司董事長

2010年01月被選為九屆溫州市政協委員

2012年01月被選為十屆溫州市政協委員

2011年11月被選為溫州市甌海區八屆人大代表

2012年01月被選為溫州市甌海區八屆人大常委會委員

主要業績

1、打破民企傳統家族管理模式,堅持推進現代企業規範管理,帶領集團各職能部門一手抓管理,一手抓品牌建設和技術創新。

2、 在近幾年的管理工作中,先後參與了“企業技術中心”的建設,並獲得市經貿委認定;參與了“精品機械鎖與智慧型電子鎖”項目的建設;主持並一次性通過了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認證。集團產品被認定為“浙江省名牌產品”、“浙江省著名商標”。

3、 注重企業有形資產經營和智力相結合,提出“投資於人力資源,創建知識型企業”,大膽引進人才,加強與技術、管理專家的合作,加大企業內部培訓教育的投入,並積極營造和諧向上的企業文化。集團先後被評為“最有利於人才成長的企業”、“溫州市活力和諧企業”;2006年,榮獲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功勳企業家集體功”。

4、 積極投身於社會公益事業,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被浙江省慈善總會授予“慈善愛心獎”。

文學回眸

台灣文學的回眸—— 在世紀初台灣讀世紀末小說 黃凡的《賴索》

後現代或後殖民的開端:黃凡的《賴索》

一、這是一個“如果”的時代

這是個有趣的時代。重要原因是:文學思考已經改變,尤其是八O年代以後,人生充滿了各種“可能”、充滿了太多的“如果”。

過去的歷史觀念是單一的、連續不斷的;連綿不斷的歷史記錄,幾乎是以帝王為中心,繼承→修史→正統。所有的歷史家會強調:關鍵點、導火線、分水嶺,因此我們發現:歷史原來都是“解釋”出來的。因為繼承是官方的、有權力的,有修史能力的人才是正統,所以沒有解釋能力的人即是沒有修史能力的人。

1960以後,人類的語言學開始了重要的改變: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發現世界是全被結構出來的。瑞士學者索緒爾(Ferdinand Saussure)發現語言有二種:符號(signifier,意符)與意義(signified,意指)。他提出二者的關係是:隨意性的、共時性的,但卻無具體的對象,這也是語言最妙的地方。因此,1960結構主義出來以後,大家才發現用符號保留下來的歷史不是真的歷史,因為真正的歷史是無法記錄下來的。所有的知識全靠“記憶”的累積:被記憶地彰顯出來,就是歷史;不被記憶地被遮蔽了,這就是遺忘。所以,歷史沒有秘訣,僅看它是否被符號留下來;而選擇性的記憶,則決定了我們對歷史的看法。也就是說,誰掌握記憶,即是掌握權力,那就是“歷史”。

80年代以後,人類發現歷史所代表知識、真理、意義、記憶全是被解釋出來的,而且是不斷地說服的過程。當很多歷史充滿了偏見,權力開始動搖時,我們也開始質疑:如果沒有解除戒嚴……如果沒有全球化……我們會……?所以80年代的小說都在談知識、真理的問題。

結構主義說:符號本身是沒有意義的,但透過人的解釋,它才會產生意義。所有的符號可以隨時填補新的意義進去-給它再詮釋、新的解釋。例如:傳統西方的統治者是男性、白人(即使是新知識取代舊知識的啟蒙運動中,男性仍掌握符號),1840工業革命,女性開始得到經濟權與知識權,但仍無法翻轉女性的地位(男性仍用符號、知識控制女性)。1960 Kate Millett(女權運動者)重新解釋女性所要的快感與快樂,她爭取重新解釋過去男性對女性的解說。因此,當出現“Feminist Reading of XXX”時,對女性的歷史觀念重新改變。

二、黃凡《賴索》

威權時代的知識來自黨國體制,根基為三民主義、民族主義、儒家思想(女性被邊緣化)。80年代,台灣解嚴,黨國體制開始鬆動,邁向全球化、開放的時代,大家才從別人的經驗中看到:原來別人早已在重新解釋這個世界,因此80年代以後的小說呈現“我們換個角度來看這個世界”。

黃凡,1950生,屬台灣的新世代:出生時已無中國經驗、純受國民黨的教育、經歷過經濟發展的時代。能思考時,亦是威權體制動搖的時候。29歲寫出《賴索》,小說中有統派、獨派、國民黨、民進黨……,當有權力的人掌權時,邊緣的人則被邊緣化、被犧牲掉。賴索就是那個被用過即丟的人。這小說在告訴我們:歷史不是只有一條線。歷史是有很多條,歷史是虛構的。而虛構是為了追求真實。

1979台灣第一次有這種政治小說出現時,威權也開始被質疑,小說家則是在重新詮釋這個世界。台灣直到1987才解嚴,言論才開放,但台灣的文學已變化太快,《賴索》時代是挑戰威權的時代,小說對現實做了試探:當《賴索》出現時,批判的勢力就出來了。雖然反對的是少數人,但講的卻是最真實的故事-他將我們帶進一個真實的世界。

三、結語

此次課程會不斷地談“記憶”的問題,但是,記不住的,難道代表歷史沒有發生過嗎?

補充:

Q:小說中,文字的運用方式?

A:過去的作者寫得都很嚴肅:“文學反映人生”—— 將社會倒映在鏡子內,反映人生,批判人生;但黃凡卻強調“遊戲”(play),他清楚的讓讀者知道他在寫小說,而不是在反映人生。他傳達:我們面臨的是文字記憶悲傷的時代,而世界是虛無的、幻滅的,他只要玩弄“符號”就好了。用“符號”時,即是在脫離現實,而不是反映現實人生。

《賴索》出現的年月,正是台灣政治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黃凡躬逢其盛,以小說見證了一個人心思變,而又莫之所從的社會。(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王德威)

《賴索》是一篇非常震撼人的作品,一般人不敢寫的題材,作者寫出來了。……這篇小說在人物造型上、文學技巧上、政治諷刺上說,都是突破。(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李歐梵)

《賴索》是八○年代台灣文壇的驚天一吼,其聲聲的嘲諷與戲虐,掀起“政治與都會文學”創作風潮,讓“黃凡”兩字在文壇擁有兩極化評價,而《賴索》也成為其早期代表作品。一九九九年,香港《亞洲周刊》邀集華人十四位文化界精英,選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總結二十世紀中華文化遺產,《賴索》名列其中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