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宇

黃光宇

黃光宇(1935-2006),浙江溫州樂清人。著名城市規劃專家,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資深教授,是重慶大學城市規劃專業的創始人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評價

他是我國山地城市學的奠基人和生態城市理論與規劃設計方法的開拓者 在山地城市與生態城市學科前沿的理論研究、生產實踐與人才培養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成就

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3項、國家五部委(局)“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子課題2項、博士點基金課題2項,中德、中加、中日合作研究與聯合培養研究生各I項,建設部課題2項;成果鑑定1項達國際領先、2項達國際先進、國內領先,4項達國內先進水平。發表論文190餘篇,專著4部,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聯合國中國國家分部“發明創新科技之星獎”1項,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省部級優秀規劃設計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

生平事跡

上個世紀80年代初,黃光宇對麗江城及其周邊區域進行了新的總體規劃,並和當地文化人士一起編導了“雪山勝境,古城新天”電視教學錄像片,獲四川省教委優秀電視教學編稿獎。規劃結束後他們向雲南省政府領導和專家組作了匯報,並鄭重地向國家有關部門建議,將麗江列入國家級歷史文化城和重點風景名勝區。1986年,麗江被批准為第二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麗江又被聯合國列入人類文化遺產目錄。

1987至1989年黃光宇對樂山開展了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規劃根據樂山的具體條件中心城區採取“綠心環形生態城市”的布局結構,形成“山水中的城市、城市中的山林”大環境圈的總體構思。經過十幾年的建設,樂山市已形成了面積達8.7平方公里的“城市綠心”。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樂山市先後參加了在巴西舉行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所同時舉辦的“未來生態城市”全球最高級論壇和規劃競賽設計,被認為是對大會的“一個重要的貢獻”;獲得過聯合國技術信息促進系統中國國家分部“發明創新科技之星獎”;成為中國第一個加入聯合國亞太地區城鎮管理諮詢的城市。2003年,樂山市被授予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範城市,2004年,又被國務院授予全國綠化模範城市。

他歷任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城鄉規劃教研室主任、建築系副系主任,重慶建築大學(重慶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研究院院長、總規劃師,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中國科學院/建設部山地城鎮與區域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四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三峽移民工程諮詢專家組成員,全國高等學校城市規劃專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生態與環境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生態學會城市生態專業委員會委員等。

研究方向

四十多年來,黃教授一直堅持在城市規劃教學、科研和生產實踐第一線,兢兢業業,勇於開拓,在城市規劃理論與實踐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別是對我國山地城市規劃設計研究和人才培養作出了開創性的突出貢獻,也是我國最早系統研究這一領域的知名學者;對生態城市的理論與實踐進行了大膽探索,成績顯著。

城市學研究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2/3,山區城鎮約占全國城鎮總數的一半,全國少數民族人口和礦產、水能、生物資源等大都集中在山區。在早期的城市規劃實踐中,黃教授主持和參加了許多山地城市的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編制工作,如重慶、宜賓、樂山、遵義、麗江、大理、桂林等,深感山地城市規劃的特殊性與複雜性。他認為:“城市規劃是一項地域性很強的工作。由於山地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的特殊性與複雜性,山區經濟發展和山地城市建設較之其它地區面臨的問題更多、矛盾更尖銳。因此,應該從根本上提高對山地城市形成、發展與演變規律的認識,增強山地城市建設的科學性,減少山地開發中的盲目性與破壞性”。他從山地城市結構的探索入手,漸及城市形態、景觀、環境、社會經濟、基礎設施、區域發展等。80年代初,他系統歸納了山地城市布局結構的四種典型形式,並對許多山地城市的規劃結構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如重慶大山城“有機疏散、分片集中、分區平衡、多中心組團式”結構、萬縣市的“帶狀”結構、宜賓市的“組團式”結構、自貢市的“串聯式”結構等,對這些城市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1991年,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黃教授融城市科學與山地科學於一體,提出了“山地城市學”的構想,初步建立了該學科的理論框架,研究總結出一套山地城市規劃與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贊同。他所領導的研究集體正在進行不懈努力,對山地城市規劃的理論體系、規劃設計的方法體系、人才培養的教學體系和建設管理的法規體系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並已取得累累碩果。

黃教授還不遺餘力地積極推進我國山地城市科學的發展。1991年他倡議組建了我國第一個山地城鎮與區域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建設部山地城鎮與區域研究中心,得到中國科學院和建設部的重視和批准,並任中心主任。在他的推動下,雲南、貴州相繼成立了兩個分中心,使我國山地城鎮規劃建設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與學術交流的基地網路初步形成。在他的倡導下,1992年全國首屆山地城鎮規劃與建設學術研討會、1997年首屆國際山地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學術研討會相繼在山城重慶召開,極大地推動了全國山地城市科學研究的發展。

生態城市探索

在我國城市化進程初期,城市發展尚遵循外延式擴展模式時,黃教授已注意到生態的維護與改善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他認為:“當人類的環境價值觀從生態覺醒轉變為生態自覺之後,傳統的發展模式已不再適應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城市發展了”。他在1987年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生態城市的概念,認為:“生態城市的‘生態’已不是狹義的生物學概念,而是包含社會、經濟、自然複合協調、持續發展的含義;生態城市的‘城市’在地理空間上已不是‘城市市’,而是‘區域市’(即城鄉融合),是人與自然共生、共榮、共存的複合系統,應該採取社會工程、系統工程、生態工程、環境工程等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解決城市中的一系列矛盾,提高人類對城市生態系統自我調節、修復、維護和發展的能力”。在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世界環發大會舉行的“未來生態城市頂峰論壇”上,他的研究論文《論生態城市的概念與評判標準》獲國際建築學院榮譽證書和聯合國技術信息促進系統發明創造科技之星獎。

他還善於將理論研究成果套用於實踐探索,他認為:“在城市規劃設計中應該採取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方法,引導正確的城市化方向和城市‘生態化’,實現城市健康、協調、持續發展”。在1989年樂山市總體規劃中,他首次提出了綠心環形生態城市結構形態,該規劃成果獲四川省優秀規劃設計獎和科技進步獎;在1992年海南府城樣板居住小區全國規劃設計競賽中,他構想了亞熱帶城市生態式居住小區的規劃模式,獲得一等獎;1992—1998年在廣西富川縣城、重慶石柱縣城等城市總體規劃以及重慶江北城、廣州科學城等詳細規劃中,他採用生態因子分析方法確定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發展格局,從根本上提高了規劃的科學性。

城市規劃研究

1959年黃教授大學畢業時,正值中國城市規劃事業的初創時期。留校任教以後,他參與籌建了重慶建築大學城市規劃專業,歷任規劃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建築系副主任、城市規劃與設計研究所所長,他主持和參加編寫專業教材、制定教學計畫、培養師資隊伍、擬定學術研究方向、擴大對外交流,為城市規劃專業的發展勵心竭力。1961年,他與清華大學吳良鏞、同濟大學李德華、東南大學齊康等先生合寫了全國第一本《城鄉規劃》統編教材,是初創時期中國城市規劃專業教育的基礎。“文革”之後,他再次參加了《城市規劃原理》全國統編教材的編寫工作,並主編了第一本《區域規劃概論》統編教材。他開拓進取、銳意改革,針對城市規劃專業特點,積極倡導“產、學、研”相結合的教育模式,以科研為先導、教學為中心、生產為基礎推進教育改革。在擔任建築系副主任期間,他率先在深圳、海南等地建立了產、學、研相結合的基地與視窗,極力主張學生投入到改革開放的前沿中去檢驗所學的知識,接受新的理論與思想。1993年他所領導的城市規劃學科被批准為四川省首批重點學科,並獲博士學位授予權,教學研究成果“結合多山國情,辦出城市規劃專業特色”評為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他指導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30餘人,1991年獲四川省優秀研究生導師稱號,並先後受聘於清華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兼職教授。

黃教授為人師表,他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和科學奉獻精神,他以“業精於勤,學治于謹”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幾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無私奉獻,將城市規劃事業的繁榮發展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他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博士點基金、建設部基金研究課題以及中加、中德合作研究課題1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編著6本。他經常告誡學生:“城市規劃是一項社會性事業,涉及到城市的整體利益和大眾利益,規劃師必須要有高尚的品德和精深的專業素養,對社會的發展負責。”他身體力行,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科學務實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子。

城市規劃設計實踐

黃教授十分注重城市規劃設計實踐,他認為:“城市規劃的研究對象不僅多樣、複雜,而且不斷變化、發展著,要善於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不斷拓展規劃理論和設計方法,科學地預測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把握城市的時空變化與發展進程,以更好地為城市建設服務”。他不辭辛勞,四十年來足跡遍及全國12個省區,先後主持完成了100餘項區域規劃、總體規劃、詳細規劃、風景區規劃、城市設計及建築設計項目,並多次獲獎。他特別關注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六十年代以來曾先後三次參加長江三峽工程不同時期的高、中、低壩方案的城鎮遷建規劃工作,現擔任國務院三峽建委三峽移民工程諮詢專家組成員。他還傾心於小城鎮的規劃建設,80年代主持完成國家“星火計畫”試點項目——四川官渡山區集鎮綜合示範點建設規劃與設計,該成果“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在國際上具有鮮明特色”(成果鑑定評語),並在16屆國際建協(UIA)代表大會上得到高度讚賞。他以身作則,在規劃設計中精益求精,保證了設計成果的高質量並富於創意,得到地方政府與建設單位的一致好評。正是由於他在實踐中的不斷探索,使得他能夠高屋建瓴,不斷拓展和深化理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並一直走在規劃學術的前沿。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