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壁畫

麗江壁畫

麗江壁畫,以其獨特的藝術風姿,吸引著中外藝術家和遊客。以白沙大寶積宮為中心,包括琉璃殿、大定閣、福國寺的護法堂,束河的大覺宮和大研鎮的吸依堂等處殘存的壁畫。1983年4月,又與其他民族的壁畫、崖畫一起,在首都北京展出,引起各方面的重視。

概述

麗江壁畫麗江壁畫

麗江壁畫是滇西北少數民族藝術的奇葩,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風姿,吸引著中外藝術家和遊客。

麗江壁畫系明代木氏土司聘請漢、藏、納西等族的畫匠繪製的,分布在玉龍關覺顯寺護法堂等十餘處。由於年代久遠,現僅存大寶積宮琉璃殿大定閣來河大覺宮四處。壁畫共55堵,總面積139.22平方米,規模最大的是大寶積宮的12壁。其中一壁高2.07米,寬4.48米,共畫人物600尊,人物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麗江壁畫多系宗教題材,表現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道教的內容為主,用筆細膩,設色精麗,對比強烈,特點突出,是中華文化藝術的瑰寶之一。

內容表現

麗江壁畫以白沙大寶積宮為中心,包括琉璃殿大定閣福國寺護法堂,束河的大覺宮大研鎮皈依堂等處殘存的壁畫。早年,寒潭寺、萬德宮、木氏故宅、雪崧寺等處也有,但無人護措,早已圯毀湮滅。近年皈依堂、護法堂的畫,也相繼毀壞,其餘尚基本完好。1957年有關部門曾經組織美術工作者到麗江從事壁畫的臨摹工作,共得臨本13O余件,向全國各大城市巡迴展出,受到好評。1983年4月,又與其他民族的壁畫、崖畫一起,在首都北京展出,引起各方面的重視。

這些寺廟殿堂內的壁畫,題材是宗教人物和傳說。內地的殿堂壁畫,多為一種宗教的內容,而這裡的壁畫,在一個殿堂里,甚至在一幅壁畫裡,常有佛教道教喇嘛教三種神像並存的現象。這多種宗教揉合的壁畫,與麗江所處的特殊地位分不開。麗江位於滇藏要衝,同時受漢、藏文化的深刻影響;民族雜居,民眾宗教信仰較為複雜,其中尤以佛、道、喇嘛三教為盛。面對這一現實,統治者只好“兼容並包”,企圖通過塗抹怫、道、喇嘛三教的威 嚴,宣揚三教“法力無邊”,來安撫、麻痹民眾,使其安於受奴役受剝削的地位,以鞏固統治;但參加繪製的工匠們,生活在嚴酷的封建社會中,與各民族的社會生活有血肉聯繫,通過宗教題材的折光,或隱或顯地透露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工匠們的美學理想。

在壁畫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大寶積宮,北壁,有一幅“觀音普門品圖”(203×446厘米):正中畫觀音,執法器,坐蓮座上;西側畫人,人遇水、火、盜、虎等場面。畫中有三個旅行的人,各帶包裹雨傘,一遇虎,另一遇盜;左側畫一犯人,赤膊帶枷跪地,一差役揪住他的頭髮,另一差役舉劍欲砍,旁有二吏,指點交談,似主謀者;右側畫一人遇火;這些遇難者,於危急時口念觀世音,就逢凶化吉,虎盜不敢傷人,差人屠劍自斷,火堆變成淺水荷塘。右側下部有一班百姓,向著正中觀音或跪或立,頂禮膜拜。觀音蓮座上有藏文題記。畫雖是明顯的宗教宣傳,但從圖中的官吏、差役、旅人和百姓身上,使人看到明代邊疆社會生活的一些側影。畫的上部,有小觀音八尊,亦各具神態,右上第三尊觀音,倚手沉思,神態特妙。這些場面以山石雲煙隔開,將它有機地組織在一個大畫面里,布局勻稱,錯落有致。

在西壁上的《蓮花生祖師圖》,正中畫的是藏傳佛教即喇嘛教的祖師蓮華生。在壁畫中,他頭戴七寶冠,合掌坐於蓮座上,黑衣,頭微傾。座下立二小天女,神態優美,四周畫百工之神,或坐,或立,或舞,或騎馬、春米、坐船、打獵、木作、紡織、捕魚、打鐵、砍柴等等,是一幅內容豐富的邊疆社會生活畫卷。

這些壁畫在構圖、布局、線條、色彩的畫幅 367 ×498厘米。如來怫朱衣金身端坐正中,上列十八尊者,兩側畫道教神像,下列正中,畫喇嘛教三護法神,外側畫四大天王,共約百餘像。這些神像,把佛、道、喇嘛三教的人物都糅合在一起,層次分明,動靜相諧,色彩鮮明,人物生動,是一幅較為精彩的宗教畫。在離大寶積宮東北不遠的大定閣,正殿東壁上畫的喇嘛教歡喜佛抱裸體女神,畫面世俗氣味很濃。正殿南北二壁的“水月觀音”,畫文殊、普賢、觀音、大勢至等佛像,以水月雲石相襯,類似一幅山水人物畫。如畫觀音菩薩一幅,觀音坐於蓮池畔的崖上,腳踏蓮花,金身,紫衣,紅帶,後面花竹成叢,前面池中金荷正開,池水興波。右上角一散花小天女駕雲而至,白鴿相伴,舞於藍天。寫普賢菩薩一幅,普賢於崖上抱膝而坐,身旁鮮花開放,頭頂梅花遮蓋,右邊溪流激湍,波浪迭起,左下角一童牽象,右上角有天女散花。畫面精巧嚴謹,富於裝飾情趣。這些壁畫是在明初至清初300多年的時間裡陸續繪製成的。由於形成時間漫長,工作量浩大,前後風格不一,壁畫的作者可能是好幾批多民族的工匠。

相傳白沙壁畫的大部分是馬嘯仙的作品,據《麗江府志略·方伎》載:“馬嘯仙,江南人,工圖畫,山水臻神品,花卉人物靡不精妙,識者稱為馬仙畫。西域聞其名,延去數載,後復歸麗。”看來這一位是漢族。又據漾西萬德宮(木家院)石碑記載“鑄匠雲南石鳳翼,畫工古宗古昌”。古宗即藏族,古昌是一位藏族畫工的名字。又據父老傳言,白沙原有一處“畫匠田”,世代由當地東巴和姓耕種。由此推知,壁畫是由漢、藏、納西等民族的數批畫家共同協作完成的,它是滇西北人民的共同創造,是各民族傳統友誼的結晶,是一分值得珍視的文化遺產。

臨摹作品

麗江壁畫麗江壁畫

1955年新中國成立後,在當時的縣委書記的支持下,以最快速度與省文化廳、文化部取得聯繫,很快,中央在當時經濟十分困難的條件下了專款,省文化廳很快組織雲南畫家與文物工作者李偉卿朱明、閻甫關山月、梅肖青、鄭律成六人下麗江來協助壁畫的臨摹與考察。麗江參加的有周霖、周耀華、和占瑞等人,周霖的三子周孚定,四子周孚印也作為編外人員參與了壁畫的臨摹與後勤工作。1956年夏,第一批由文化部名義組成的畫家與文物工作者,對麗江壁畫作了全面的考察與繪畫臨摹。

1957年秋,麗江壁畫臨摹作品在祖國首都隆重展出。一時間,北京掀起一股麗江壁畫熱,麗江壁畫到京出,是繼敦煌畫熱之後,又一古代文化的熱潮。許多城市也紛紛提出邀請,請畫家們攜帶臨摹的麗江壁畫互他們的城市進行展出。經文化部批准,除北京外,又有上海、南京、天津等五大城市有幸目睹麗江壁畫的風采。麗江壁畫所到之處,參觀者驚嘆古代壁畫藝術的輝煌成就,興奮不已。展覽期間,畫家們還被子多所美術院校邀請,為師生們作有關麗江壁畫以及摹繪壁畫的學術報告。

隨後,麗江壁畫臨摹作品,還被英國政府邀請到英國展出,在當時中國的藝術品被邀請出國展出,特加是被邀請到西歐國家, 這簡直是一件奇事,使國內美術界為之一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