麇集

麇集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漢字尤其精妙,漢字、漢語以其獨特形式,風格千古相傳。漢字所包含的信息容量最大。大約自我國漢朝以後,朝鮮人曾長期把漢語和漢字當作自己的書面語。3世紀以後,日本也使用我國漢字。直到現在,日本文字中還常借用中國漢字,1979年日本規定的《常用漢字表》中尚保留了1926個漢字。由此可見,漢字的影響力之大。漢字何其多,很多漢字都是古今異義詞,是多義詞。由此可見,在社會變遷過程中,漢字因人們無止盡的需求不斷地改變形式並簡化自己的形體,這也有利於加深文字的符號化程度,這促進了形式思維的發展。“麇集”一詞作為一個多義詞,在古今很多文學著作中出現。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詞目】 麇集
【拼音】qún jí ㄑㄩㄣˊ ㄐㄧˊ
【詞性】動詞

詞語解釋

【釋義】亦作“麕集”。亦作“麏集”。
[swarm;flook together] 聚集;群集。
【示例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雙樹幻鈔上》“而 張無垢 師之自宗杲出,而學徒徧天下,縉紳儒流,茅靡麇集。”
顧炎武 《錢糧論上》:“今若於通都大邑行商麇集之地,雖盡徵之以銀,而民不告病。”
柯靈 《香雪海·阿波羅降臨人世》:“各國新聞記者麇集現場。”
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捐者麇集。”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上海地方,為商賈麇集之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