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鳴關

鹿鳴關

鹿鳴關,位於連山太保鎮以東,歷來是連山東面的咽喉之地。

基本信息

景點介紹

據聞鄭成功之父鄭芝龍率軍由連州進入連山時,便在今天鹿鳴關一帶劈山修路。到了清康熙年間,連山知縣劉允元由湟水進入連山履職,無奈高吟:“人臨湟水誰無病,路入連山總不平。”然而,卻是這位滿腹怨言的知縣,非常投入連山的建設,並於康熙十九年(1680),在鄭芝龍劈山處壘石為關,稱“雞籠關”。清時連山縣城太保以東一帶人煙稀少。雞鳴關西是連山,東是連州三江,當從連山趕往連州商人走近關時,才可以隱隱約約聽到三江雞鳴,所以將“雞籠關”改稱為“雞鳴關”。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連山廳同知徐維清重修“雞鳴關”,取“文宴《鹿鳴》”之意,又改關名為“鹿鳴關”。

連山古三關

連山縣內,峰巒疊疊,險隘重重,路達三邊,水流四方,自古以來就是兵家相爭之地,舊《廣東連山縣誌》載:“按連山為嶺縣南邊徼地,禁止湘桂,控馭壯瑤,固百粵之要害也”,因此,連冊自古來是兵家核戰爭之地,秦代以後爭奪更加激烈,南越統治者為了自身利益,就在連山邊塞置關防禦,於是形成了歷史上聞名的連山古三關:白石關、鹿鳴關、鷹揚關,在南嶺山脈西南麓構成一道固守南越的軍事屏障。

鹿鳴關

鹿鳴關鹿鳴關

鹿鳴關位於縣境東北部,在323國道連山與連南分界處,距縣城吉田鎮34公里。原為連山與連州界關,“關踞山椒,中斷若門,”喻為“連山之管鑰,瑤排之咽喉”。未設關防前,粵、掛、楚、豫、閩5省總兵會剿“瑤亂”時,福建總兵鄭芝龍扼守此地,曾率兵辟山鑿石修道,並親書“砥矢”二字於關口石壁之上,後人稱之“鑿字逕”。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知縣劉允元方壘石設關,始稱雞籠關,亦稱雞鳴關。四十七年,知縣李來章捐俸重建時,關上建閣,下築食寮,旁設茶亭,並面向油嶺建漢前將軍關侯“卻金亭”。道光十二年(1832)廳同知徐維清再修時,於關口加建碉樓,使百尺雄關更為氣勢險要,並以“鹿鳴宴文榜”之意改名鹿鳴關。民國27年(1938)連賀公路在半山開通後,古蹟逐漸湮沒,然而風光更加壯麗,尤以天險著稱。1954年,詩人陳蘆荻路過鹿鳴關,曾寫下“千山萬山,路轉急彎,一聲汽笛,飛過鹿鳴關”一詩,描述關內峻岭連綿,路陡壑深之天險。

白石關

白石關白石關

白石關位於縣境北部湘粵交界處,距縣城吉田鎮48公里,是秦漢時期中原通嶺南古道的關口之一。由於關口東面有古山橫亘,西面有急流繞阻,關內統屬深山峽谷,形勢險要,素有“一夫當道,萬夫莫開”之稱。秦始皇分兵五路也經此關。唐代中原到嶺南有了大庾嶺新道後,古關逐漸荒蕪。民國20年紅七軍部分隊伍進入禾洞後亦越此關出湘南。紅七軍的足跡給荒廢已久的古關增添了不少秀色。


鷹揚關

鷹揚關鷹揚關

鷹揚關位於縣境西北部,在323國道廣東與廣西交界處,距縣城吉田鎮25公里。原稱鶴鷹關,建於盛唐時期。關內關外群峰聳立,山環水繞,峰迴路轉,尤以形勝著稱。清鹹豐八年(1858)廳同知韓鳳翔重建碉樓時,以“鷹揚宴武榜”之意改名鷹揚關。意為與鹿鳴關相互對應。由於鷹揚關形勢險要,且為兩廣界關,是歷代兵家爭戰之地。宋有岳飛派兵從賀縣經此關追圍剿曹成。清有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破關大戰,致使碉樓毀壞。民國10年,粵桂軍閥混戰,桂軍進退均由此關。1931年,鄧小平、李明瑞、張雲瑞領導的紅七軍部分隊伍,也由此關經禾洞進湘南,並在關內埋下步槍、山炮一批。建國後,當年傳令兵,後任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覃應機親書“紅七軍路過此關”,並刻碑立在關上,為鷹揚關增添一在氣色。著名詩人韋丘也有詩云“火種埋深處,星星燎八方,雄關立碧落,兩廣賽鷹揚”。

歷史建造

鹿鳴館建成於1883年(明治16年),是由英國建築師喬賽亞·康德設計建造的一座磚式二層洋樓,整體建築呈義大利文藝復興式風格,兼有英國韻味。鹿鳴館名稱出自中國《詩經·小雅》中的“鹿鳴”篇,即“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櫻州山人中井弘取“鹿鳴,燕群臣嘉賓也”之義而命名,意即迎賓會客之所。工程占地約1.45萬平方米,歷時3年,耗資18萬日元(約合現在40億日元),在當時也算得上是筆巨額經費。
1883年11月28日,外務卿(1885年12月實行內閣制後改稱外務大臣)井上馨與妻子主持了盛大的鹿鳴館開業典禮,參加開館儀式的各級官員、各國公使以及親王等許多顯貴和淑女共有大約1200多人。井上馨在典禮致辭中表示:“友誼無國境,為加深感情而設本場……吾輩借《詩經》之句名為鹿鳴館,意即彰顯各國人之調和交際,本館若亦同樣能成調和交際之事,乃吾輩所期所望。”
此後,鹿鳴館就成為日本上層人士進行外交活動的重要場所。井上馨等外交官為了專門招待歐美高級官員,經常在鹿鳴館舉行有首相、大臣和他們的夫人小姐們參加的晚會、舞會。為了便於住在橫濱的外國官員參加,日方還在舞會召開當日晚8點半,開通從橫濱到東京的專列,客人到達終點站新橋後,再用人力車拉到鹿鳴館。這裡,時常能見到帽插羽毛、拖著長裙的歐美貴婦人出入;
鹿鳴館內的舞會[1]
館內鼓樂喧天,徹夜狂歡。
1887年,首相伊藤博文專門在鹿鳴館舉辦了有400人參加的大型化裝舞會,還在自己的官邸舉辦化裝舞會,將歐化之風推向高潮。人們把這一時期稱為“鹿鳴館時代”,把這時的日本外交叫做“鹿鳴館外交”。

活動

鹿鳴館的復原模型
鹿鳴館落成後,井上馨還把以前成立的與外國人交際的機構挪到館內,命名為“東京俱樂部”。該俱樂部實行會員制,一般人不許入會,只有日本皇族、高官及民間有勢力的人才能加入,而且交談只限於用英語,以彰顯俱樂部的國際性。在建造西洋風格的交際場所的同時,井上馨還指示實業界的頭面人物澀澤榮一耗資23萬,於1890年建成了西洋式的帝國飯店,以表明日本人與歐美國民有著同樣的生活方式。
井上還認為,學問、藝術方面學習歐美自不待言,各種法規、制度以及社交禮儀也要模仿歐美。於是,1885年日本先後設立了羅馬學會、英吉利法律學校和法國學會等,這些機構對日本的學術和教育產生了很大影響。1886年8月,井上馨與森有禮、澀澤榮一等人還撰寫了戲劇改良會宗旨,並於翌年4月邀請天皇和皇后在鳥居坂的宅邸觀看戲劇表演。明治政府領導人為使日本儘快實現近代化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見一斑。

與鷹揚關的關係

在科舉制度中,為新科舉子而設的鹿鳴宴,為文科宴,始於唐朝。唐時鄉試放榜,由州、縣長官出面,宴請中舉士子,因為宴會上要唱《詩經•小雅》中的《鹿鳴》之詩,所以取名鹿鳴宴。取關名“鹿鳴”,反映了連山人們對連山學子出此關到州府赴考榜上題名的深切期望。
對應於鹿鳴宴,鷹揚宴則是武科鄉試放榜後考官與考中武舉者參加的宴會。這樣,鹿鳴關與連山西面的鷹揚關,一文一武,一東一西,遙相呼應,展現著連山古邑的歷史底蘊和無盡風采。
1955年,連賀公路鹿鳴關段修復,聞名詩人蘆荻乘車路過鹿鳴關,即興寫下一首詩:
“千山萬山/路轉急彎/一聲汽笛/飛過鹿鳴關。”
現在,舊時的連賀公路早已經是323國道,並且正在升級改造中。相信323國道改造竣工之日,大家乘車飛過鹿鳴關,將不再是“路轉急彎”了。當然,我們還會繼續期盼高速公路貫通三連的日子早日來到。屆時,三連之間將會更緊密地聯合在一起。
鹿鳴,將不再是關。

旅遊指南

交通

1、自駕車:走清--連高速,直達連山縣城

2、坐車:廣州—連山,在廣州的省汽車站每天有豪華大巴直達,票價55元,路程約5小時。連山—廣州每天在縣城車站有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