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藻

鹿角藻

鹿角藻主要是生長在中潮帶。鹿角藻屬Pelvetia:葉植物體,叉狀分枝。固著器錐盤狀。枝扁平至亞圓柱形,枝一側上往往無溝,無中肋。雌雄同體,精子囊和卵囊生於雙又分枝的末端膨大的生殖托上的窩內,每個卵囊內一般形成兩個卵。鹿角藻P.siliquosa,是一種食用海藻,在我國北方常用於打滷面中,以增加粘性或與肉共煮作菜。此外,可綜合利用作提取褐藻膠、甘露醇等的原料。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鹿角藻的生活史鹿角藻的生活史

學名/ Scientific Name:Finger Algae

俗稱/ Popular Name :鹿角藻 Finger Algae

水質要求/ Water Requirement :中/Medium

餵養難易度/ Level :1星 (5粒星為最難/ Out of 5 Stars)

常見水域/ Country of Origin :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紅海

簡介/ Short Description:手指藻、松藻、海松。莖中含有碳酸鈣,水中需要添加碳酸鹽、鈣或石灰石。因為屬於鈣藻門,所以飼養要求很多都相似。

形態特徵

鹿角藻鹿角藻

鹿角藻多固著於浪花衝擊的岩石上,藻體褐色,軟骨質,高約6—15厘米。基部為固著器,是圓錐狀的盤狀體,中間為扁圓柱狀短柄,上部為二叉狀分枝,可重複分枝2-8次,下部分枝比較規則。生長在水浪衝擊的岩石上的藻體分枝較少,而生活在較平靜的水中時,分枝較多。短柄及上部的分枝分化有表皮、皮層和中央髓。皮層和中央髓都有類似篩管的構造。枝上無氣囊。

鹿角菜的植物體是二倍體,生殖時在枝頂端形成生殖托(receptacle),生殖托有柄呈長角果狀,較普通營養枝粗,生殖托的表面有明顯的結癤狀突起,突起處有一開口的腔,叫生殖窩(conceptacle)。雌、雄同容,即在1個生殖窩內產生精囊與卵囊兩種雌雄生殖器官。精囊長在窩內生出的分枝上,每個分枝上有2—3個精囊,旁有隔絲。精囊是單細胞的,核的第一次分裂是減數分裂,以後都是有絲分裂,形成多數精子。精子有鞭毛兩條,向後伸的1條比向前伸的1條長。卵囊也是單細胞的,經過減數分裂,最後發育成兩個卵。成熟的精子和卵結合後發育成二倍體的植物。

鹿角藻鹿角藻

基本簡介

鹿角藻(StaghornAlgae)在德國稱之為須狀藻(Bartalgen),在「最完美的水族箱」一書當中,兩位作者雖然秀出了照片,但並沒有對須狀藻做更進一步的解說,讀者們始終不清楚須狀藻的型態。而鹿角藻這個名詞則是TomBarr在2002年時發明的,主要是因為在顯微鏡底下此一藻類具有如雄鹿的鹿角一般的分枝狀。

須狀藻這個名詞在台灣也幾乎很少草友使用,但更重要的是,可能大部分的草友也把鹿角藻誤認成黑毛藻。其實就連德國草友也未必分得很清楚,德國將黑毛藻(BBA,blackbrushalgae)稱之為刷狀藻(Pinselalgen),有時可看到同一張藻類的圖片被不同的德國網站解讀成不同藻類。鹿角藻與黑毛藻同屬紅藻,但是並不同一屬,鹿角藻是美芒藻屬(Compsopogonsp.)的紅藻。TomBarr在教導草友辨認兩類型的藻類簡單區別時,強調只要看到了分枝狀的就是鹿角藻,如果沒有分枝狀的就是黑毛藻。

http://www.boqii.com/article/6930.html

鹿角藻 鹿角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