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嘴龍屬

鸚鵡嘴龍屬

鸚鵡嘴龍(屬名:Psittacosaurus)又譯鸚鵡龍,在希臘文意為“鸚鵡蜥蜴”,是角龍下目鸚鵡嘴龍科的一屬,生存早白堊紀的亞洲,約1億3000萬年前到1億年前。鸚鵡嘴龍因為是擁有最多種的恐龍而著名。至少有10個已確認種。

簡介

小型恐龍類的屬。化石見於蒙古的上白堊紀。或許是角龍類的祖先或與之有關。是原始的類型並至少偶爾用兩足行走。後肢和骨盆很發達,代表鳥臀目(Ornithischia)恐龍類(具像鳥的骨盆)。雖然前肢不像後肢一樣粗壯,但是為了進食大概能採取四足行走的姿勢。長約2公尺(6英尺)。頭骨高而窄,前部很像鸚鵡的嘴,上齶彎曲在下齶之上。齶的前部無齒,頰部有齒。
鵡嘴龍不如它的遠親三角龍廣為大眾所知,但它們是已知最完整的恐龍之一。鸚鵡嘴龍又譯鸚鵡龍,在希臘文意為“鸚鵡蜥蜴”,是角龍下目鸚鵡嘴龍科的一屬,生存早白堊紀的亞洲,約1億3000萬年前到1億年前。至少有10個已確認種,化石發現於中國、蒙古、俄羅斯,以及一個在泰國發現的可能種。到目前為止,已發現超過400個個體,包括許多完整骨骸。已發現許多不同年齡層的化石,從幼體到成年體都有,使得許多研究可以研究鸚鵡嘴龍的成長速度。鸚鵡嘴龍大量的化石紀錄,讓它們成為中亞早白堊紀沉積層中的標準化石。

外形特徵

小型的鳥腳類恐龍,體長約1米。頭骨短、寬而高,吻部彎曲並包以角質喙,酷似鸚鵡而得名。顴骨發達;外鼻孔小;前額骨位於鼻骨以下;下顳顬孔寬闊;枕骨孔發達,大於枕髁兩倍。在上頜和下頜上各有7~9個牙齒。齒緣較光滑,齒根長,齒冠低。牙齒為三葉狀,齒冠中稜前各有2~4個小脊。頸很短,頸椎6~9個。脊椎13~16個,薦椎5~7個。烏喙骨較小,其上之烏喙孔不封閉。腸骨細長,腸骨上緣的稜脊粗壯,坐骨發達,略呈彎曲狀。前肢比後肢略短,前足有四塊腕骨,第四指退化,第五指消失。股骨比脛骨略短,蹠骨約等於脛骨的1/2,後足僅第四趾退化。

分布範圍

迄今所知該類化石分布僅限於亞洲大陸,除中國北方是主要產地外,在蒙古和蘇聯的烏拉爾以東也有發現。是早白堊世的標準化石。

生活環境

鸚鵡嘴龍大部分時間生活在陸地上,尤其在低洼的湖沼和河流岸邊最多,主要以水邊的柔嫩多汁的植物為食,它們用堅固的角喙把嬌嫩植物割切斷,再用單列牙前後咀嚼而吞食。由於特化難於適應生活環境變化,故生存了較短時間,就絕滅了。

種屬分類

鸚鵡嘴龍是鸚鵡嘴龍科的模式屬,是由古生物學家兼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在1923年所命名。
鸚鵡嘴龍科目前另外一屬為紅山龍。鸚鵡嘴龍科是除了隱龍(可能還有朝陽龍)之外的最基礎角龍下目恐龍。因為鸚鵡嘴龍科是角龍下目演化樹的早期分支,所以鸚鵡嘴龍可能並非其他角龍類的直接祖先。所有其他角龍類的前掌有五個趾骨,而鸚鵡嘴龍的所有種只有四個趾骨。此外,在鸚鵡嘴龍的演化過程中,失去了眼窩與鼻孔間的眶前孔,但其他角龍類(以及大部分主龍類)仍保有眶前孔。第五個趾骨與眶前孔被認為不太可能在演化過程中再度出現。
蒙古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mongoliensis) — 蒙古國、中國內蒙古
中國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sinensis) — 中國山東省
梅勒營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meileyingensis) — 中國遼寧省
新疆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xinjiangensis) — 中國新疆
內蒙古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neimongoliensis) — 中國內蒙古
額多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ordosensis) — 中國內蒙古
馬鬃山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mazongshanensis) — 中國甘肅省
西伯利亞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sibiricus) - 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
陸家屯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lujiatunensis) - 中國遼寧省
大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major) - 中國遼寧省
戈壁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 gobiensis) - 中國內蒙古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