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崗市志

自1906年後放荒招墾和鶴崗煤礦的開採,加速了鶴崗的建設發展。 盛世推動了地方志事業的發展,掀起了編纂社會主義新方誌的熱潮。 《鶴崗市志》是第一部全面、系統地反映鶴崗市濟、政治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變化歷史和新貌的大型資料性工具書。

內容介紹

坐落在小興安嶺東南麓的鶴崗市,西、北、東三面環山,南部與三江平原相連,是一座山川秀麗、資源富饒的邊疆城市,是新中國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之一。清代,因地處偏遠、交通閉塞和清政府“封禁”政策的影響,土地開發較晚。自1906年後放荒招墾和鶴崗煤礦的開採,加速了鶴崗的建設發展。特別是近半個多世紀以來,鶴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驅逐日本帝國主義,推翻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求得翻身解放而前仆後繼,進行了長期頑強不懈的鬥爭,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壯麗篇章。他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感人至深的高風亮節,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許多生動的史實需要記載,大量珍貴的資料需要輯存,不少豐富的經驗和教訓需要總結。把鶴崗的歷史變遷和人民改造社會、改造自然的鬥爭業績載入史冊,使之代代相傳,成為激勵我們和後代子孫前進的巨大動力源泉,是我們這代人義不容辭的神聖責任。
自古盛世修志。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在中共中央正確領導下,中國人民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找到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全國城鄉政治上安定團結,經濟上百業俱興。盛世推動了地方志事業的發展,掀起了編纂社會主義新方誌的熱潮。在市委、市政府親切關懷下,鶴崗市地方志編審委員會辦公室於1981年 5月籌建,1982年 4月展開資料徵集工作,1985年開始試寫,1989年完成初稿,經省、市主管部門多次修改並審閱定稿。在此期間,各有關單位的領導、具體工作人員和一些在鶴崗工作過的老同志不僅提供了大量的珍貴資料,而且還提出許多寶貴意見,從而使志書編纂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在此,謹向他們致以深切的謝意。
《鶴崗市志》是一部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為準繩,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待歷史,實事求是地記述鶴崗歷史與現狀,客觀地反映其社會發展進程的大型資料性著述。在編寫過程中,全體編輯人員堅持運用新觀點、新材料、新方法、新體例,重點記述了鶴崗市物質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偉大成就。在肯定成績、總結經驗的同時,也記載了工作中的失誤。
《鶴崗市志》是第一部全面、系統地反映鶴崗市濟、政治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變化歷史和新貌的大型資料性工具書。 它必將起到“為本區的建設事業提供歷史借鑑和現實依據” 、“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提供鄉土教材的資料”的作用。同時,對提高鶴崗市的知名度,擴大內外橫向經濟技術聯合,推進鶴崗市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持續、穩定發展,以及各級領導和各界朋友了解鶴崗、認識鶴崗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願《鶴崗市志》能成為您可信賴的朋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