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華橋

鵲華橋

鵲華橋原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大明湖南門東側,百花洲北側,為一座東西向單孔石拱橋,橋下通連大明湖與百花洲。該橋始建於宋代,曾因百花洲而稱為百花橋,又名白雪橋,元代改稱鵲華橋(一說百花橋位於百花洲南,與鵲華橋兩橋相望),明代曾重建,清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及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又兩次重建。原橋因侵華日軍破壞,橋面凸凹不平,坡陡路滑,造成行車隱患,1946年被拆除,改建為木板平橋,後分別在1948年和1953年更換為石板平橋和鋼筋混凝土平橋。1983年拓寬明湖路時再次改建,橋面與路面持平,已看不出原橋的痕跡。

基本信息

概述

鵲華橋是新景區中最長的一座橋樑,長64米,橋面淨寬8米,五孔聯拱,構造精巧,

鵲華橋鵲華橋
形制美觀。橋的兩側雕刻有精美的欄板和望柱,均由花崗岩石構造,石欄板為鏤空石雕,石欄柱頭為雲龍浮雕,整座橋窮工絕藝,令人百看不厭。

該橋始建於宋代,曾因百花洲而稱為百花橋,又名白雪橋,元代改稱鵲華橋(一說百花橋位於百花洲南,與鵲華橋兩橋相望),明代曾重建,清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及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又兩次重建。原橋因侵華日軍破壞,橋面凸凹不平,坡陡路滑,造成行車隱患,1946年被拆除,改建為木板平橋,後分別在1948年和1953年更換為石板平橋和鋼筋混凝土平橋。1983年拓寬明湖路時再次改建,橋面與路面持平,已看不出原橋的痕跡。

鵲華橋歷史

歷史上的鵲華橋並不在今天的位置。
北宋時期,今公園南門的大明湖和百花洲之間建有一橋,名百花橋,

1932年的鵲華橋1932年的鵲華橋
也叫白雪橋,元朝改名為鵲華橋。橋為單孔石拱橋,高約3米。明代重建。清嘉慶二年(1797)及道光五年(1825)又重修。橋長8米,寬4米。橋凸出路面2.5米。青石築砌,下部的橋墩,擋石為大塊石,橋欄為近1米高、半米寬的條石,橋上路面為大石板。
當時,大明湖北岸無高大建築,空氣清新,遊人如在煙波靉靆,細雨迷濛之時站在橋頂向北眺望,但見明湖荷柳爭輝,畫舫往來;遠山披翠,西有鵲山側臥,東有華山聳立,二山遙遙相對。田野平疇,房屋茅舍,皆朦朧隱現於煙雨之中,景色著實引人入勝。古人稱此為濟南八景之一的"鵲華煙雨"。舊時游大明湖者,大都要到橋上瀏覽一番。元朝大書法家、畫家趙孟頫根據這一景觀,繪成一幅圖畫,名之為"鵲華秋色圖"。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士,故畫史又稱其為“趙吳興”。趙孟頫乃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至元二十九年至元貞元年(1292~1295),任濟南路總管府事。至治二年(1322)六月卒,年六十九。追封魏國公,諡文敏。
元貞元年,趙孟頫回到故鄉浙江後,常與好友、著名詩人周密聚談。周密祖籍濟南,靖康之變後,其曾祖隨高宗南渡。周密生於吳興,從未到過濟南,但他牢記父親的“我雖居吳,心未嘗一飯不在齊也。”在其著作《齊東野語》中,他署名“歷山周密公謹”,又自號“華不注山人”。
當他聽趙孟頫談及濟南山水之勝時,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於是趙孟頫畫了此圖相贈。畫面上一片遼闊的湖水沼澤,極目遠處的地平線上,矗立著兩座山,尖峭的是華不注山,左方圓平頂的是鵲山。山腳下一排喬木,近處是秋林水澤,一二漁舟出沒其間。山前有幾棟農舍,樹木中間有一群羊羔,水濱坡下遍生蘆草,畫面上呈現出一片秋光,蒼茫中顯得清秀古遠。
《鵲華秋色圖》在元、明兩朝一直收藏於民間,到了清朝,這幅古畫被收入皇宮,成了乾隆皇帝的心愛之寶,乾隆親筆“鵲華秋色”大字題寫於引首,並題跋九則,鈐印眾多。
不過,碧玉微瑕,趙孟頫在畫中的題跋上寫道:“公謹父齊人也,余通守齊州,罷官歸來,為公謹說齊之山川,獨華不注最知名,見於《左傳》,而其狀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為作此圖。其東則鵲山也。命之為《鵲華秋色圖》。”其中,“其東則鵲山也”,應為“其西則鵲山也”,趙孟頫一字疏忽,把鵲山的方位搞錯了。
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巡狩濟南,登上鵲華橋,觀賞眼前如畫美景,忽然想起宮中珍藏的鵲華秋色圖,便立刻派人去取。畫取來後,他對畫觀景,看景品畫,當他發現趙孟頫題跋中把鵲山方位搞錯時,即題字於上說這是:“一時筆誤歟故書”。在這幅畫上,乾隆曾四次題字,其中三次寫到趙氏把鵲山方位寫錯之事。
1949年初,《鵲華秋色圖》連同5500多箱珍貴文物被運往台灣,珍藏於台北故宮
當年,乾隆在鵲華橋上詩興大發,寫下《題鵲華橋三首》:
長堤數里亘雙湖,夾鏡波光入畫圖;望見鵲華山色好,石橋名亦與凡殊。
大明豈是銀河畔,何事居然架鵲橋?秋月春風初較量,白榆應讓柳千條。
榆煙杏火接空濛,穩度芳堤飲練虹;李杜詩情天水畫,都教神會片帆中。
乾隆浮想聯翩,由鵲華橋想到傳說中的銀河鵲橋牛郎織女相會的故事。眼前的美景是實實在在的,而神話中的天宮則是虛無縹緲的,最後發出了還是人間大明湖更美好的感嘆。事又湊巧,據說他吟了此詩不久,京師傳來邸報:皇后病故。乾隆皇帝悲傷之餘大為懊惱,認為是自己寫了這首詩帶來的不吉,應了牛郎、織女相分離的事。3年之後,乾隆皇帝又來濟南,重遊舊地,不敢再登鵲華橋,並寫下了一首哀婉的詩:
大明湖已是銀河,鵲架橋成不再過;付爾東風兩行淚,為添北渚幾分波。
民國三十五年(1946),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將橋西的貢院改為糧庫,省立圖書館改為軍火庫,因鵲華橋坡陡難行,遂將古橋拆毀,改建成木板平橋。建國後的1954年,又將木橋改成鋼筋水泥平板橋。橋長4.25米,寬6.4米,並設有角鐵欄桿。
1983年,大明湖路拓寬,橋再次改建,寬25米,長5米,已完全看不出原來橋的痕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