鵖屬

鵖屬是鶲科的1屬。分布在中國的有沙鵖、漠鵖、白頂鵖、東方斑鵖、穗鵖。

種類介紹

沙鵖

dd

沙鵖(學名:Oenantheisabellina;英文名:IsabellineWheatear)體長16厘米,嘴偏長,沙褐色。色平淡而略偏粉且無黑色臉罩,翼較多數其他鵖種色淺,尾比秋季的穗鵖為黑。雄雌同色,但雄鳥眼先較黑,眉紋及眼圈蒼白。與雌漠鵖的區別在身體較扁圓而顯頭大、腿長,翼覆羽較少黑色,腰及尾基部更白。幼鳥上體具淺色點斑,胸羽羽緣暗黑。虹膜深褐;嘴黑色;腳黑色。單獨或成對活動於有矮樹叢的多沙荒漠。站勢略比穗鵖直。在地面奔跑快捷並時而停下點頭。雄鳥炫耀時躍入空中,尾張開作徘徊飛行,然後滑降而落。於冬季也作低柔甜美的鳴聲。分布於歐洲東南部經中東至喜馬拉雅山脈西北部、俄羅斯東南部、中國北部及蒙古。越冬至印度西北部及至非洲中部。

漠鵖

dd

漠鵖(拉丁學名:Oenanthedeserti;英文名:DesertWheatear)體長14~15.5厘米,沙黃色。尾黑,翼近黑。雄鳥臉側、頸及喉黑色。雌鳥頭側近黑,但頦及喉白色,翼較雌穗鵖為黑。飛行時尾幾乎全黑而有別於所有其他種類的鵖。虹膜褐色;嘴黑色;腳黑色。較沙鵖喜多石的荒漠及荒地。常棲於低矮植被。甚懼生。雄鳥在近巢處作簡短的振翼炫耀飛行。於地面齊足跳行。常飛至岩石後藏身。分布於阿拉伯、中東至蒙古、喜馬拉雅山脈西部、中國西部、北部、中部及青藏高原,越冬至阿拉伯非洲東北部以及印度西北部。

白頂鵖

dd

白頂鵖(學名:Oenanthe pleschanka;英文名:Pied Wheatear)體長14.5厘米,尾長。常棲於矮樹叢。雄鳥上體全黑,僅腰、頭頂及頸背白色;外側尾羽基部灰白;下體全白僅頦及喉黑色。與東方斑鵖capistrata亞種雄鳥的區別在頭頂灰色較重且胸沾皮黃。雌鳥:上體偏褐,眉紋皮黃,外側尾羽基部白色;頦及喉色深,白色羽尖成鱗狀紋;胸偏紅,兩脅皮黃,臀白。虹膜-褐色;嘴-黑色;腳-黑色。甚常見於新疆西部、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及遼寧等地適宜的荒瘠生態環境。 棲於多石塊而有矮樹的荒地、農莊城鎮。棲勢直,尾上下搖動。從棲處捕食昆蟲。雄鳥在高空盤鏇時鳴唱,然後突然俯衝至地面。分布於羅馬尼亞俄羅斯南部及外貝加爾地區和中國北方。冬季南移至伊朗、阿拉伯及東非

東方斑鵖

dd
東方斑鵖(學名:Oenanthe picata;英文名:Variable Wheatear)體長14.5厘米,黑白色。至少具三種色型。亞種picata的上體全黑,僅腰及外側尾羽基部白色,下體全白,僅頦、喉及上胸黑色。opistholeuca的下體黑及整個腹部。capistrata甚難與白斑黑石鵖的雄鳥區分,但胸及頭頂較白。雌鳥多變,一般似雄鳥,黑色為煙黑或灰黑色所代。 虹膜深褐;嘴黑色;腳黑色。炫耀鳴唱時兩翼振動,尾扇開而下垂。於棲處或齊足跳而沖向昆蟲獵物。有時似鶲于飛行中捕捉昆蟲。領域性極強以至於與其他鵖及歌鴝打鬥。分布於伊朗至土耳其、喜馬拉雅山脈至克什米爾;越冬於伊朗南部至印度西北部。偶見於新疆西南的喀什地區。

穗鵖

dd
穗鵖(學名:Oenanthe oenanthe;英文名:Northern Wheatear)體長15厘米,沙褐色。兩翼色深而腰白。夏季雄鳥額及眉紋白色,眼先及臉黑色。冬季雄鳥眼紋色暗,眉紋白色,頭頂及背皮黃褐色,翼、中央尾羽及尾羽端近黑,胸棕色,腰及尾側白色。雌鳥似雄鳥但色暗。 虹膜褐色;嘴黑色;腳黑色。繁殖於古北界;遷徙至非洲。棲於開闊原野。領域性強。站勢高,機警自信。常點頭和撲翼。行走及並足跳均可。飛行快而低,落地前撲翼。甚常見於荒漠、高原及多岩石草地。

種類

紅腰鵖
冕鵖
紅胸鵖
休氏鵖
沙鵖
穗鵖
索馬里鵖
庫爾德鵖
紅尾鵖
斑鵖
賽普勒斯鵖
白頂鵖
漠鵖
悲鵖
阿比西尼亞鵖
阿拉伯鵖
芬氏鵖
東方斑鵖
山鵖
休姆氏鵖
白冠黑鵖
白尾黑鵖
冠鵖
黑尾岩鵖
褐岩鵖
紅尾岩鵖
褐尾岩鵖
烏岩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