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脷草

鴨脷草別名水蝦子草、田素馨、紫熊膽、水辣椒、定經草、羊角草。莖幼時稍直立,長大後多分枝,基部匍匐,下部節上生根,莖枝有溝紋,無毛。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泄瀉;熱淋;目赤腫痛;癰疽疔毒。

【出處】出自《四川中藥志》。
【別名】水蝦子草、田素馨、紫熊膽、水辣椒、定經草、羊角草、田香蕉飛凰草米碎草白芽江蟹叉草
【來源】藥材基源:參科植物泥花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ndernia antipoda (L.) Alston[Ruel-lia antipoda L.;Ilysanthes antipoda (L.)Merr.]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鮮用或切段曬乾。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高10-25cm。根須狀成叢。莖幼時稍直立,長大後多分枝,基部匍匐,下部節上生根,莖枝有溝紋,無毛。葉對生;無柄或基部漸狹為抱莖的短柄;葉片長圓形、長圓狀披針形,長1-3cm,寬0.5-1cm,先端漸尖或鈍,邊緣具疏成總狀著生,花序長達15cm;苞片鑽形;花梗有條紋,先端彎粗;花萼鍾狀,5深裂,裂片條狀披針形,具短硬毛;花冠紫色、紫白色或白色,長約1cm,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4,2枚能育而不突出,花葯互貼,2枚退化;子房上位花柱細,柱頭扁平,片狀。蒴果圓柱形,先端漸尖,長為宿萼的2倍或更多。種子為不規則三棱狀卵形,褐色,有網狀孔紋。花、果期春季至秋季。
【生境分布】生態環境:生於水田邊及潮濕的草地。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味】味甘;微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尿通淋;活血消腫。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泄瀉;熱淋;目赤腫痛;癰疽疔毒;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鮮品30-60g;或搗汁;或泡酒。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四川中藥志》:治跌傷、扭傷和折傷。
2.《泉州本草》:清熱解毒,逐瘀破血,通淋利小便。
【摘錄】《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