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鷲村

鳴鷲村

鳴鷲村隸屬於鳴鷲鎮鳴鷲行政村,屬於山區,國土面積有17.02平方公里,海拔1800米,年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1130毫米,適宜種植大白菜、烤菸、玉米等農作物。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鳴鷲村隸屬於鳴鷲鎮鳴鷲行政村,屬於山區。是鳴鷲鎮政府和鳴鷲村委會所在地。國土面積有17.02平方公里,海拔1800米,年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1130毫米,適宜種植大白菜、烤菸、玉米等農作物。有耕地2789畝,其中人均耕地1.16畝;有林地15000 畝。全村轄5個村民小組,有農戶603戶,有鄉村人口2641人,其中農業人口2531人,勞動力174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473人。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438.7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83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438.7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64.5萬元,占總收入的53%;畜牧業收入390.1萬元,占總收入的2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294頭,肉牛42頭,雞1260隻);漁業收入4.2萬元,占總收入的0.29%;林業收入36.2萬元,占總收入的2.5%;第二、三產業收入153.81萬元,占總收入的10.7%;工資性收入19萬元,占總收入的1.3%。農民人均純收入2583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第二三產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7人(占勞動力的0.04%),在省內務工4,到省外務工3人。

基礎設施

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等五通,有路燈。截止2010年底全村有603戶通自來水,沒有農戶飲用井水,沒有農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603戶通電,占農戶總數的100%;有461戶通有線電視占農戶總數的76%;擁有電視機農戶603戶占農戶總數的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82戶,占農戶總數的79.9%;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70戶占總數的77.9%。鳴鷲村是鳴鷲鎮政府和鳴鷲村委會所在地,交通方便,進村道路為是柏油路;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本村設有車站和農貿市場、牲畜交易市場。全村共擁有汽車30輛,拖拉機20輛,機車110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4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20戶;建有小水窖65口;沒有農戶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928畝,有效灌溉率為22.3%,沒有高穩產農田。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5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11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3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鳴鷲鎮衛生院,本村就有衛生所和鎮衛生院。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沒有人畜混居的農戶。 鳴鷲村小學生就讀到鳴鷲中心校,中學生就讀到鳴鷲中學。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63人,其中小學生412人,中學生151人。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2789畝(其中:田928畝,地1861畝),人均耕地1.16畝,主要種植玉米、三七、大白菜等作物;擁有林地15000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5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9畝,主要種植梨、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58.3 畝,其中養殖面積10 畝;草地150 畝;荒山荒地5159.68 畝,其他面積2374.5 畝。土地承包面積2786.12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 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公告方式公開。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省外。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24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6%。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水果、烤菸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烤菸產業。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421.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0.5%。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185戶,鄉村人口5361人,其中男性2823人,女性2528人。其中農業人口5197人,勞動力 3857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苗族、彝族、漢族混居地),其中苗族507人,彝族677人,漢族4177人。
到2010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777人,參合率94.1%;享受低保8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有鄉村醫生4人,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0公里。該村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7個,人畜混居的農戶99戶,占農戶總數的8.3%。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4所,中學一所,校舍建築面積2994平方米,擁有教師41人,在校學生1267人。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267人,其中小學生867人,中學生400人。
全村建有業餘文娛宣傳隊2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政務公開和財務公開。主要以 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到2007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06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164.45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布告方式公開財務。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總支部1個,下設10個黨支部,共有黨員120人,少數民族黨員20人,其中男黨員102人、女黨員18人。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3個,共有團員84人。

人文地理

鳴鷲原為儂人寨,後有鷲鳥在鷹蹲山長鳴而得名。元時屬阿棘萬戶府。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土官那由歸附,設安南長官司。1531年(正德八年)裁長官司改屬新安守御千戶所。1622年(天啟二年)沙原抗擊趾以軍功恢復安南長官司。明未沙定州稱亂被誅,其地為王朔據有。1665年(清康熙四年)裁安南長官司設安南里,屬蒙自縣,是年劃屬開化府。民國時期屬文山縣鳴鷲鄉,1950年至1956年屬文山第五區。1957年劃蒙自轄。1958年改鳴鷲公社,1962年改為鳴鷲區,1966年復名鳴鷲公社,1984年改為鳴鷲區,1988年1月撤區改為鳴鷲苗族鄉,轄6個行政村,64個自然村,82個合作社。 2001年撤鄉建鎮,轄6個村委會,64個自然村,92個村民小組。

地方特色

1、洞經音樂:相傳很早以前是皇室內專供達官貴人娛樂享受的一種音樂,元朝時期隨軍傳入雲南,相繼傳入蒙自、文山一帶,當時因民眾對樂理難懂不易學,故在民間難以推廣。有人把此樂納入寺廟結合經典進行演奏,隨流傳開來。鳴鷲洞經音樂為緣獅洞初建時,開山公曹景升在做廟會時進行談演,寺內設立的化愚宮經壇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洞經音樂有正、副坐之分,有打擊樂、經樂、樂專用,主要的樂器有二胡、笛子、三弦、古箏、楊琴等,主要樂曲樂稱有《仙家樂》、《鎖南枝》、《清風》、《浪淘沙》、《滿江紅》、《天外飄》、《南清宮》等,有調子28支。演奏時全部為男性,一邊彈一邊唱。鳴鷲洞經音樂是一份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它具有獨特的風格和優美的旋律、嚴密的結構和完整的體系、古雅的風格音調時高時低,與經壇幽靜嚴肅的氣氛相事例,深受民眾喜愛。
2、彝族僕人山歌:深受人們喜愛,在生活、勞作之餘,觸景生情,自編自唱,曲目豐富,有想念的情哥、誹謗的山歌、抒發美好生活的勞作歌等。山歌作為僕人青年男女表達愛情的紐帶橋樑。僕人山歌保持特有的古樸風格,已成為當地民眾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3、蘆笙舞: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為苗族人民喜愛的傳統舞蹈。蘆笙舞技藝以走步、踏步、蹲步、繞腳和身段的俯仰、擺、轉等主要動作。在內容和形式上較多保留了原始古樸的藝術特點。多以男子每人一個蘆笙逆時針方向圍圈邊吹邊跳,婦女則在外圍攜手上下甩動,踏步作伴舞。舞者人數不限,均隨一名領舞變換舞蹈,套路和節奏。舞蹈以走步、踏步、蹲步、繞腳為主要動作特點。目前,蘆笙舞在苗族地區流行廣泛,深受人們的喜愛。
4、花山節:又稱踩花山,鳴鷲花山節時間為每年的正月初二到初九,是苗族人民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節日。每年的這幾天,苗族同胞們無論男女老少都身穿節日盛裝趕往花山場地盡情愉樂。花山節原為苗族青年男女進行自由戀愛的節日,節日當天花山場上人山人海,主要進行鬥牛賽、爬花桿、蘆笙舞、男女采青對歌等活動項目。隨著形勢的發展,除保留原有的傳統項目外,還增加了鬥雞、斗羊、斗鳥、斗肢架等活動。

新農村建設

到2010年止鳴鷲村委會已完成5個自然村的進村內道路硬化,目前只有倮姑村未完成村內道路硬化。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加強進村道路、村容村貌基礎設施建設。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加強烤菸、辣椒等經濟作物的科技投入。增加種植面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