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麓鎮

鳳麓鎮

鳳麓鎮建於明隆慶年(1571年),因建於舞鳳山南麓,故名為“鳳麓”老城方整四齊,街道筆直,宛若鳳凰口銜書本,故有“丹鳳銜書”之美稱。鳳麓鎮位於澂江壩北端,地勢北高南低,海拔為1755米,位於東經102.7´~102.4´、北緯24.29~24.55´之間。東接右所鎮大樹村,南連右所鎮沙河村,西與龍街鎮的忠窯毗鄰,北靠鳳山。轄區面積8.8平方公里,城區規劃面積6.4平方公里,建城區面積2.8平方公里。距玉溪市府90公里。離省會昆明55公里,是澂江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的中心。轄4個社區居委會(擁暉社區、澄波社區、攬秀社區、儀鳳社區),下設39個社區居民小組,含16個村民小組。2007年末,全鎮總人口23156人、9461戶,其中,農業人口6406人、2208戶,占總人口的30.00%。

基本信息

鄉村概述

鳳麓鎮位於澂江縣壩子北部,地處縣城,距省會昆明55公里,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總面積8.8平方公
鳳麓鎮鎮內道路
里,海拔1755米,屬亞熱帶低緯高原季風氣候區,梁王山形成天然屏障,加之撫仙湖的調節作用,具有“四季如春”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5.3℃;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215毫米左右,無霜期268天,光照充足,常年平均2141.8小時,氣候溫和,自然條件好,適宜農作物的生長。轄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擁暉、澄波、攬秀、儀鳳社區居委會),35個居民小組,非大田、二台坡兩個山區合作社。2002年末,鎮境內人口21232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413人,少數民族933人,非農業人口14931人,農業人口630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5.41‰;農村全半勞動力3581人,其中從事第二、三產業的1870人,占總勞動力的52.2%。全鎮有耕地1505畝,農民人均占有耕地0.24畝,農作物複種指數262.3%。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經濟作物有:烤菸菜豌豆蔬菜。全鎮水利化程度達100%,森林覆蓋率30.4%。2007年末,全鎮總人口23156人、9461戶,其中,農業人口6406人、2208戶,占總人口的30.00%。

發展歷史

明隆慶五年(1571年)澄江府由舊城鄉繡球山遷到舞鳳山南麓建城,故名為鳳麓鎮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改縣,鳳麓鎮易名為澂江縣第一區。轄提古、梁王、九村、七江四個大村
民國八年(1919年)廢區改為八個鄉。縣城為仁義鄉
民國十八年(1929年)設區、鄉、鎮閣鄰分設四個區
民國十九年(1930年)廢區,全縣行政區劃分為七鄉、一鎮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民國政府“憲政”時期廢區、鄉制為保、甲制,仍稱鳳麓鎮
1950年6月16日澂江縣人民政府成立。將國民黨時期的7鄉1鎮改為4個區
1951年4月改街政權為鄉農協會,會址設於極樂寺
1952年12月建立城關鎮
1958年1月全縣撤區,保留30個鄉(鎮),城關鎮為鄉一級城鎮
1959年4月全縣劃為3個公社,城關鎮屬吉花人民公社。城關鎮改為城關管理區
1961年4月改城關管理區為城關大隊。同年5月機構調整,成立城關人民公社,轄小西、忠窯兩個鄉,共有9個生產大隊
1965年12月城關人民公社升為區一級組織,與小西、忠窯分開,復名為城關鎮
1968年2月改城關鎮為城關公社革命委員會
1976年1月改城關公社革命委員會為城關公社委員會
1983年12月機構改革,黨政分開,設區建鄉。正式成立澂江縣鳳麓鎮人民政府(屬縣直轄鎮)。分門建立4個農業生產合作社,1個居民委員會,4個街道委員會
1986年7月四門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為4個辦事處,轄二台坡、非大田兩個山區自然村
1992年8月鳳麓鎮機構設定為企業管理委員會,農業管理委員會,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鎮辦公室
1998年4月鳳麓鎮調整機關內部管理,把全鎮工作分為五大組
1999年10月至12月鳳麓鎮開展撤村建委工作,撤銷了所轄的東、南、西、北門辦事處,建立東、南、西、北門村民委員會,解除了鳳麓鎮政府與各辦事處的隸屬關係
2002年7月1日至12月25日以鳳麓鎮為社區建設主體,推進城市管理體制改革。成立了擁暉、澄波、攬秀、儀鳳四個社區黨總支、35個居民小組和19個黨支部
2003年6月完成了鎮屬事業單位的人事聘用制度改革
2003年12月24日共青團鳳麓鎮四個社區第一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成立了4個社區團總支,18個支部

經濟發展

2002年有鄉鎮企業單位數2194戶,從業人員5422人,鄉鎮企業總收入36343萬元,實現稅利1762萬元,鄉鎮企
鳳麓鎮烤菸
業固定資產累計額達5718萬元,有各種商業網點563間。主要產品:糖果糕點飲料塑膠製品中小農具。2002年末農村社會總產值(現價)38873萬元,工農業總產值(現價)5864.62萬元,完成國內生產總值7456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2800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34元,地方財政收入467.1萬元,地方財政支出427.2萬元。
2007年,企業主要經濟指標為:企業個數2359個,比2006年增1.94%,從業人員6883人,比2006年增長3.93%,增加值26510萬元,比2006年增長57.28%,總產值68454萬元,比2006年增長4.06%,營業收入67434萬元,比2006年增長7.22%,利稅總額21254萬元,比2006年增長249.69%,上交稅金3204萬元,比2006年增長62.23%。
2007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生產總產值27372萬元,比2006年增長35.75%。其中:第一產業完成1124萬元,比2006年增長17.33%;第二產業完成26248萬元,比2006年增長36.71%;第三產業完成43723萬元,比2006年增長12.4%,第一、二、三產業比重1.47:34.3:64.23。
鳳麓鎮種植的蔬菜

農村經濟總收入363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05元。財政總收入完成1173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956.81萬元,增長18.62%。2007年全年糧食總產61.61萬公斤,人均產糧96公斤。2007年,農業總產值(現價)1124萬元,比上年增17.33%,其中:農業產值444萬元,比2006年減0.9%;牧業產值665萬元,比2006年增33.27%;農村實有勞動力4112人,從事二、三產業勞動力2213人。
2007年末耕地面積1371畝,人均占有耕地0.21畝,農民人均產糧96公斤 。主要農產品產量:糧食總產61.61萬公斤,比2006年增17.78% ;烤菸交售量11.25萬公斤,比2006年增1
鳳麓鎮鳳麓鎮
0.2%,均價14.09元,農民在烤菸上實現人均收入257.52元;油料總產0.65萬公斤;蔬菜產量79.57萬公斤。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造林面積626.72畝。2007年末生豬存欄2054頭,出欄5461頭;大牲畜存欄59頭,肉蛋總產量64.84萬公斤,農民人均從畜牧業上獲得收入1230.11元。建小水窖10口,完成農田水利建設5件,增加蓄水量6萬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積20畝,增加灌溉面積30畝。水利化程度達96.2%。

民風民俗

鳳麓鎮是一個多民族的鄉鎮,其中以漢族為主,漢族人數為20300人,少數民族為1067人,占總人口的4.99%,具有深厚的民族民間文化底蘊。
鳳麓鎮極樂寺

極樂寺:在城內西正街,明知府程子侃建。後殿高聳壯麗,內設有明知府徐可久生祠。中間鑄有徐可久鐵像,左塑程子侃像,右塑知府劉懋武像,供奉祭祠,現已改作私人作坊。東嶽廟:位於環城東路,已改建為機械廠。
文昌宮:位於勸學街,已改建為風山國小
武廟:位於文廟街,建於明隆慶五年(1571年)與孔廟同時建造。1949年後曾作過糧食倉庫。1958年作過紅專大學校址,已改作民房。
地藏寺:位於西正街,民國時期用以辦保國民國小校,1949 年後改作民房。
慶善寺:在城西慶善寺街,原為明太朴、吳弘業別墅。兵燹傾廢,其後代子嗣改建為慶善寺。任布政使的崔之煥,擇居澂江捐款建造,結構精緻,頗為壯觀,實為城內一勝景。民國時期作過常備中隊兵營,現已改建為民房。
財神廟:位於慶善寺街,民國時期作過縣商會,現改建為建築工程隊駐地。
觀音閣:位於景寧街西南面,後院靠南有一舞台。民國時期經常在此演唱滇戲。1961年改作機關幼稚園。
玉光樓:位於勸學街東北面,民國時期至1949年作過火力發電廠。1957年改建為機械廠
土主廟:位於勸學街西北角,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1月籌辦縣衛生院,將土主廟修改為院址。1939年,中山大學遷校澂江時作過中大醫學院。1949年後,城關區人民政府、縣醫院等住用過,後改作民房。
馬王廟:位於勸學街鳳山國小後院東側,1949年後劃歸風山國小。
鳳麓鎮基督教堂

清真寺:位於西正街街底,為全鎮回民禮拜寺。1964年作過鳳山國小臨時課堂,現仍作回民禮拜寺。
普幅寺:位於景寧街東段,1949年後作過集體倉庫,後作南門辦事處第三社作坊,老年協會會址設於此地。
玉皇閣:位於勸學街中段,1949年後曾作過糧食倉庫,已改作民房。
黃龍廟:位於西門外,廟裡有一水井,出水旺盛,為鳳麓鎮較好的雙眼井,現還保存。
老金殿:位於東門外北側,因擴建街道已被拆毀。
小紅寺:又名桂香宮,位於西正街北段,已改作民房。
萬壽宮:位於鳳山南麓的環城北路,清末漸廢。民國二十二年(1943年),鳳山公園就建在萬壽宮的舊址上。
斗母閣:位於北門外風山腳東北角,年久失修巳自毀。
五靈廟:位於北門外鳳山腳西北角,己改建為煤建公司。
翠竹庵:又名九子娘娘廟,在城北鳳山腳東側,現已倒塌。翠竹庵,已由民間私人修復。因翠竹環繞而得名。

人口

鳳麓鎮轄4個社區居委會,下設39個社區居民小組,含16個村民小組,主要居住著漢族回族彝族等10多個少數民族。2007年末,全鎮總人口21356人,其中,男10880人,占總人口的口50.95 %,女10476人,占總人口的49.05%;農業人口6406人,占總人口的30%;非農業人口14951人,占總人口的70.00%;有少數民族17種,少數民族人口1113人,占總人口的5.2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0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427人。

旅遊景點

1、孔子廟:
鳳麓鎮孔子廟

原稱文廟,又稱黌學。位於城東。占地面積約2萬多平方米。明隆慶5年(1571年)建城時所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重建,清光緒年間閣邑士紳又重修,是激江縣尚存的一座古代建築群。建有泮半池,池上棋院一座三孔石拱橋,均有石欄圍繞。石欄嵌有“王祥臣冰”、“大舜耕田”、“丁蘭刻術”、 “孟宗哭竹”等二十四孝圖的青石浮雕。四個石獅雄立橋頭,其石欄雕工精細,環以參天翠柏,環境甚為清幽雅勝。在大城殿的屋脊上還鑲嵌“天下太平”四個大字。其正台前嵌有一塊190×90公分的石雕九龍壁,兩旁石獅雄立。大城殿兩旁是東西兩廡,內供歷代先儒名賢牌位。在大城殿後建有一幢“崇聖祠”,周圍環以翠柏、內供孔子歷代祖宗的牌位。舊時每逢春、秋二季,均舉行祭孔活動,儀式十分莊嚴,規模頗為隆重。
2、鳳山公園
鳳麓鎮鳳山公園

位於城郊北門外。民國二十二年(1943年)縣長劉承功在原萬壽宮舊址上新建此公園。因建在鳳山南麓,故各鳳山公園。地勢座北向南,分三台建造。從大門底層逐漸升高大門形似牌樓,名曰“望海樓”,大門頭上懸有“鳳山公園”四個大字,大門兩旁配有對聯一幅,聯云:“門外秀雙峰金蓮玉筍,此中惠多士時雨春風”。沿石級而上,均為花圃草坪,沿圍牆竹木清翠。正道兩翼,各配一亭,東是“待月亭”,配有一對聯,“千朵梅花三尺紅,一彎明月半亭風”。西是“催耕亭”,配有對聯一幅,“碧通一徑晴煙潤,翠潤千峰宿雨收”。亭內設有石桌石凳木欄桿,供遊人少憩娛樂。沿正道至頂台,較為寬闊,正中建有琉硝瓦樓閣一座,高三層,上懸“遠吞山光”,中懸“志舟樓”,下懸“中山紀念堂”等橫匾。周圍翠竹環繞,花木點綴。整個亭閣雕樑畫棟,飛檐騰空。檐角絮有銅鈴,輕風襲來,鈴聲清脆悅耳。登樓遠眺、萬家煙火、千傾湖波,盡收眼底,遙望玉筍、金蓮回龍、天馬諸峰、景色宜人,實為壯觀。

科教文衛

2007年末,鳳麓鎮有各類科技人員82人,其中:中級職稱17人,初級職稱65 人。
鳳麓鎮衛生服務中心

鳳麓鎮有各類學校13所,其中幼稚園託兒所11所,鳳山國小1所,其中鳳山國小建築面積8835平方米,鎮黨職校1所。有在校學生2730人,教職工114人,其中:專任教師108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
鳳麓鎮有文化站1個,藏書5598冊,圖書流通8200冊,村級黨員活動室4個,村文化活動室4個,業餘文藝宣傳隊7個。有線電視覆蓋率100%,廣播覆蓋率100%。
鳳麓鎮有衛生機構5個,病床326張。有衛生技術人員153人。傳染病發病率463.3例/10萬人。“四苗”覆蓋率100%。2007年成立了“鳳麓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及“鳳麓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監督委員會。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戶3492戶,總計8987人,參合率100%。在2007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中,總費用支出38.77萬元。目前4個村(居)委會享受低保人數1095人,其中:農村低保234戶,享受低保人數258人,城鎮低保442戶,享受低保837人。鳳麓鎮敬老院共有9人入院。

基礎設施

鳳麓鎮全鎮2007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772萬元,比2006年增226.5萬元,增長8.9%。以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興修
鳳麓鎮民居
水利、新農村建設等綜合治理為重點,城鄉面貌發生了較大變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生態建設,自2006年植樹造林,累計完成退耕還林626.72畝。
鳳麓鎮在歷年興修水利設施的基礎上,修建澄波社區非大田小水庫,壩坡整型、溢洪道100多米、總計投入資金60萬元。修建擁暉社區非洪箐溝水毀工程1800米,共投入資金21萬元。修建儀鳳社區大深溝水毀工程150米,投入資金1.1萬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