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胺酸氨甲醯基轉移酶缺乏症

鳥胺酸氨甲醯基轉移酶缺乏症(OTC)屬少見先天性遺傳代謝病,患者尿素循環中斷,血氨增高,血瓜氨酸、精氨酸降低,谷氨酸醯胺、丙氨酸升高,而尿乳清酸和嘧啶排泄增加,護理較為特殊。

疾病介紹

鳥胺酸氨甲醯基轉移酶缺乏症(OTC)缺乏,是尿素循環酶缺陷中最常見的,也是唯一的X連鎖遺傳。半合子的男性患兒病情重,多數在新生兒期或嬰幼兒期發病;雜合子的女性患兒因酶缺陷程度不同,多數為輕症或無臨床症狀。重症患兒常在出生後數日內發生嘔吐拒食嗜睡驚厥肌張力低下、昏迷等症狀,甚或不治死亡;輕症則間隙性反覆發作,嗜睡、易激惹、不寧、共濟失調等,進食高蛋白食物、感染、外傷、手術等都是可能的誘發因素。智慧型落後、小頭畸形、肝腫大等常見。實驗室檢查與CPS缺乏型類似,但尿中乳清酸排出量增高。鳥氨酸氨甲醯基轉移酶缺乏症(OTCD)屬少見先天性遺傳代謝病,患者尿素循環中斷,血氨增高,血瓜氨酸、精氨酸降低,谷氨酸醯胺、丙氨酸升高,而尿乳清酸和嘧啶排泄增加,最終出現腦病等

病因

鳥氨酸氨甲醯基轉移酶(Ornithinetranscarbamylase,OTC)為尿素循環過程中第二個酶,鳥氨酸和氨甲醯基磷酸在OTC的作用下生成瓜氨酸,在此反應過程中由於OTC缺乏而引起的先天性代謝性疾病。OTC缺乏的結果使氨甲醯基磷酸的代謝受到抑制,從而尿中乳清酸大量的增加,尿苷和尿嘧啶等也可以在尿中被檢出。

遺傳形式

X性染色體性連鎖遺傳方式。

臨床特徵

主要為食慾低下、嘔吐、意識障礙和痙攣等不同症狀。男性患者一般是在新生兒期或者是乳兒早期發病.但是也有幼兒期以及成人期發病的病例報導。因為本病屬x性連鎖遺傳性疾病,男患兒臨床症狀較重,預後較差;女性患兒臨床症狀表現輕重不同。

發病機制

高氨血症是各型尿素循環酶缺陷疾病的最主要表現,胺基酸降解產生的大量氨分子迅速在腦細胞中與谷氨酸形成谷氨醯胺並累積在腦細胞中,使其滲透壓增高,導致了腦細胞水腫,由於星形細胞富含谷氨醯胺合成酶,因此水腫以星形細胞為主。腦水腫不僅使供血不足,且使神經元、軸突、樹狀突和突觸的功能受損,引致一系列腦代謝和神經化學異常,產生了相應的臨床徵候一高血氨性腦病。除CPS和NAGs缺陷外,其他各型都造成氨甲醯磷酸的累積,當其累積至一定量時即自線粒體彌散入胞漿與天冬氨酸結合,形成乳清酸,參與嘧啶合成途徑並自尿中排出。

臨床表現

尿素循環中各種酶缺乏的臨床表現都是以高氨血症所導致的神經系統症狀為主,但各型之間、或同一型的不同患兒之間症狀的變異較大,酶缺陷愈近尿素循環起始端、症狀愈重。本組疾病的發病年齡可自新生兒期至成人階段。在新生兒期發病的嬰兒大多為足月兒,娩出時一切正常;出生後24至72小時內無明顯症狀。然後逐漸出現嗜睡、拒食,病情進展迅速,在數小時內可發生嘔吐、體溫不升、過度換氣等,並由嗜睡進入昏迷。此時如檢測血清尿素氮水平常低於lmg/dl,血氨濃度增高;CT腦掃描可發現腦水腫,但多數患兒被誤診為肺部疾病、敗血症或顱內出血等疾患,以致處理不當而夭折。晚髮型患者見於各個年齡階段,在嬰兒期發病者可能與由母乳餵養改為普通牛奶(含較高蛋白)餵養有關;較大兒童或成年人則可能由進食高蛋白引發。輕症在停止攝人蛋白、或靜脈輸注葡萄糖液後即可好轉;重者在發生高氨血症時每易被誤診為胃腸炎、周期性嘔吐、腦炎、Reye綜合徵、癲癇、無黃疸性肝炎等疾患。病程較長、發作次數頻繁者多伴有生長發育遲滯、癲癇發作等情況。

治療

低蛋白、高熱量為基本食物療法,也可服用苯乙酸和安息香酸以及補充精氨酸。重症患兒可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