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巢菌

鳥巢菌

鳥巢菌是屬傘菌目(Nidulariales)的1目。本目真菌無柄,直徑1厘米,多聚生。包被1至多層。造胞組織發育呈蜂窩型,成熟時形成由幾層壁包圍的堅硬蠟質小包。內有擔孢子。孢子平滑,無色,厚壁,常為大型。每個杯狀子實體中形成幾個小包,象鳥蛋,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基本信息

概述

鳥巢菌鳥巢菌
種類一般有:白毛紅蛋巢菌Nidulaniveotomentosa(P.Henn)Lloyd

隆紋黑蛋巢CyathusstriatusWilld.exPers.子實體地上生或生在有機物上。本目通常包括鳥巢菌科和彈球菌科,但也有人把後者提升為目。鳥巢菌科有小包數個,扁圓,厚壁,離生或由菌絲索固定在包被內。彈球菌科只有1個小包,球型,壁薄,成熟時彈出。每擔子果有產孢腔數個,組織形成一個小包,成熟時因內包被的外翻而彈出。彈球菌科(Sphaerobolaceae)彈球菌屬(Sphaerobolus)2.每擔子果有產孢腔數個,壁厚而硬,後因腔間組織解體而分離成為小包,包被杯形,頂端蓋膜裂開外露,狀似有卵的鳥巢-鳥巢菌科(Nidulariaceae)。小包有菌絲帶,子實體陀螺形,有蓋膜,它包括:

1、子實體杯狀,包被僅一層,小包有厚而白色的套膜

花盆菌屬(Crucibulum)。

2、子實體吊鐘或高腳杯形;包被有三層;小包的套膜薄,灰色或黑色。

黑蛋鳥巢菌屬(Cyathus)。

中藥材

拼音名NiǎoCháoJūn

來源

藥材基源:為鳥巢菌科真菌糞生黑蛋巢菌和隆紋黑蛋巢菌的子實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yathusstercoreus(Schw.)deToni[NidulariastercoreaSchw.]

2、Cyathusstriatus(Huds.exPers.)Willd.[PezizastriataHuds.]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去雜質,曬乾。

原形態

1、糞生黑巢菌包被杯狀,高5-15mm。外向表層密被灰色或淡黃褐色毛絨,有時呈深棕色。內向表層平滑,深灰色、黑色,包被底部具多個黑色粒狀包丸,稱小包。小包扁圓形,直徑約1-2mm,下部中央各有菌絲索固定於杯內底部。孢子生於小包內,孢子球形至廣橢圓形,壁厚,近透明無色。(22-38)μm×(18-38)μm。

2、隆紋黑蛋巢菌包被直徑6-8mm,高7-12mm。外表面密被棕黃色毛絨,毛脫落後,露出明顯的縱行條紋。內表面灰褐色。平滑,也具平行的縱列條紋。小包扁圓形,堅硬,直徑1.5-2mm,多數相堆疊,黑色,外表有一層色淡而薄的外膜,壁的外層由色澤深褐的菌絲組成,其內壁即子實層。小包的一端各有一條菌絲索繫於杯之底部。菌絲索長。隨雨的襲擊,乘水勢而躍出,繫於相應的基物上,孢子長橢圓形至卵圓形,透明無色。壁厚,直徑(15-22)μm×(8-12)μm。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

1、生於草稈、堆肥糞土等有機肥料堆上。秋季習見。

2、生於枯枝、落葉或朽木上。夏、秋季多見。

資源分布:1分布於華北、西南及吉林、陝西、江蘇、安徽、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西藏等地。

3、分布於河北、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性狀

性狀鑑別

1、糞生黑蛋巢菌包被酒杯形,高5-15mm,直徑3-5mm,外表面密被棕黃色、淡黃色或灰色粗毛,有時毛全脫並呈深褐色,無縱紋。內側光滑,深灰褐色至近黑色。杯底有數個小包,黑色,扁圓,直徑約2mm,壁的外層由褐色粗絲組成。

2、隆紋黑蛋巢菌包被酒杯形,高7-12mm,直徑6-8mm,外表面密被棕黃色至深棕黃色粗毛,毛脫落後,上部縱條紋明顯可見。內側灰色至褐色,具明顯的平行縱紋。小包扁圓,直徑1.5-2mm,黑色,其表面有一層淡色而薄的外膜,無粗絲組成的外壁。

化學成份子實體含隆紋菌素(striatin)A、B、C,隆紋菌醛(striatal)A、B。另外從培養中的子實體中還分離出算盤子酮(glochidone),算盤子酮醇(glochidonol),算盤子二醇(glochidiol),算盤子二醇二乙酸酯(glochidioldiacetate),鳥巢菌酸(cyathicacid),隆紋菌酸(striaticacid),鳥巢菌酮酸(cy-athadonicacid),表隆紋菌酸(epistriaticacid),五味子酮醇(schizandronol),7α-羥基五味子酮醇(7α-hydroxyschizandronol),五味子酮醇-8,13β-環氧化物(schizandronol-8,13β-oxide)。

性味:微苦;性溫

功能主治:健胃止痛。主胃氣痛;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研末,6-9g。

摘錄:《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