鱣魚

鱣魚

鱣魚,別名鱣、含光、蠟魚、黃魚、阿八兒忽魚、頰魚、玉版魚、鱘鱑魚,生活於大的河流中,多棲息於兩江匯合、支流入口及急流的漩渦處。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體長約2米,最大的可長達5米以上。頭略呈三角形,吻長而較尖銳。頭部表面被有多數骨板。口下位,寬大,稍成弧形;口前方有吻須2對,內側的須稍在前方,外側的須較後。眼小,距吻端較近。左右鰓膜向腹面伸展,彼此癒合,全體被縱列的菱形骨板5行,骨板上有尖銳微彎的刺。背骨板1行,較大,10~16塊,位於背部正中,從頭後直連尾鰭。背、腹側骨板各2行,背側骨板32~46塊;腹側骨板8~12塊;腹鰭基部之後有不太明顯的骨板1~2塊。身體其他部分光滑無鱗。背鰭43~57,位於後方;臀鰭26~36;其起點在背鰭的後部下方。尾鰭歪形,上葉長而尖。體表黑青色,兩側黃色,腹面灰白色;背部骨板黃色,側骨板黃褐色。

習性分布

分布東北,黑龍江尤為常見。
生活於大的河流中,多棲息於兩江匯合、支流入口及急流的漩渦處。捕食其他魚類。

藥用價值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肺;肝經
【功能主治】益氣養血。主病後體虛;筋骨無力;貧血;營養不良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適量。
【注意】不宜久食。
【各家論述】1.《飲膳正要》:利五藏,肥美人。
2.《醫學人門》:醒酒。
3.《醫林纂要》:壯筋骨,長氣力。
4.《隨息居飲食譜》:補虛,令人肥健。
【摘錄】《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