鱅魚實用養殖技術

2、親魚培育(1)親魚培育池。 (2)放養密度。 150

一、生態習性

1、食性
鱅的食物是水中大量生長的浮游生物。它的鰓耙細長而排列緊密,但沒有骨質橋,也沒有篩膜,因此濾水作用較快,濾集浮遊動物的能力較大。食物的主要組成是輪蟲、甲殼動物的枝角類,也包括多種藻類。從個體數量上看,藻類往往多於動物性食物。但從體積上來看,動物性食物仍占主要成分。從鱅的攝食特點可以看出,它是一種不斷攝食物的種類,在浮游生物的生長季節內,只要嘴不斷張閉,食物就不斷地隨水進入口腔。從食性特點也可以看出,它是一種中上層的類型。鱅的腸管長度一般為體長的5倍左右。

2、生長
長江鱅魚體長的生長速度快於珠江,原因是雖然珠江適溫期比長江要多2個月,但浮游生物的平均生物量顯著少於長江。而在人工施肥的池塘,鱅魚的生長情況,則依各地的氣候及水中餌料的生物豐度而有較大的差異。

3、繁殖
在自然條件下,鱅魚與其他家魚一樣,其性腺在靜水中可以發育,但卵子成熟卻需要江河水環境和水位上漲等生態條件。在長江的乾、支流中,每年4月下旬至7月上旬,當流域內降雨匯集幹流造成水位上漲、水溫達到18℃時,親魚在溯流過程中性腺迅速成熟,由IV期轉入V期即行產卵和受精,魚卵受精後順水漂流發育,孵化成魚苗。
據調查,鱅魚成熟年齡,珠江流域為3—4年,長江流域為4—5年。鱅魚的懷卵量較大,成熟係數一般在20%左右,相對懷卵量在110—160粒/g體重之間,絕對懷卵量隨著體重的增長而增加,成正相關。

二、人工繁殖

1、親魚選擇
無論養殖或天然生長的鱅魚,只要達到性成熟年齡,個體大、生長良好並無傷病,均可作為親魚。雄魚在胸鰭前面有幾根鰭條上緣各生有似刀的鋒口,用手左右撫摸,有摸在鈍刀鋒上的感覺;腹部較小,性成熟的個體,輕壓生殖孔有乳白精液流出。此魚胸鰭光滑。
池養鱅魚的成熟年齡南北各地相差頗大,其體重也較懸殊,主要是氣候、營養等因素決定,此外,雄魚較雌魚早熟1年。我國池養鱅魚成熟年齡和體重為:華南地區, 2—3齡,5kg左右;華中地區,4—5齡,7kg左右;東北地區,6—7齡, 10kg左右。

2、親魚培育
(1)親魚培育池。要近水源、水質良好、排灌方便、開闊向陽、交通便利;面積0.2—0.3hm2、長方形方便操作,水深2.5m左右,池底平坦,以壤土並有一些淤泥為好。放養親魚前必須進行常規清整與消毒。
(2)放養密度。每1/15 hm2可放養10—20尾(每尾重10—15kg)。另搭配草魚親魚2—4尾,每1/15 hm2 放養總量(包括配養魚)以150—200kg為度。雌雄比例為1:1.5為好。
(3)親魚培育。親魚放養前,應先施好基肥,放養後,根據季節及池塘具體措施追肥。一般每1/15 hm2 750—1000kg,在冬季或產前可適當補充些粉狀精飼料(每尾年投精料20kg左右)。

3、親魚催產
(1)親魚選別:雌魚腹部比較膨大,生殖孔附近飽滿、柔軟、略有彈性,生殖孔紅潤,仰翻腹部能隱見助骨,太高尾部,隱約可見卵巢輪廓向前移動。但是如果雌魚腹部過分膨大,彈性消失則需要放在清水池或微流水池幾天后再行進催產。雄魚能擠出入水即散的乳白精液,都可選用。
(2)雌雄配組:自然產卵受精,雌雄比例為1:1—1:1.5;採用人工受精雄魚可少於雌魚,1尾雄魚的精液可供2—3尾同樣大小的雌魚受精。

4、發情與人工授精
水溫在18℃以上均可催情,最佳水溫為22~26℃。催產劑注射1~2次,一次注射是全計量一次注入魚體,兩次注射是第一次(最好是垂體或垂體與激素混合劑)注射全量1/10—1/6,經過5h以上,第二次注射餘量。每次注射,藥液以2ml為宜。親魚在外源激素的影響下,產生勝利反應,出現雌雄魚興奮而互相追逐的發情現象,當發情達到高潮時,雌雄魚甚至扭在一起,顫動胸鰭,進行排卵、射精。收集受精卵的方法:在發情前1—2小時開始沖水刺激,受精卵也陸續在流水的衝動下進入集卵箱,隨即可撈起計數放如孵化器內孵化。

5、孵化
人工孵化是將受精卵放入孵化工具內,在人工管理條件下孵出魚苗。凡江河湖泊及塘堰的水都可用於孵化。有時也用曝曬過氯氣或用硫代硫酸鈉處理後認為安全的自來水。孵化水溫必須相對穩定,經過濾池或過濾閘進行三級(40目、60目、80目)逐級過濾。孵化工具有孵化箱、孵化桶、孵化缸、孵化環道、孵化槽和塑膠孵化器,要因地制宜地選用。孵化時間因水溫而異。孵出3~5天后,魚苗鰾已充氣,卵黃囊基本消失,能開口主動攝食時,即可出苗。經捆箱暫養鍛鍊,使魚苗結實,減少排泄。途中換水或到達目的地下塘時,水溫相差不能超過4℃。

三、苗種培育及運輸

1、培育
(1)池塘條件
鱅魚苗種培育池面積以1/15—1/15hm2,池深1.5米左右;池堤牢固不滲漏;池底平坦淤泥適量,無水草叢生;魚池向陽,陽光充足。而且放養前必須經過清整。
(2)魚苗放養密度:每1/5hm28萬—12萬尾。
(3)魚种放養:
體長30—60mm時,多採用單養,其密度根據池塘大小、水深、肥瘦來決定。魚種混養一般以2—3種為宜,最多四五種,其中一種為主體魚。培養鱅魚種時,應注意勿搭配食性相近的鰱魚。
(4)投餌技術與投餌量
魚種培育期間內,輔投人工飼料,入冬前每萬尾每天投放花生麩或米糠1kg左右;天氣轉冷後,施肥可減少,但是花生麩、米糠等投放量需稍微增加,使魚種累積脂肪越冬。

2、運輸
(1)要求:水質清新,含氧量高,魚體健康,密度適宜和操作輕捷。
(2)方式:肩挑、車輛、船隻和飛機等運輸工具,盛載的器具有竹簍、木桶、帆布和尼龍袋等。

四、成魚養殖

池塘的選擇
土質為壤土、粘土或沙壤土,保水性能好。 池塘規格為0.3-0.666ha,池形長方型,長寬比5:3,東西走向.有河流,井水水源,水質無污染。 塘設定進排水設施。 池水水深2.5m。

產量
1、 放養魚種規格,放養量,成魚規格及產量
  魚種規格(g) 放養量(尾) 搭配品種 成魚規格(g) 產 量(kg)
鰱 鱅
方案1 500 1000 100 50 500 500
方案2 100 1000 100 50 750 750
方案3 150 1000 100 50 1000 1000
2、成活率95%以上.

技術要求
1、 水質培育
(1) 透明度20--25cm
(2) 施基肥,畝施發酵後的人糞尿或雞糞200---500kg,或廄肥500---1000kg.
(3) 施追肥,看水施肥,當透明度大於25cm時,畝施有機肥10---50kg,或無機肥尿素(氮肥)2.5kg,磷肥1kg,有機肥與無機肥可交替使用.
(4) 每10天調節水質1次,注排水量20---30cm.
2、 魚種選擇,要求體質健壯,無損傷,無疾病,規格整齊.
(1) 放養時間,分為春季或秋季放養.
(2) 消毒,魚種入池前,用10×10-6的孔雀石綠或(1020)×10-6的高錳酸鉀水溶液藥浴10---20分鐘.
(3) 魚種入池前後,水溫差不能超過±3
3、 池塘消毒,施基肥前,用生石灰帶水消毒150mg/畝,乾池消毒75mg/畝.
4、 每5畝水面配1.5千瓦增氧機一台,合理利用增氧機,開機指標定溶解氧為4mg/L。

四、 飼養管理
1、 建立池塘養殖檔案。
2 、 堅持巡塘制度,檢查池塘有無破損,水質有無變化,魚有無浮頭的現象,發現問題及時補救.檢查有無死魚,發現死魚,立即撈出,並檢查死因,採取防治措施。
3 、 定期調節水質,保證魚類健康生長。
4、 合理利用增氧機,晴天中午開,陰天清晨開,傍晚不開,浮頭以前開,連錦陰雨半夜開,魚類主要生長季節堅持每天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