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水市2008年至2020年漁業發展規劃

為了深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和《貴州省漁業條例》,促進全市漁業可持續發展,將漁業生產和管理納入法制化管理的軌道,科學合理開發六盤水市的漁業資源,實現漁業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產業協調發展,根據《農業部養殖水域灘涂規劃編制工作試行規範》和《六盤水市畜牧水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編制了《六盤水市2008年至2020年漁業發展規劃》。

第一章 “十五”期間漁業發展綜述

第一節 “十五”期間漁業發展概況

一、主要業務指標完成情況
“十五”期間我市漁業保持了持續增長的勢頭。據統計,2007年,全市水產品產量680噸,較2000年的481噸增長41.37%,年均增長4.4%;水產養殖面積由2000年的296公頃增加到2007年的356公頃,增長20.27%,年均增長2.3%;魚苗產量由2000年的0.32億尾增加到2007年的0.39億尾,增長21.9%,年均增長2.5%。
二、漁業生產發展情況
(一)生態漁業的實施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
2001年至2007年,全市累計實施稻田生態漁業面積111公頃,涉及全市11個鄉(鎮)、14個村、1213戶農戶,養魚稻田多年平均魚產量為750公斤/公頃,稻田漁業產值7500元/公頃,稻田生態漁業累計提供魚產量618噸,創造產值989萬元(現價);2003年以來實施的山塘生態漁業工作,累計實施水面18.7公頃,配套種植果園10公頃,牧草種植2公頃,養雞500隻,養牛40頭,累計創造產值94萬元,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生態漁業的實施,對實施地的農業結構調整和養殖農戶增收致富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城郊休閒漁業成為漁業生產增收的亮點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郊旅遊業的興起,我市城郊部分池塘養殖戶紛紛將養魚池塘用於開展以垂釣為主的城郊休閒漁業。據調查統計,到2007年底,全市用於開展休閒漁業的水域面積共23.3公頃(其中池塘14公頃,山塘9.3公頃),主要分布於各縣(區)的城郊,以六枝特區平寨鎮、鐘山區鳳凰街道辦事處和水城縣濫壩鎮最為集中。休閒漁業年經營總收入約為223.64萬元(現價),占全市漁業生產總值的24.84%,年總投入76.47萬元,投入產出比為1:2.92;經營毛利147.17萬元,戶均收入1.796萬元,人均年收入3374.3元,休閒漁業已成為我市目前漁業生產增收的亮點,正逐步發展成為以垂釣經營為主,集垂釣、餐飲、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行業,其經營方式已向產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
(三)國營魚種場生產的苗種成為漁業項目實施的主要來源
2004年至2005年,六枝特區魚種場和盤縣魚種場分別承擔了《利用池塘為稻田生態漁業培育大規格魚種技術推廣》項目的實施工作。共完成項目實施面積2.7公頃,生產大規格魚種20.9噸,為我市生態漁業提供優質魚種15噸,有效地緩解了我市開展生態漁業苗種的供需矛盾,同時為整合我市水產資源,充分挖掘生產潛力,扶持水產苗種場探索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子。
三、漁業管理工作
(一)加強水產養殖投入品監管,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
為了確保水產品的安全消費,提高水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根據國家和省的要求,我市自2002年起,把水產養殖投入品的監管作為水產行業管理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全市各級水產業務部門對水產投入品使用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為我市各級水產業務部門制定水產投入品監管措施,科學指導廣大水產養殖戶合理用藥,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確保消費者健康打下了基礎。
(二)強化漁政監督管理,保護漁業資源
從2003年開始,每年的9至11月,我市各級漁政(水產)管理部門均在市境內珠江流域開展了以打擊非法捕撈與保護漁業生態環境為主要內容的統一專項治理行動。至2007年底,我市共開展專項治理行動5次,向流域的廣大民眾深入宣傳了國家的漁業法律法規,增強了社會各界和廣大民眾保護漁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在部分電、毒、炸魚比較猖獗的違法捕撈重災區,有力地打擊了違法捕撈行為,使當地的民眾深受教育;同時也鍛鍊了我市各級漁政執法隊伍,漁政執法管理的社會影響逐年擴大。
(三)認真落實“春季禁漁”制度,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
為全面貫徹落實《貴州省漁業條例》關於春季禁漁的有關規定,從2006年開始,我市已連續兩年開展了全方位的春季禁漁工作。兩年來,共組織統一執法檢查行動38次,出動宣傳執法車輛49台(次),出動宣傳執法人員240人(次);張貼《貴州省漁業條例》250份、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貴州省漁業條例》宣傳小冊子380本,填發《禁漁通知》85份,懸掛宣傳橫幅16幅;利用趕場天(星期天)進行宣傳動員33場次,發放宣傳資料1270份,接受宣傳的民眾約13萬人,張貼標語328幅。收繳違法刺網6張(近800米)。開展漁業增殖放流活動兩次,共投放鯉、鯽、草魚種共6.2餘萬尾,500餘公斤。積極保護全市的漁業資源,為全市漁業生產的持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四)以核發養殖證為手段,推進漁業養殖法制化進程
我市實施養殖證制度工作從2002年7月開始,各縣(特區、區)水產(漁政)業務部門在省、市漁政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積極開展工作。至2007年底,全市共核發養殖證65本(全民2本,集體63本),核發水域養殖面積21.72公頃(全民1.47公頃,集體20.25公頃)。

第二節 主要經驗

一、切實加強對漁業工作的領導,把漁業工作納入目標考核內容
“十五”期間,我市各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將漁業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採取各種措施,把實施生態漁業項目、漁政管理、魚病測報及水產品安全監管、漁業政務信息與宣傳、漁業政策調研等工作全部列入每年水產工作目標任務考核的內容,年終根據工作的開展情況分別兌現獎懲,從而增強各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對水產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二、加強技術服務,走科技興漁之路
發展漁業,科技是先導。全市各級水產技術推廣人員積極主動深入水產生產第一線,開展推廣、培訓和技術指導等服務。因地制宜地發展各種形式的生態漁業,提高漁業經濟效益。舉辦各種類型的培訓班,加大對農村養殖戶、技術推廣人員的培訓力度,使漁業科技含量有了進一步提高。
三、依法治漁,以法興漁
“十五”期間,全市各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認真履行法定職責,根據我市漁業生產和漁政管理的實際,在做好已建和在建水上工程項目調查、漁用船舶普查、養殖證發放及管理、春季禁漁以及處理漁事糾紛等漁政監督管理工作的同時,以開展珠江流域打擊非法捕撈與保護生態環境統一行動為重點,認真組織開展轄區內的年度統一行動,並且取得了實效;以養殖證發放為突破口,強化漁政管理職能。

第三節 存在問題

一、漁業經濟總量小,生產基礎設施薄弱
受自然條件及投入因素的影響,我市漁業經濟總量小,水產生產基礎設施薄弱,總體裝備水平不高,養殖形不成規模,在我市農業產值和農民增收中所占比例小;市場供應的水產品大部分靠外調,價格較高;苗種供應不足且品種單一,養殖面積及水產品產量低而不穩,荒蕪水面大,效益不高。
二、養殖戶養殖水平低,養殖方式落後
我市是養魚新區,廣大農村沒有養魚的習慣,加之農民文化素質較低,對養魚技術的接受較慢,現有的水產養殖方式仍較落後,養殖的科技含量和生產水平低。
三、病害防治和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手段落後
病害監測工作中沒有診斷病害的儀器設備,技術人員全憑經驗和肉眼判斷,大大降低了工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無檢驗設備,對本市生產和市場銷售的水產品質量安全難以實現有效監管。
四、各級財政對水產的投入較少
長期以來,我市水產業發展除少量的項目投入外,主要靠農戶自主投入,自由發展。由於我市農村貧困面大,農民收入水平低,對發展水產生產投入能力有限。水產新技術的推廣、新品種的引進和漁政管理工作的開展難度較大。
五、天然漁業水域污染嚴重,亟待治理
六盤水市是重工業地區,工業排放的廢水對漁業水域污染嚴重。市境內幾條較大的河流由於長期受到污染,魚類資源已基本枯竭,如不儘快加以治理,我市許多土著魚類將面臨滅絕的危險。
六、漁政管理任重道
六盤水市地處珠江上游,流域內各支流河段絕大部分分布在邊遠的深山區,山大溝深,交通十分閉塞,有的地方地勢十分險要,加之這些區域民眾的法律意識十分淡薄,給開展漁政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單靠短期集中的統一執法行動還不能從根本上遏制上述區域的違法捕撈活動,漁政管理將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工作。

第二章 漁業發展條件分析

六盤水市具備一定的發展漁業生產的自然條件,市場潛力大,交通方便。充分利用全市發展漁業生產的有利條件,大力推廣漁業養殖新技術,發展生態、休閒、增殖、設施等漁業,不但可以增加城鎮水產品的有效供給,豐富城鄉居民菜籃子,而且可以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村水產養殖戶增收,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一定的貢獻。

第一節 自然資源

一、氣候
六盤水屬北亞熱帶高原山地季風濕潤氣候區。海拔一般在1200米至1800米,最高海拔韭菜坪主峰2900.3米;地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年平均氣溫在12.3—15.1℃,高溫季節(7月)20.9℃,低溫季節(1月)4.7℃。全年≥10℃的積溫4102.1℃,極端最高氣溫35℃,極端最低氣溫-11.7℃。無霜期228—292天。全市年均降雨量1200—1400毫米,東南部大於西北部,年內分配不均,夏季多,春冬少,5—9月為雨季,降雨量約占全年降雨量的80%;1、2、12月份的降雨量僅占全年的2.5%。本市的徑流量來源於降雨,平均徑流深645.4毫米,徑流總量68.34億立方米,加上流入本市的客水25.5億立方米,人均擁有水資源2244立方米,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市內地下水資源豐富,但地質構造和地貌、地勢複雜,一般埋藏深,最深達100米以上,淺的在10—50米,開發利用較難。地下水枯季資源量為37231.1升/秒(11.74億立方米/年)。本市的光能資源與全國相比,因地處低緯度,濕度大,雲量多,陰天多達200天,處於低值區,全年日照數為1462小時。本市的各類水體,水溫年平均在12.1℃,夏季平均水溫19℃,PH值平均在6.5—7.5之間。除部分水域被工業廢水廢渣污染外,大部分水體的水質良好,符合養殖用水標準。
總之,我市海拔高差大,立體氣候明顯,豐沛的降雨形成了較豐富的水域資源,為漁業的發展提供了適宜的自然條件。
二、水域
全市水域總面積6053.7公頃,其中可養水面1214.7公頃,占總水域面積的20.1%。2007年已養水面356公頃,占可養水面的29.3%, 待開發利用858.7公頃,占可養水面的70.7%。在規劃期內,隨著光照水電站、黔中水利樞紐等一批水利工程的興建,全市水域面積將達到8289.7公頃,可養面積達2332.7公頃。另有3000公頃左右的宜漁稻田可以用於開展稻田生態漁業,為漁業的發展提供了較為豐富的水域資源。
(一)池塘
全市現有池塘(含山塘)水面200.0公頃,占可養總水面的16.5%,其中:六枝特區65.5公頃,盤縣67公頃,水城縣43.3公頃,鐘山區24.2公頃;2007年,池塘已養水面100公頃,占池塘總面積的50%。
(二)水庫
全市現有小(二)型及以上水庫58座,面積917.0公頃,占總水域面積的15.1%;可養水面514.7公頃,占可養總水面的42.4%;2007年,水庫已養水面253公頃,占水庫可養水面的49.1%。
(三)稻田
全市有稻田21072公頃,其中比較適宜發展稻田生態漁業養殖的約3000公頃。目前,全市實施硬化工程稻田生態漁業涉及7個鄉鎮,共有飼養農戶176戶,總面積23.2公頃,
(四)河流
河流是六盤水市水域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總面積為4936.7公頃,占總水域面積的81.5%。全市長10公里以上或集水面積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48條,其中長江水系14條,珠江水系34條。河流總長1654.25公里,河網密度為每100平方公里16.7公里。全市河流具有明顯雨源型山地河流特徵,河流發源於境內,多屬源頭支流,源短流細,暴漲暴落,洪枯流量懸殊,河道切割強烈,狹窄曲折,天然落差大,在漁業利用上難度較大。但仍有部分河段通過適當修整,可以開展河道養魚。宜漁河流面積約500公頃,占河流總面積的10.1%。
(五)冷泉水
全市大部分鄉(鎮、街道辦)氣候冷涼,加之市內冷泉水資源豐富(達1640餘處),且出露點高,水質優良;大部分水溫常年恆定在16-18℃,適宜建造流水養魚池,具有發展鮭鱒、鱘魚等冷水性或亞冷水性魚類集約化養殖的獨特優勢。
三、水生生物
(一)浮游生物
全市各類水體中,浮游植物有綠藻、裸藻、藍藻、隱藻、甲藻、黃藻等;浮遊動物有砂殼蟲、鐘形蟲、輪蟲、美女蚤、裸腹蚤、鏢水蚤和劍水蚤等,浮游生物的種類較多。
(二)底棲動物
1.軟體動物:以斧足類的蚌、蜆,腹足類的各種螺為主。
2.水生昆蟲:以蚊科、搖蚊科幼蟲及蜉蝣目幼蟲為主。
3.水生寡毛類(水蚯蚓)。
(三)魚類
據初步調查,全市現階段發現的土著魚類有裂腹魚、鯉、鯽、餐條、棒花魚、中華紋胸鮡、麥穗魚、鰟鮍魚、黃鱔、泥鰍、鯰魚等,計4目5科12種。現在主要養殖的魚類有鯉、鯽、草、鰱、鱅、團頭魴、黃鱔、泥鰍、雲斑鮰和叉尾鮰等。

第二節 社會資源

一、政策環境
2005年以來,中央和省相繼下發了關於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4個1號檔案,作出要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建立促進現代畜牧水產業建設的投入保障機制;加快畜牧水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現代畜牧水產業的設施裝備水平;推進畜牧水產業科技創新,強化建設現代畜牧水產業的科技支撐等重大戰略部署。《全國漁業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中長期漁業科技發展規劃》、《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水產養殖業增長方式轉變行動實施方案》、《六盤水市畜牧水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等作出了推行健康養殖方式,推廣水產良種和漁業科技轉化力度,實施水產養殖生產全過程的質量監控,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漁業。中央、省、市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為漁業生產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我市漁業的發展要乘國家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東風,搶抓機遇,充分用好、用活、用足扶持水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樹立建設現代漁業的思路,多渠道爭取資金,增加投入,加強漁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漁業發展步伐。
二、市場前景
六盤水市是一個新興的工業城市,至2007年底,全市總人口已達306.09萬,其中城市人口達79萬人。水產品總產量680噸,人均占有量0.2公斤。欲達到全省同期人均占有2.6公斤的水平,需增加水產品6800噸。根據《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到2010年,食物與營養發展攝入量標準:城市居民人均每年攝入水產品22公斤,農村人口相應為13公斤。照此計算,六盤水市2010年水產品生產目標僅占攝入目標的3.37%。據調查,目前全市各地銷售的水產品主要從黔西南的萬峰湖以及廣西、湖南等地調進,僅市中心城區每天從外地調進的草、鯉、鰱、鱅等鮮活水產品就超過5000公斤,且價格高於全省其他地(州、市),需求缺口較大。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水產品的需求將越來越大,水產品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三、區位優勢
六盤水市地處川、黔、滇、桂結合區域中部,烏蒙山脈南端,是國家確定的“攀西——六盤水資源綜合開發區”及“南(寧)貴(陽)昆(明)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境內大型企業相對集中,擁有水城鋼鐵、盤江煤電、水城礦業、六枝工礦、盤縣電廠、水城水泥等一批大中型骨幹企業,同時,還有盤南電廠發耳電廠等一批西電東送的國家重點項目正在建設之中。六盤水市交通較發達,貴昆鐵路(株六複線)形成的東西大通道和由南昆鐵路、內昆鐵路、水柏鐵路及盤西鐵路支線構成的南北大通道在市境內形成“十”字交叉,被譽為川滇黔桂四省(區)的鐵路立交橋;已建成的“水(城)-黃(果樹)”高等級公路,縮短了我市到省會貴陽的時間,加強了與省內外的聯繫。隨著320國道主幹線鎮(寧)勝(境關)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水(城)盤(縣)高速公路的開工建設,以及六(盤水)沾(益)鐵路複線、六盤水支線機場前期工作的大力推進,六盤水的區位優勢還將進一步提升。經濟的繁榮、交通的便利為漁業生產的發展和銷售提供了廣闊的潛在市場和便捷的流通渠道。

第三章 指導思想、總體思路與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總體思路和發展原則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立足六盤水的水產資源條件,加強行業管理,積極發展漁業生產,培育我市水產業發展新的增長點,促進漁業增效、農民增收。
二、總體思路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以我市資源型城市轉型、大力打造“中國涼都·六盤水”品牌為契機,按照《六盤水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畫》、《六盤水市畜牧水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的要求,立足資源,以鞏固和推廣生態漁業實用技術為抓手,提高城郊池塘(山塘)休閒垂釣漁業的檔次和效益,促進農民增收;大力培育漁業經濟新的增長點,開發利用冷水資源,發展冷水魚類養殖;合理利用新增的大、中型水域發展設施漁業,提高水產品產量和質量;強化漁政和行業管理,積極發揮好行業主管部門的指導、協調、管理作用,保護漁業資源環境、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
三、發展原則
(一)可持續發展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堅持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相結合,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共同提高,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
(二)尊重歷史原則
為了保護漁業生產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六盤水,在不影響國家重點建設項目、人民生活用水和交通、航運等的前提下,在本規劃出台前已開展的池塘、山塘、水庫等各類養殖及其所處水域均列入本規劃的範疇,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式予以辦理養殖許可證。
(三)市場導向原則
發展漁業,要堅持市場導向,做好市場分析,預測漁業經濟發展趨勢。立足本地市場,面向國內外市場,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按照市場經濟原則,選擇需求多、市場大、前景好的產品作為區域性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樹立品牌意識,全面提高漁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優質水產品市場占有率。
(四)科技先導原則
加大對漁業的科技投入,充分利用新技術和裝備改造傳統漁業,大力推進漁業現代化建設。
(五)依法治漁原則
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船舶檢驗條例》和《貴州省漁業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保護漁業資源,維護漁業生產秩序。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保障人民身體健康,保障漁業持續健康發展。
(六)適時修改原則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漁業發展的內部和外部條件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因此,作為指導我市漁業生產和管理的漁業規劃,也必須隨著我市經濟社會的發展而適時修改和完善。
四、規劃編制依據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
(二)《貴州省漁業條例》;
(三)農業部《關於印發〈完善水域灘涂養殖證制度試行方案〉的通知》(農漁發〔2002〕5號);
(四)《六盤水市畜牧水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
(五)貴州省漁業局的相關檔案。

第二節 規劃目標和區域發展布局

一、規劃目標
(一)養殖水面,計畫2010年達到913公頃,較2007年增加557公頃。到2020年達到1876公頃,較2010年增加953公頃。
(二)水產品產量,計畫2010年達到1700噸,較2007年增長2.5倍,年均增長35.7%。到2020年達到3500噸,2010—2020年,年均增長7.5%。
(三)漁業增加值,計畫2010年達到827.5萬元,較2007年增長2.5倍,年均增長35.7%。到2020年達到1703.6萬元,2010—2020年,年均增長7.5%。
二、發展重點
(一)六枝特區
規劃區內,六枝特區新增的大中型水域最多,宜漁稻田面積大,是全市漁業生產條件最好的區域。以發展池塘(含山塘)養魚、稻田生態漁業和大水面網箱養魚為重點,建成我市商品魚養殖基地。
(二)盤縣
盤縣面積大,人口多,經濟基礎較好,小型水庫和山塘眾多,以發展池塘養魚、山塘生態漁業為主。同時,加快以流水養魚、工廠化養魚為重點的設施漁業的發展。
(三)水城縣
水城縣河流較多,且多數受工業污染程度較輕;冷泉水資源豐富,水質良好。要加快河道增殖漁業、冷水魚類養殖和城郊休閒漁業的發展,同時做好對魚類資源的保護。
(四)鐘山區
鐘山區發展城郊休閒漁業起步較早,且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潛力較大,以發展池塘休閒漁業為主。
三、規劃布局
(一)休閒漁業
六枝特區的平寨、新窯、郎岱、岩腳、折溪,盤縣的西沖、石橋、城關、柏果、紅果,水城縣的濫壩、蟠龍、阿嘎、猴場、玉舍、楊梅、發耳、野鍾、果布嘎、勺米,鐘山區的鳳凰、荷城、黃土坡、德塢、大河、老鷹山等鄉(鎮、街道辦)以現有的養魚池塘為基礎,開展休閒垂釣經營,提高檔次,推進休閒漁業產業化。
(二)稻田、山塘生態漁業
稻田生態漁業以六枝特區的郎岱、岩腳、折溪、落別,水城縣的蟠龍、米籮等鄉(鎮)為重點;山塘生態漁業以盤縣的大山、水塘、兩河、劉官、英武、滑石、松河,六枝特區的郎岱、平寨、木崗等鄉(鎮)為重點,建設稻田、山塘生態漁業養殖基地。
(三)設施漁業
1.大水面網箱養魚基地:以六枝特區的毛口、中寨、龍場、岩腳等鄉(鎮)新增的大中型水面為重點,建設大水面網箱養魚基地。
2.流水養魚基地:以六枝特區的平寨、落別,盤縣的紅果、劉官、保基、四格,水城縣的蟠龍、猴場等鄉(鎮)為重點,建設以養殖冷水魚、亞冷水魚為主的流水養魚基地。
3.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基地:在鐘山區建設一個以養殖高檔淡水魚類為主、無污染物排放、不受自然資源條件限制的市級高科技工廠化循環水養魚基地。
(四)河道增殖漁業
在六枝特區新形成的大中型水域,盤縣、水城縣未受污染的河流人工投放魚類,開展河道增殖漁業。

第四章 體系建設和重點項目

發展六盤水漁業,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技術推廣服務、苗種繁育、水產品質量安全、漁政管理等各種體系建設,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政府投入的引導作用,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強漁業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實施稻田山塘生態漁業、大水面網箱養殖、冷水魚養殖等重點項目,推動我市漁業產業化發展。

第一節 體系建設

一、技術推廣服務體系
建立健全公益性水產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提高市、縣(區)水產技術幹部隊伍的整體理論水平和業務指導能力;加強對縣、鄉級水產技術人員的培訓。認真組織實施“漁業科技入戶工程”,創辦科技示範基地,發展科技示範戶,提高示範典型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科技宣傳培訓,積極開展形式各異、內容多樣的適用技術培訓活動,提高養殖戶的飼養管理水平。到2010年,全市建成和完善縣級和重點鄉(鎮)水產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努力提高漁業生產的科技含量。
二、苗種繁育體系
積極實施“水產良種工程”,抓緊抓好水產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市、縣兩級要有計畫地逐年加大對六枝特區魚種場和盤縣魚種場的資金投入,在配套完善六枝特區和盤縣兩個魚種場基礎設施的同時,新建市級水產良種場,採取苗種集中孵化、分散培育的辦法,在各縣(區、特區)新建一批各種類型的苗種培育點,扶持魚種培育專業戶,提高供種能力。到2010年,使全市漁業生產的常規苗種自給率達50%以上。
三、水產品質量安全體系
加強漁藥飼料監管,增加檢測設備,完善檢測手段,對漁藥、飼料等養殖投入品和加工、運輸、銷售環節的水產品質量實行全程監控,堅決杜絕漁業生產中使用禁用獸(漁)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的行為;強化漁業疫情測報體系建設和水生動物病害防治監控工作。到2010年,全面開展水產品產地檢疫,上市水產品全面實施市場準入制度,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
四、漁政管理體系
建立健全市、縣兩級漁政管理和漁政執法機構,加大漁業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以及貴州省漁業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組織協調全市漁政執法人員依法監測和治理漁業水域污染,查處漁事糾紛案件,開展漁業船舶檢驗,依法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和加強漁船安全生產管理。

第二節 重點項目

規劃期內,漁業重點建設項目主要有:新建市級水產良種場、稻田山塘生態漁業、冷水魚養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增殖漁業等十個方面。項目總投資5705萬元,年創收5871萬元。項目的建設期限一般為3年,將根據我市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適時啟動。所有項目建成後,每年可增加鮮活水產品2155噸,是2007年全市漁產量的3.17倍,能有效緩解全市“吃魚難”的問題,並能帶動全市部分農民脫貧致富。
一、新建市級水產良種場
(一)建設規模: 8—10公頃。土地的徵用按國家有關政策辦理,由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協調解決。
(二)項目總投資:600萬元。該項目以業主投入為主,財政投入為輔,建設期為4年。項目啟動後,國家在政策上給予優惠,鄉鎮人民政府幫助協調土地,市級財政連續4年每年投入資金20萬元,幫助良種場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三)項目簡介:水產苗種是漁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苗種的質量和數量直接關係到全市漁業的發展。加強對水產苗種體系的建設和管理,保證大規格魚種供應,提高良種覆蓋率,是促進全市水產養殖持續、健康、協調發展的重要保證。目前,我市僅有的六枝特區魚種場年繁殖水花僅0.395億尾、培育魚種約10噸,遠遠不能滿足全市漁業生產對魚種的需求,再加之該場受水源條件的限制,擴建的餘地不大。因此,根據我市漁業發展的需要,選擇在各方麵條件比較適合、具有發展前景的六枝特區岩腳鎮擬建一個規模為8—10公頃、年繁殖魚類良種水花2億尾、培育優質大規格魚種50噸的市級水產良種場。
(四)經濟效益分析:年產值150萬元。
(五)社會效益:項目建成後,可解決20人就業,每年減少我市開展漁業生產而到外地購進魚種的資金130萬元。同時,降低外調魚種風險,促進全市漁業健康發展。
二、稻田、山塘生態漁業
(一)建設規模:稻田生態漁業面積500公頃;山塘生態漁業面積50公頃。實施期限為連續5年,每年實施稻田生態漁業100公頃;山塘生態漁業10公頃。該項目系扶貧建設項目,項目的實施有利於幫助農民民眾脫貧致富,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項目總投資:500萬元(主要用於為實施生態漁業的農戶購買魚種),連續五年每年投入100萬元;基礎設施建設和投餵飼料所需資金由實施農戶自籌解決。項目啟動後,購買魚種所需資金由農戶貸款解決,財政給予貸款貼息。項目實施地的鄉鎮負責實施區域內農戶動員及土地協調等工作。
(三)項目簡介:發展稻田、山塘生態漁業可充分利用漁業資源,有效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稻田生態漁業實施區域主要分布在六枝特區及水城縣、盤縣部分鄉鎮;山塘生態漁業實施區域以盤縣為主。
(四)經濟效益分析:項目建成後,可年產商品魚675噸,年產值945萬元。
三、大水面網箱養殖
(一)建設規模:商品魚養殖網箱11000平方米。建設期為3—5年。
(二)項目投資:1150萬元,以業主投入為主,財政投入為輔,項目實施期間,國家在政策上給予優惠。
(三)項目簡介:利用北盤江光照水電站等水利樞紐形成的大水面,開展商品魚網箱養殖,可大大促進漁業的發展,從根本上緩解商品魚主要依靠外調的狀況。實施區域主要分布在六枝特區的毛口、中寨、龍場、岩腳等鄉(鎮)。
(四)經濟效益分析:項目建成後,年生產商品魚990噸,年產值1386萬元。
四、冷水魚養殖
(一)建設規模:在4個縣(特區、區)各建1個面積為2000平方米、年生產商品魚90噸的高標準冷水性魚類養殖基地。總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年總生產商品魚360噸。
(二)總投資:600萬元。該項目業主投入80%,財政投入20%。財政投入部分由市級財政和項目實施地的縣級財政平均分擔。
(三)項目簡介:淡水冷水性魚類是高檔水產品的一大類群,市場價格高,養殖效益好,前景廣闊且具有較高的示範性。市內地下冷泉水資源豐富且出露點高,水質優良,大部分水溫常年恆定在16-18℃,適宜開展冷水性魚類或亞冷水性魚類養殖。
(四)經濟效益分析:年產值1290萬元,可解決30—40人就業。
五、工廠化循環水養殖
(一)建設規模:在市中心城區建一個高標準工廠化循環水優質魚類養殖基地,面積2000平方米,年生產商品魚80噸。
(二)總投資:300萬元。該項目業主投入80%,市級財政投入20%。
(三)項目簡介: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是所有設施漁業中科技含量最高、利用的水資源最少、不對環境排放任何污染物、具有較高觀賞性和示範性的一種養殖方式,代表著漁業發展方向的一種高效設施漁業。我國目前僅在上海等少數發達城市開展了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由於採用的是高科技養殖設施和養殖技術,不受資源的限制,所以,養殖魚類品種的選擇、商品魚上市時間等均可隨市場的需求而定。
(四)經濟效益分析:年產值 280萬元。
六、水產品質量安全監測
該項目系公益事業,主要為確保上市的水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保障。水產品質量監測在同級畜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中增加必要的檢測設備和技術力量,開展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總投資100萬元。
七、飼料生產
(一)建設規模:建設魚類顆粒飼料生產廠一個,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年生產魚類各種顆粒飼料4000噸,建設期為2年。
(二)總投資:150萬元。所需資金由業主投入。
(三)項目簡介:使用顆粒飼料可有效提高單位面積商品魚的產量。顆粒飼料是各種設施漁業必須的,其營養成分因不同魚類的需求而定,魚類攝食後生長快,能夠充分利用有限的飼料資源生產出較多的商品魚。擬在六枝特區建一個年生產能力為4000噸的顆粒飼料生產廠,以滿足全市漁業發展的需要。
(四)經濟效益分析:年產值1600萬元。
八、水產品市場建設
(一)建設規模:在市中心城區南編組站附近建一個功能齊全、設施完備、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的市級水產品批發市場;在六枝特區平寨鎮、盤縣紅果鎮各建1個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的縣級水產品批發市場。
(二)投資:2000萬元(市級水產品批發市場:1000萬元、縣級水產品批發市場各500萬元)。資金來源:由業主投入。
(三)項目簡介:加快市場建設,對促進全市漁業生產發展、搞活水產品流通、繁榮城鄉經濟、方便居民生活、保證供需平衡、穩定水產品價格,推進漁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經濟效益分析:水產品流通年增稅收100萬元。
九、增殖漁業
(一)投資規模:在全市條件適宜的各類水域每年投入3—5寸的大規格魚種10噸,2年後每年回捕商品魚50噸。
(二)投資:每年需魚種費25萬元。頭3年由政府投入,2年內實行禁漁,以後將採取發放捕撈許可證、限量捕撈等措施收取資源增殖費以及由捕撈單位和個人自主籌資解決魚種投放所需的經費。
(三)項目簡介:漁業水域的淨化作用通過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來實現,該項目中濾食性魚類是水體淨化的主導因素。捕撈漁業將魚類捕出時,就相當於取出了水域中氮、磷等無機鹽,從而達到淨化水域的作用。魚類一般含氮2.5—3.5%、磷0.3—0.9%左右,即在不投餌、施肥的情況下,每從水中捕撈1千克魚,就可從水中取出約25—35克氮、3—9克磷,由此可知濾食性魚類對水體淨化作用十分有效。
在全市小(二)型以上水庫的514.7公頃可養水域中均可開展增殖漁業,投放品種為草魚、鯉魚、鰱魚、鱅魚及當地的土著魚類等,其中以投放鰱、鱅等浮游生物食性的魚類為主。按每年捕撈50噸商品魚計算,每年可從水庫中帶走氮1.25—1.755噸、磷0.15—0.45噸。
(四)社會經濟效益:2年後,回捕商品魚年均增收70萬元。
十、休閒漁業
(一)投資規模:在六枝特區的平寨、郎岱,盤縣的紅果、城關、柏果,水城縣的濫壩、發耳和鐘山區的鳳凰、德塢等條件適宜、具有發展前景的休閒漁業鄉鎮街道辦選擇10個條件較好的點,每個點的規模在1公頃左右,按照整體推進、提高休閒漁業檔次和效益的要求,在政府的指導下,將這10個點發展成為與旅遊相結合、經濟效益較高、具有較好示範帶動作用的休閒漁業點,以帶動全市休閒漁業發展。
(二)項目總投資:共100萬元,由業主自籌。
(三)經濟效益:項目建成後,實施農戶每年增收50萬元。

第五章 實現規劃目標的主要措施

發展我市的漁業必須科技先行,各級政府、特別是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漁業生產和漁政管理工作的領導,將漁業發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把發展漁業作為農民增收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產業來抓,在政策、人、財、物等方面給予傾斜和扶持。各項目實施單位(企業)在積極爭取國家投資的同時,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經濟效益,加強自身積累,充分利用市場機制解決好自籌資金問題。

一、實施科技興漁,提高漁業科技含量

發展漁業要牢固樹立“科技興漁”的觀念,堅持科技先行,把漁業發展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充實和加強市、縣兩級水產技術推廣站建設,增加人員和設備,大力培訓農民水產技術員,普及水產科技知識。通過品種改良和新品種引進、漁業先進實用技術推廣普及,推廣生態漁業、健康養殖,提高民眾科學養魚水平,提高漁業的科技含量和生產效益。

二、多渠道籌措資金,增加漁業投入

,增強漁業發展基礎
增加漁業投入,是保證規劃目標順利實現的重要條件。各級政府要加大對漁業的投入,建立科學合理的經費保障機制。積極鼓勵多種經濟成分以多種形式參與漁業生產、水產品加工和流通,充分調動和保護社會各方面參與發展漁業的積極性。努力爭取國家和省的項目投入,以政府投入為引導,套用市場經濟手段引導金融機構貸款、企業資金、個人捐助等社會資金投入漁業發展和資源環境保護工作,形成投入多元化、利益共享的投入機制。根據我市漁業發展現狀和中長期發展規劃,建立漁業發展項目庫,選擇市場前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的水產項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拓寬融資渠道,廣泛吸納社會資金,促進全市漁業的快速發展。

三、加大生態漁業實施力度,

積極推廣現代漁業養殖技術
六盤水市海拔相對較高,養殖水面少且零星分散,漁業生態環境脆弱,這是制約六盤水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發展漁業必須在保護資源的前提下,在稻田、池塘、山塘和小型水庫實施“稻-魚-菜”、“草-禽-魚-菜”、“草-禽-魚-果”等多種模式的生態漁業,實行魚、畜、禽、瓜、果、菜、沼氣等立體開發,互利共生。同時,要利用我市經濟條件發展勢頭好的優勢,積極開展工廠化循環水養魚、網箱養魚、流水養魚等設施漁業,發展漁業生產力,提高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走現代漁業發展之路。

四、加快水產品市場體系建設

和推進漁業產業化進程
加快水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有計畫地抓好水產品批發市場的規劃和建設,增強其集散能力和輻射能力,加強市場交易的規範化管理,保證市場調節機制的正常發揮。以市場為導向,積極發揮漁業協會在水產生產、銷售中的橋樑作用,建立水產品需求測報、銷售統計、消費反饋等信息體系,逐步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進行適度規模養殖和品種更新換代。引導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生態漁業和名、特、優水產品基地建設,實行產、供、銷一體化,企業與農戶逐步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加快水產養殖業產業化進程。

五、進一步完善服務設施,

大力發展城郊休閒漁業
在我市,城郊休閒漁業的發展時間較長,具有地理位置優勢和經濟優勢。隨著市區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品位的提高及“中國涼都·六盤水”品牌打造宣傳力度的加大,來我市旅遊度假休閒觀光的人會越來越多,給休閒漁業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因此,目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市休閒漁業的發展重點是對已基本具備條件的休閒漁業點進一步完善服務設施,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對具備較好條件和發展前景的休閒漁業點進行引導,指導其發展休閒漁業,使之與旅遊業相結合,進一步提高休閒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六、更新養殖觀念,調整品種結構

,提高漁業綜合經濟效益
水產養殖要在養殖草、鯉等普通魚類的基礎上進一步更新觀念,開展北魚南養、淡化馴養、仿野生養殖、超大規格魚類養殖等試驗示範;因地制宜地引進一些經濟價值較高的養殖新品種(如:淡水白鯧、雲斑鮰、叉尾鮰、鱘魚、鮭鱒魚類以及河蟹等),調整養殖品種結構,適應市場需求,提高漁業綜合經濟效益。

七、加強漁政管理,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

加強漁業法律、法規的宣傳和行政執法力度,進一步完善漁業資源增殖費徵收工作,做好苗種生產經營許可、水產投入品監管、水產品檢驗檢疫、捕撈許可證和養殖水面使用證的核發,認真執行漁政管理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符合全市漁政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加強漁業資源增殖保護和漁業水域污染案件的查處,打擊違法經營利用國家保護的水生野生動物以及電、炸、毒魚等非法捕撈行為,促進資源增殖和漁業生產良性發展。

八、建立健全漁業行政管理機構,

提高依法治漁、依法興漁的能力
根據我市的實際情況,按照國家漁業局和省農業廳的要求,儘快建立健全市、縣各級漁政管理、漁業船舶檢驗、水生動物檢疫等機構。對漁政管理人員採取崗前培訓、定期或不定期培訓等多種形式進行法律知識和業務知識的培訓,提高漁業行政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執法水平,逐步建立一支政治合格、業務過硬、作風優良、反應迅速的漁業執法隊伍,以適應現代漁業發展的需要。

九、加強對漁業生產和漁政管理工作的領導

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抓住國家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利時機,把發展漁業納入大農業的範疇,重視漁業生產,加大投入,切實加強對漁業生產和漁政管理工作的領導,及時解決漁業生產和監督管理工作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充分利用我市現有的漁業資源,出台發展漁業生產的優惠政策,鼓勵農民進行水域養殖開發,發展漁業生產。同時,做好漁業生態環境恢復、漁業資源保護和漁政管理等工作,促進我市的水產品產量穩步增長,養殖綜合效益逐步提高,使漁業生產在保障市場供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