鰭薊

鰭薊

鰭薊,又名火媒草(學名:Olgaea leucophylla)是菊科蝟菊屬的植物。分布於蒙古以及中國大陸的山西、內蒙古、寧夏、東北、陝西、甘肅等地,生長於海拔750米至1,730米的地區,一般生長在草地、農田或水渠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可入藥。

基本信息

鰭薊

種中文名: 鰭薊
種拉丁名: Olgaealeucophylla(Turcz.)Iljin
種別名: 白山薊、白背,額勒古斯—烏拉—洪克拉朱拉(蒙古族名)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株高30一70cm,莖粗壯,密被白色綿毛,不分枝或上部少分枝,基部被褐色枯葉柄纖維。葉矩圓狀披針形,長5–25cm,寬3–4cm,先端具長針刺,基部沿莖下延成翅。邊緣具不規則的疏齒或為羽狀淺裂,裂片、齒端及葉絛均具不等長的針刺,上面綠色,下面密被灰白色氈毛。頭狀花序,直徑3–5cm,單生枝端或有時在枝端具側生的較小頭狀花序1–2枚;總苞片多層,先端具長刺尖,管狀花粉紅色,檐部5裂,花葯無毛,瘦果矩圓形,蒼白色,具隆起縱紋和褐斑,冠毛密生,黃褐色,刺毛狀,不等長(圖105)。

地理分布

分布於我國東北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寧夏等省區。

生物生態特徵

鰭薊為軸根型植物。主根粗壯,側根量少,一級側根多數,細弱;一般於4月下旬至5月上旬萌發,6月下旬若水分條件正常則進入開花期,花期較長.可延王8月上、中旬,至9月中、下旬進入結果期,具有較長冠毛的果實陸續脫離植株,隨風飄散。鰭薊為旱生,喜沙植物,散生於乾草原,荒漠草原帶,也進入草原化荒漠地帶,習生於固定、半固定沙地,也見於礫石質墳地、覆沙草地,為沙地植物群落常見的伴生成分。生長地土壤為沙質、沙壤質的栗鈣上、棕鈣土、灰鈣土、淡灰鈣土,灰棕荒漠土。根據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地資源調查資料,在渾善達克沙地100m2的小樣地內,平均有鰭薊2株,其分蓋度一般均在2%以下,頻度約10%

飼用價值

鰭薊在幼嫩時綿羊、山羊採食,秋季與冬季駱駝,牛樂食其花序。因植株粗硬,莖葉葉緣具長刺,故飼用價值較低,為低等飼用植物。在典型沙地樣方內,其地上生物量占總重量的5.8–4.6%,每lOOkg鮮草風乾後的重量為42.9–64.7kg。根據采自內蒙古藍旗的樣品,由內蒙古草原勘測設計院分析室分析,鰭薊的化學成分如表105。本種地上部及根可入藥,能破血行瘀、涼血、止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