鮎魚須鎮

鮎魚須鎮

華容縣轄鎮。1957年建鮎魚須鎮,1958年改公社,1980年更名鮎市鎮,1984年復建鮎魚須鎮。位於縣境西部,藕池河東支北岸,距縣城15公里。面積67.6平方公里,人口3萬,鎮政府駐鮎魚須。有公路通縣城,水路通南縣和公安縣。轄東街、南街、北街3個居委會和回龍、松樹、程家嶺、準里、旗桿、天鵝、和平、湘北、付興、西崗、普賢、西湖、東崗、賽紅、太平、潭子口、禾豐、黃洋、竺家、三潭20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錦綸紡織、花炮、電線、食品加工等廠。農業主產水稻,兼產棉花、黃麻,盛產尖椒、蠶桑。為縣西部重要農副產品集散地。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華容縣轄鎮。1957年建鮎魚須鎮,1958年改公社,1980年更名鮎市鎮,198
鮎魚須鎮地理位置
4年復建鮎魚須鎮。位於縣境西部,藕池河東支北岸,距縣城15公里。面積67.6平方公里,人口3萬,鎮政府駐鮎魚須。有公路通縣城,水路通南縣公安縣。轄東街、南街、北街3個居委會和回龍、松樹、程家嶺、準里、旗桿、天鵝、和平、湘北、付興、西崗、普賢、西湖、東崗、賽紅、太平、潭子口、禾豐、黃洋、竺家、三潭20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有錦綸紡織、花炮、電線、食品加工等廠。農業主產水稻,兼產棉花、黃麻,盛產尖椒、蠶桑。為縣西部重要農副產品集散地。

歷史沿革

建國前屬清涼鄉。解放後,今鎮域範圍建為準里、時家、保全、黃洋、普賢5鄉及鮎魚須鎮,隸3區,後改為鮎魚須區,1956年撤區並鄉,改為時家圻鄉,鮎魚須鎮升為縣屬鎮。1958年公社化時屬護城公社,1959年分為鮎魚須公社,1961年再與宋市公社分開,建為鮎市公社。1966年鎮區復為縣屬鎮。1969年鎮區併入鮎魚須公社,1980年鎮、社分家,鎮區復為縣屬鎮。1984年,鎮、鄉合為鮎魚須鎮。普賢岡集鎮。

行政區劃

鮎魚須鎮下轄3個居委會、20個行政村:
居南居委會、居中居委會、北街居委會
回龍村、松樹村、準里村、程家嶺村、旗桿村、天鵝村、和平村、時興村、湘北村、兩湖村、西崗村、普賢崗村、東崗村、賽紅村、太平村、潭子口村、禾豐村、黃洋村、三潭村、竺家村

招商引資

2008年共引進項目8個,總投資2580萬元。①塌西芡實種植項目:總面積7200畝,已投資280萬元;②西崗、潭子口龍蝦養殖項目:總面積500畝,總投資200萬元;③程家、竺家網箱養鱔項目:總計網箱12000口,總投資600萬元;④禾豐、黃洋、湘北黃白苔菜和其他蔬菜種植和加工項目:總面積500畝,總投資100萬元;⑤水產珍珠養殖項目:總計養殖珍蚌30000隻,總投資200萬元;⑥潭子口軋花廠:總投資500萬元;⑦富貴米業:總投資200萬元;⑧松樹精米廠建設項目:總投資預計500萬元。

現代農業

1、加強保護基本農田,穩定糧食播種面積。雙季稻實有面積達2.5萬畝,同比增長5%,其中優質稻面積達95%。
2、加快農業設施建設,改善農業技術裝備,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硬化溝渠3.2萬米,維修更新機埠26座,修建砂石化機耕路2.8萬米,購置各類大型農機具29台。
3、加強水利、道路、電網、通信、安全飲水、沼氣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利用水利秋冬修之機共清理主渠道35千米,農電低改今年已投入84萬元,沼氣池建設已完成50餘口,賽紅、太平兩村的農村安全飲水已投入使用,鮎楊路、鮎窖路3月竣工通車。對塌西湖漬堤投入了30萬元進行了整險,對10公里長的防汛通道投入了6萬元進行了整修,對一線防洪大堤和剅閘進行了嚴格排查。
4、通過增加種養業、林業、外出務工,切實推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人口數據及概覽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33453
17290
16163
家庭戶戶數8598
家庭戶總人口(總)31988
家庭戶男16493
家庭戶女15495
0-14歲(總)7395
0-14歲男3877
0-14歲女3518
15-64歲(總)23966
15-64歲男12464
15-64歲女11502
65歲及以上(總)2092
65歲及以上男949
65歲及以上女1143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2999
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級行政區湖南省岳陽市華容縣
行政區類別
行政區劃代碼430623104
村級基層自治組織數23
- 村委會數20
- 居委會3
建置時間1984年
政府駐地鮎魚須
地理、人口、經濟
總面積66.9平方公里
戶籍人口3.3萬
其他
郵政編碼414211
時區UTC+8(東八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