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閣幽峽

魯閣幽峽

魯閣幽峽,谷深不見底, 溪流蜿蜓如帶, 約20公里長的大理石峽谷。位於台灣島的中東部,以中部橫貫公路的大禹嶺至太魯閣段為中心,向周邊擴展,橫跨花蓮、南投、台中3縣。包括清水斷崖、三棧溪流域、南湖大山、中央尖山、合歡山諸峰、太魯閣大山等,總面積9.2萬多公頃,在台灣省內5大自然公園中居第二位。建於1986年,設定有生態保護區、特別景觀區、一般管制區和遊憩區。除山嶽景觀、動植物景觀外,太魯閣公園還以峽谷和斷崖景觀之雄偉而聞名全省,\"魯閣幽峽\"--台灣八景之一,最為壯美險峻。

峽谷簡介

魯閣幽峽魯閣幽峽
魯閣幽峽是花蓮縣境內立霧溪峽谷的總稱,長約20公里,沿線山嶺直入雲霄,峽谷深淵不可見底,溪流蜿蜒如帶,飛瀑濺若銀珠,景色奇絕,是以雄偉險峻而著稱的風景區。

進入峽谷,遊人見到的首先是“大魯長春”。長春橋橫跨仙寰峽,由此向前便可見到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的長春祠。長春祠紅牆琉璃瓦築成,祠內祭祀中部橫貫公路施工時的殉難者;祠前刻有“萬古長春”四個字,莊嚴肅穆;祠旁各有一個月洞門,東刻“逸興湍氣”,西刻“溪山煙雨”,詩意濃厚。長春祠邊上懸有一瀑,自山麓石壁盛涌而出,分為兩股,奔騰而瀉,猶如兩條氣勢雄偉的蛟龍,故名雙股瀑。長春祠後面有座天然的石洞,上為“天梯”,拾級而上便可抵達太魯閣。“太魯閣”為高山族語,意為山巒綿亘。這裡是蘇花公路與中橫公路的交叉點,一痤書有“東西橫貫公路”的金碧輝煌的大牌坊聳立在此。登上太魯閣遠眺,飛瀑千丈,綠樹成蔭,亭台樓閣,相映成趣。

魯閣幽峽魯閣幽峽

自長春祠復入深谷,不遠處有寧安橋,橋旁有座“不動天王”小廟,建築精緻。廟邊肖泉流水,四季不乾。附近還有一處瀟灑多姿的阿唷斷崖和一條銀帶瀑布。再向前走即可達燕子口,沿途妙景橫生,有接連不斷的長短隧道,兩岸峭壁如削,石紋如繪,仰視雲天成一線,頗似長江三峽的神韻。在燕子口的懸崖上,洞穴累累,是燕子築巢的好地方,燕舞呢喃,浮光剪影,穿梭往返,情趣盎然,燕子口盡處有一座靳珩橋,斷崖環抱之間有一小塊平地,種植花草樹木,修有小巧玲瓏的車站涼亭,在雄奇險峻的太魯閣中顯得分外恬靜秀逸。

由靳珩橋繼續西行,便是南北對峙的塔山崖和錐麓大斷崖,絕壁峭崖,草木無生。兩岸間有流芳橋相連,過橋便進入迎賓峽,這是魯閣幽峽中最為狹窄的一段峽谷,澗谷深邃,山水壯麗,在谷中抬頭仰望,天空僅成一線,故名“虎口線天”。過迎賓峽即達九曲洞,下臨深淵,隧道綿亘,洞洞相連,公路穿行其間,曲折變化,故名“九曲迴廊”。深壑之中洪流澎湃,聲濤震耳,氣吞山河,驚險絕倫。

接著往西,便到了“太魯合流”,為荖西溪和立霧溪的交匯地,山谷幽靜,澗碧崖青,雲樹迷濛,石奇木美。溪中巨石頂端建有“合流蘭亭”,十分雅致。西望山澗,一道細縷如練的飛瀑瀉落於碧樹深谷之中,名曰“十線瀑”。景物幽美,別具一格。

從合流再向西行可達天祥。天祥舊稱“太比多”,是泰雅族同胞世居之地,為一四面環山、中抱幽谷、蒼翠清幽、風光宜人的小盆地。盆地中間屹立著文天祥塑像及刻有《正氣歌》全文的大理石屏,周圍有草地、梅花、涼亭、石椅等,對面山丘上,古色古香的亭台、寶塔、吊橋構成一幅幽雅的美妙圖畫。

過了天祥,景物開始發生變化,一片片地勢開闊、峰巒起伏、草木蔥鬱的山地取代了斷崖幽谷等險峻地形,展現在眼前的是文山溫泉、慈恩山莊、碧綠神木、關原雲海等處勝景。

旅遊指南

魯閣幽峽魯閣幽峽
從花蓮市北行25公里,就到了太魯閹峽口。迎面可看到一座紅柱琉璃瓦高大牌樓,橫匾上寫著“東西橫貫公路”六個大字。這裡是中橫公路的東端起點。穿過牌樓,踏上公路,人們立即會被沿途壯美的景色所吸引。這裡有斷崖深谷,臨空飛瀑,清澈溪流,處處蔚為奇觀。景色之雄奇,可以說是鬼斧神工,參天地造化之最,被列為“台灣八景”之一,名“魯閣幽峽”。

“太魯長春”是入峽後的第一景。過紅色的鐵橋長春橋後,只見一道飛瀑在長春祠前分流人立霧溪,加上古典的祠堂建築,一幅山水庭園的圖畫便活生生地呈現眼前,位於青山綠水間的長春祠,是為了紀念修築中橫公路的殉難者而建的,原祠因地震遭山石毀損,目前的新柯是採用山洞型的建築而成。祠後有380台階的石梯蜿蜒向上,俗稱為天梯。石梯盡頭可到達觀音洞,洞內有觀音石佛及橫貫公路的施工全圖。

由長春祠繼續前行約兩公里,轉過一個岩角,面前突現一座高插雲天的筆直大斷崖,斷崖下的寧安橋長82米,是建造時本省最長的單孔橋。附近有一座不動明王廟,是高山族同胞為鎮山而建的,過往旅客往往在此燒香祈福。再往前行不久,可以看到一條銀白色如絲絹般的瀑布從山壁間流下,這就是著名的銀帶瀑布,夏日至此頓感暑意全消。

再進地勢愈高,而崖峽愈險愈奇。兩岸大理石峭壁在流水作用下被溶蝕成許多小孔穴,聰明的燕子便以這些小洞為巢,形成“百燕鳴谷”的奇觀,故名“燕子口”。但是隨著公路上人聲、車聲的隆隆作響,燕子早已離巢另覓他處安居了。

燕子口盡頭,有一座靳珩橋及靳珩公園,均以開鑿興建中橫路時殉職的一位段長而命名。過橋西行,就來到錐麓大斷崖。這時相信所有的遊客只有一個表情,即難以置信這天然奇景,因為一半的面積成了高聳入雲端的絕岩峭壁,而另一半的山壁則成為深入水中的崖面石牆,這高低落差1660米的大斷崖,架構出氣勢磅礴、雄偉壯觀的浩瀚無垠。抬頭仰望藍天,只見天空因兩岸山勢實在太過高聳,只剩下一道細細的岩縫透出些許光芒,這就是中橫奇景之一的“虎口線天”。

九曲洞是橫貫公路工程中最險要的路段,這段險路九折十八回,蜿蜒于山壁洞穴之中,全長800米,步行約40分鐘。人口處石壁上有黃杰將軍所書“九曲洞”與書法家梁寒操所書“九曲蟠龍”摩崖大字。遊人至此仰觀壁立千仍,俯瞰潺潺溪流,仿佛正處於天地接縫間,那種與天與地合而為一的感受,真是奇妙無比。

中橫路翻山越嶺,所經橋樑無數,但位於立霧溪和老西溪匯流處的慈母橋,則是全省惟一一座大理石砌成的橋樑。橋下河床盡為大理石的岩壁,再加上傳統中國風格的設計,慈母橋深受中外遊客們的欣賞。傳說高山族部落住在附近,有位山地青年出遠門去,其母每日都盼望愛于歸來,仁立在山坡前等待,於是後來為這感人的故事蓋設了石橋和慈母亭。附近澗碧崖綠,雲樹迷茫,其間徑道選題蟠曲,幽深寧謐,此景曰“太魯合流”,是全峽別具一格的一段。

再行兩公里,就到了中橫路上聲譽最高的觀光勝地天祥。此地原是泰雅人村落,名太比多,後來為紀念南宋名臣文天樣而改名。村中建有文天樣塑像,像後屏牆鐫刻著《正氣歌》全文。這裡有天峰塔(七級寶塔)、祥德寺、福園、梅園等景點,1990年樣德寺塑成世界最高大的地藏王巨像,高達36米。天樣村坐落在開闊的河谷台地上,在經歷峽谷險崖的緊張驚險旅程後,來到這視野豁然開朗的小山村,那種輕鬆愉快的感覺,只有穿越萬山而忽見美麗的日月潭時的驚奇之情才能比擬的啊!

太魯閣峽是立霧溪中上游峽谷的總稱。從太魯閣到天樣這一段,稱內太魯閣峽,長約20公里,全是斷崖幽谷,為中橫路上風景區的精華。從天樣西迄大禹嶺(舊名合歡啞口),長約58公里,稱為外太魯閣峽。這一帶沿線景觀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內太魯閣峽那種斷崖幽谷等險峻地形已很少見到,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地勢開闊、峰巒起伏、草木蔥鬱、雲海滄茫的山地。沿途有文山溫泉、西寶農場、豁然亭、慈恩山水、碧綠神木和關原雲海等勝境,景色超塵絕俗,令遊客駐足忘返。

400萬年前,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洋板塊相互撞擊,劇烈的地殼變動,使台灣地層急劇上升,千萬年來,立霧溪豐沛的河水不斷切割太魯閣這塊台灣地質史上最古老的大理岩層,於是形成了最獨特的大理石峽谷景觀。

以太魯閣峽為核心,1986年成立了太魯閣自然公園,面積9.2萬公頃,範圍涵蓋花蓮、台中和南投3個縣部分地區。園區內地勢高聳,山巒起伏,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幾乎占全境的一半,臍身“台灣百岳”的高山就有27座,其中以具帝王之相的南湖大山、斷崖磷響的奇萊連峰與合歡雪景等最富盛名。

因地殼隆起、河流下切和沉積作用,造就了太魯閣自然公園多變錯綜的地形景觀,高山、峽谷、斷崖、瀑布、河階、溪流之美令人驚嘆。也因中橫公路及蘇花公路的開闢,使得本區盛景盡攬眼底,早已享有盛名。園內的動植物生態景觀以及人文史跡也相當豐富。公園的成立,肩負起結合資源保護、遊憩與教育、為子孫後代留下美麗樂土的任務。

“台灣八景”之一的“清水斷崖”,也位於園區之內。“清水斷崖”號稱世界第二大斷崖,是祟德、石硿、清水、和平等山地臨海陡降而成且又相連的大塊大懸崖,前後綿亘達21公里,成90度直插入太平洋,高度均在300米以上,其中清水山附近的斷崖凌霄壁立,高出海面800餘米。整個斷崖皆為片麻岩和大理石組成,質地堅硬。由此經過的蘇花公路硬是從崖腰中開鑿出來的空中走廊。車行至此,上摩危岩,下臨大海,令人顫驚。2001年新修了一條清水斷崖景觀步道,為木棧道,共458階,來回需半小時,遊人可下探祟德海灘,眺望飽覽清水斷崖的壯麗風光。

相關詞條

科羅拉多大峽谷 東非大裂谷 峽灣國家公園 哈達拉毛谷地 金斯峽谷國家公園 潘傑希爾山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