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式黃燜甲魚

魯式黃燜甲魚

魯式黃燜甲魚是中國菜系魯菜菜系中很有特色的菜式之一,魯式黃燜甲魚以甲魚,母雞為主要材料,調料主要為鹽、味素、胡椒粉。主要通過燜煮的方法製作而成。

基本信息

【菜系】魯菜工藝:燜

魯式黃燜甲魚的製作材料:

主料:甲魚1000克,母雞1250克

調料:鹽4克,味素3克,胡椒粉2克,醬油30克,黃酒50克,蔥油30克,大蔥20克,香油10克,姜10克

魯式黃燜甲魚的特色:

肉質軟爛,鮮美醇香,味厚而不膩。

做法

甲魚 甲魚

魯式黃燜甲魚的做法:1. 將活甲魚仰放在砧板上,待其頭伸出要翻身時,立即用手指攥住甲魚的頸部,用刀將頭頸一起剁下,出淨血後,清洗乾淨;

2. 清洗乾淨的甲魚放入開水鍋內,蓋上鍋蓋燜15 分鐘取出;

3. 用刀颳去魚身上的黑皮,剁去尾巴和爪上的趾甲;

4. 用刀沿著背甲四周把裙邊劃開,揭下背甲,掏出內臟及腹內油脂,再用清水洗淨;

5. 然後,將甲魚切成3.3 厘米見方的塊;

6. 將肥母雞約重1250克從脊背開膛,取出五臟和食嗉剁去翅尖、雞爪、用水洗淨,切成與甲魚同樣大小的塊;

7. 把切好的甲魚、雞塊分別在開水鍋里浸一下,去淨血沫,用清水沖洗一下;

8. 將甲魚、雞塊放入鍋內,加入豬骨湯、蔥段、姜塊、黃酒用旺火燒沸後,改用小火煨至酥爛;

9. 炒勺燒熱,下入蔥油、蔥、姜炒成黃色,放入原湯(煨煮甲魚和雞的湯)、醬油、黃酒、味素、精鹽;

10. 然後再把甲魚與雞塊一起放入勺內,用中火燜燒五、六分鐘,湯燒濃後,淋上芝麻油出勺即成。

製作要訣

母雞 母雞

1. 此菜必須選用活的甲魚,現宰現烹,宰殺時,必須把血放盡。在烹製之前,還必須用開水燙過,以除去魚體內的氨味;

2. 燜燒時必須使用原湯;

3. 煨制時須用小火長時間加熱,待湯汁剩1/3 時起鍋;

4. 如不用整隻的肥母雞也可使用母雞腿。

食譜營養

甲魚:甲魚的食用價值很高,甲魚肉味道特別鮮美,營養十分豐富。甲魚肉及其提取物能有效地預防和抑制肝癌、胃癌、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並用於防治因放療、化療引起的虛弱、貧血、白細胞減少等症。甲魚亦有較好的淨血作用,常食者可降低血膽固醇,因而對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有益。甲魚還能“補勞傷,壯陽氣,大補陰之不足”。食甲魚對肺結核、貧血、體質虛弱等多種病患亦有一定的輔助療效。甲魚肉性平、味甘,具有滋陰涼血、補腎健骨、散結消痞等作用。

母雞:母雞肉蛋白質的含量比例較高,種類多,而且消化率高,很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有增強體力、強身壯體的作用。母雞肉含有對人體生長發育有重要作用的磷脂類,是國人膳食結構中脂肪和磷脂的重要來源之一。母雞肉對營養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勞、月經不調、貧血、虛弱等有很好的食療作用。

食譜相剋

甲魚:甲魚不宜與桃子、莧萊、雞蛋、豬肉、兔肉、薄荷、芹菜、鴨蛋、鴨肉、芥末、雞肉、黃鱔、蟹一同食用。

母雞:雞肉忌與野雞、甲魚、鯉魚、鯽魚、兔肉、蝦子以及蔥蒜等一同食用;

與芝麻、菊花同食易中毒;

不宜與李子、兔肉同食,會導致腹瀉;

與芥末同食會上火。

營養成分

能量3365.58千卡 維生素B60.03毫克 蛋白質258.08克 脂肪220.17克 碳水化合物80.07克 葉酸2.84微克 膳食纖維0.86克 膽固醇2075毫克 維生素A1742.7微克 胡蘿蔔素31微克 硫胺素0.67毫克 核黃素0.57毫克 煙酸110.98毫克 維生素C1毫克 維生素E23.73毫克 鈣84.52毫克 磷1582.76毫克 鉀3606.86毫克 鈉4327.84毫克 碘0.88微克 鎂264.75毫克 鐵18.42毫克 鋅19.01毫克 硒1.07微克 銅1.21毫克 錳1.41毫克

歷史文化

1. “黃燜甲魚”是山東濰坊的傳統名菜,相傳此菜始於清代,那時濰坊有一陳姓的鄉紳為了滋補身體,延年益壽,使用滋補功效強的甲魚和雞燉煮成菜,其味鮮美異常。有一次他邀請當時任濰坊知縣的“揚州八怪”之一的大畫家鄭板橋到家。陳某設宴,席上山珍海味,水陸雜陳,鄭板橋食後,唯對“甲魚燉雞”最為滿意,連連稱讚此菜味屬上品。後來此菜燒法傳給了一家飯店,並稱為“黃燜甲魚”。

2. 甲魚,學名鱉,也叫元魚。它生長在淡水湖中,四季可食,每年六七月間最為肥美。甲魚是一種名貴的水產品,其食用歷史悠久,早在周代的宮廷御膳中就有以甲魚為原料的菜品,北宋時期的《江陵縣誌》也有關於“新粟米炊魚子飯,嫩冬瓜煮鱉裙羹”的記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