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鱗甲

魚鱗甲

魚鱗甲,又名土毛地黃、拉狸甲、攔狸蓮、龍鱗草、台地黃,多年生草本,高約20-45cm。上部和花序多少密被短毛並帶紫色。葉對生、近對生或互生;上部的有短柄或近無柄,下部有長柄達4cm;葉片稍不對稱,橢圓形,狹倒卵形或長圓形,長4.5-24cm,寬2.8-10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有牙齒或小牙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均被短柔毛。生於山地陡岩陰處或林中。分布於福建、台灣。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切碎曬乾用作藥材,味苦,性寒,利水通淋,清熱鮮毒。主治小便淋瀝澀痛,癰腫瘡癤。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藥材基源:為苦苣苔科植物台閩苣苔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itanotrichum oldhamii (Hemsl.) Solereder [Rehmania oldhami Hemsl.]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切碎曬乾。

植物形態

魚鱗甲魚鱗甲

台閩苣苔 多年生草本,高約20-45cm。上部和花序多少密被短

毛並帶紫色。葉對生、近對生或互生;上部的有短柄或近無柄,下部有長柄達4cm;葉片稍不對稱,橢圓形,狹倒卵形或長圓形,長4.5-24cm,寬2.8-10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有牙齒或小牙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均被短柔毛。總狀花序頂生,每一花梗均生一苞片內;苞片狹卵形,長0.8-1.8cm;小苞片鑽形,長約3mm,寬約3mm;花梗長達1.2cm,花向一側;花萼鐘形,長約1cm,密被柔毛,5裂近基部,裂片被針形;花冠黃色,長3-3.5cm,疏被短毛,裂片5,近相等,裂片具暗紫色斑;能育雄蕊4,退化雄蕊1;花盤環狀;子房卵球形,被柔毛,1室,花柱無毛,柱頭2裂。兩果褐色,卵形,長約8mm。種子褐色,無毛。花期8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山地陡岩陰處或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福建、台灣。

功能主治

利水通淋;清熱鮮毒。主小便淋瀝澀痛;癰腫瘡癤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鮮葉適量,搗敷。

歷史發展

鐵制魚鱗甲鐵制魚鱗甲

鐵制魚鱗甲

春秋戰國開始,皮甲冑 的發展達到鼎盛,影響深遠的札甲 成為非常成熟的甲式。 進入煉鋼業蓬蓬勃勃的西漢,鐵甲冑逐漸取代了皮甲冑的往日地位,同時鐵甲分化為精緻的魚鱗甲和普通札甲。魚鱗甲是札甲登峰造極的結果,整套甲所用甲片可超過2200片,甲片疊壓密似魚鱗,考慮到當時的煉鋼水平,只有顯赫之人才能穿用。

進入隋朝,魚鱗甲出現於隋朝的精銳禁軍中,當時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魚鱗甲,只是在著名的明光鎧基礎上以小魚鱗鐵片編於鐵甲周圍。

魚鱗甲興起於唐代,唐代胄甲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魚鱗甲”就是當時的細鱗甲,非常有利於防禦弓箭射擊。

魚鱗甲大規模興盛還是在宋明朝開始普及。 魚鱗甲的終極形態是宋代之後的柳葉甲。

製作工藝

編綴甲片的繩索隱藏在甲片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被銳器割斷的可能。甲片可以伸縮,伸縮後重疊在一起的甲片又再一次被疊加,整體防護厚度可隨彎曲度隨意調整。鋼甲片用繩索編綴在皮件上,穩定地構成一體,皮件又購成了最後一道防護屏障,在正面外來的鈍器的打擊下,表現為不是鬆散的個體,而是象板甲一樣的整體,在點面積上,對付象弓箭槍刺這樣尖銳的兵器,堅硬傾斜的甲面可使得箭頭槍尖擦身而過,整體防護力很高。

不同的串聯甲片方法和表面造型,鱗甲的防護功能也是完全不相同的,在來自下方的槍刺穿擊時,帶有弧面的甲片能提供翻轉功能,而平面鱗甲卻不能翻轉會被刺穿,鱗甲的翻轉會再次疊加甲片的厚度。刺殺的力道越大翻轉的機率就越大。翻轉的機率越大,就表示刺空的機率就越大。鱗甲的翻轉不是單片翻轉,而是整排翻轉。就象一道鏇轉的門。隨著甲片的翻轉,刺殺的方向會隨之改變。

甲片之間的縫隙是由繩固定的,力小了,刺不進,力大了縱向的連線繩會斷開使甲片翻轉。縱向的聯接繩雖斷開,但甲片不會散落,還有橫向的繩聯接著,如果在同一片甲片上反覆刺殺,才能被刺穿。鱗甲的防護功能在展開時和收縮時,是完全不一樣的。展開時只有4片甲片疊加,在隨人體活動收縮時高達8-10片疊加厚度。板甲是不能與之比擬的。除了收縮疊加增加裝甲的厚度的功能外,在正面錘擊下,同樣具有板甲的優點,這是被很多人忽略的地方,鱗甲的活動面是來自於人體穿戴的那一面,而不是象鎖子甲那樣內外都一樣是柔軟的,鱗甲的正面就是鐵板一塊,用手按壓下去你會發現它比板甲具有彈性,這種彈性是由最底層的襯底提供的。

鱗甲的製作材料決定了它被催毀的程度,不同的材料做出的鱗甲防護的效果決不相同。

防護力

宋代曾對鱗甲進行過測試,在百步外用強努射擊。然後發現,箭矢雖然射入盔甲,但是在層疊交錯的鱗甲瓦解下,箭刃已經完全捲曲破損,喪失了殺傷力。而且鱗甲的排列決定了他可以任意彎曲和翻轉,幾乎和鎖甲一樣靈活。歐洲人在封建後期也使用鱗甲來替代鎖甲,不過沒有廣泛流傳。

出土

河北滿城西漢申山靖王劉勝墓出主的魚鱗甲。重約16名5公斤,共由2859片鐵甲片綴威。據測定,當時鐵甲片由塊煉鐵鍛成甲片後,再退火脫炭,具有韌性。穿用者軀幹及屑至肘部均用鐵甲圍護,鈴形如半袖短衣。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一號坑曾出土一將軍俑,該俑穿著魚鱗甲,做工精細,鎧甲邊緣處有彩繪圖案,腰部以下保存完整,俑上殘存有彩繪,呈現幾何形狀,鎧甲甲片較小。

2008年徐州市漢兵馬俑館修復全國首件大魚鱗甲,全套甲衣僅有4種甲片,甲片一端平直,一端抹圓呈舌狀,長4.5厘米,寬4厘米,厚0.15厘米,用它編成的鎧甲甲片排列整齊緊密,有如魚鱗,故稱魚鱗甲。這件魚鱗甲總計用935片鐵甲片編綴而成。其中身甲16排計489片;肩兩幅計38片;披膊兩幅,每幅9排計198片;甲裙5排,每排42片計210片;整個甲的重量達19公斤。甲片以麻繩編聯,皮革襯裡,絲絹包邊裝飾,其甲裙和披膊可收縮。

自製

中國石柱縣一名鎧甲愛好者溫陳華,利用三年時間手工製作出了一套宋代盔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