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鎧

明光鎧

“明光鎧”得名於古時銅鏡銘文“見日之光,天下大明”。護心鏡在陽光下反射耀眼光芒,呵護將士軟肋。秦始皇為全體士兵配鎧甲,總數超過30萬套;早在商周,就已出現‘鐵甲’和犀牛、鯊魚皮做的‘彩繪皮甲’。發展到唐朝,‘明光鎧’堪稱巔峰之作。從表面看,鎧甲是金屬、皮革等的組合,拼接技術複雜;它背後深厚的文化內涵,更有吸引力。

基本信息

簡介

明光鎧明光鎧
古代的一種鎧甲,在胸背甲上有一橢圓形,稱作護心鏡的金屬板。提高了胸部與背部的防禦力。名稱即因護心鏡而來。“明光鎧”一詞的來源,據說與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複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

各時期簡介

南北朝的明光鎧

三國時代北魏國曹植在他的《先帝賜臣鎧表》中記載有明光甲。說明那時候已經有了這種盔甲。至於文物證據,最早的是孝昌元年(525年)元熙墓陪葬的手按大盾的陶俑,它所披鎧甲的胸、背部分都是由左右兩片近似橢圓形的大型甲板組成的,腰間束帶。建義元年(528年)元邵墓中陪葬的陶俑也有穿著明光鎧的。這類陶俑高30.8厘米,而同墓中普通士兵俑高不過19.1厘米左右。可見明光鎧在當時是軍官階層的豪華裝備品。

明光鎧最主要的特徵是胸前、背後大型圓形或橢圓形甲板,這種甲板經過打磨,在陽光下有耀眼的反光,就好像一面鏡子。而漢代鏡子上常有“見日之光,天下大明”的套話,明光鎧因此得名。明光鎧較早的參戰紀錄是《周書·蔡祐傳》中如下的話:“祐時著明光鐵鎧,所向無前。敵人鹹曰‘此是鐵猛獸也 ’,皆遽避之。”我想,明光鎧因為反光強烈,在戰場上是很醒目的,因此在它還不普及時,能夠給敵人以很大的視覺衝擊。

南北朝時期裝備了明光鎧的證據如下:河北贊皇東魏武定二年(544年)李希宗墓中陪葬持盾陶俑、北齊天統二年(566年)崔昂墓中陪葬陶俑、陝西鹹陽北周建德元年(572年)墓陶俑,等等。總的來說,北朝後期表現出明光鎧逐漸排擠兩當鎧的趨勢。穿著明光鎧的陶俑所戴的頭盔,中脊起棱,額前伸出突角,兩側有護耳,護耳上又有一層突起(術語叫護)。這種頭盔流行於北魏末年到隋朝。

隋朝明光鎧

隋朝盔甲技術和裝備情況跟北朝晚期相差不大,只是明光鎧基本上已經排擠了兩當鎧。大業七年(611年),中國侵攻高句麗,主力騎兵四個團中有兩個團裝備馬鎧和明光鎧,而沒有一個團裝備兩當鎧。此外隋朝的情況就沒什麼可說的了。  

隋末發生了中國軍事史上一件大事:重裝騎兵從漢族軍隊中消失。與之相對應,馬鎧不再是漢族騎兵的重要裝備了。在我看來,發生這個突變的原因是這樣的:蒙古馬很矮小,平均體重只有300公斤。若騎兵的體重以55公斤計,其裝備總重以20公斤計,馬鎧如前面所說,以40公斤計,這樣,戰馬若披鎧,載荷就超過了體重的1/3,這確實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即使勉強承受,其機動性也要大受影響,而在中國這樣遼闊的地方,軍隊的機動性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知道軍隊的威力由打擊力、防護性和機動性三部分組成。三部分若不能達成一定的平衡,總體威力就要大受制約。隋末就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隋朝重裝騎兵面對農民起義軍輕裝長矛手和輕騎兵,沒有體現出與其昂貴成本相稱的戰鬥力。蒙古馬不能承受沉重的馬鎧,重裝騎兵在機動性方面的表現也就非常糟糕。而農民軍輕裝部隊利用機動性優勢,在遼闊的戰場上戰勝了笨重的隋軍。繼隋朝而起的唐朝,在血淋淋的經驗和教訓面前,也就無法產生對於重裝騎兵的“崇拜之情”。輕裝騎兵成了必然的選擇。從唐朝開始,中國的漢族政權不再把重裝騎兵視為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裝騎兵在戰場上的地位一落千丈,以至於到了可有可無的程度。與之相適應,馬鎧也就越來越找不到市場,實際上唐以後一直發揮著作用的只有禮儀性的馬具裝

上面的話的證據是著名的“昭陵六駿”、新疆阿斯塔那永昌元年(689年)墓出土的騎兵俑,這些藝術品所表現的戰馬都是不著鎧甲的。而敦煌的莫高窟這個唐代洞窟中表現騎兵作戰的壁畫,所表現的大部分戰馬也是沒有穿著馬鎧的。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朝代,那時的中國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在盔甲技術方面也是如此。這方面的情況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唐朝武士

首先,唐朝軍隊盔甲裝備比例比前代有了很大增加。從《通典》和《神機制敵太白陰經》卷四《軍械篇》可以知道,唐朝的標準是著甲士兵占士兵總數的60%。雖然並不是都穿著鐵甲,但這個比例比起前面說過的漢代軍隊著甲比例,還是有很大進步的。唐軍在開元年間的數額是54萬,若足額裝備,需要盔甲32.4萬副。能夠滿足這個需求,說明了生產力的發達。時代相近的世界上只有最盛時的東羅馬拜占庭帝國軍隊比唐朝軍隊人數多,而它們的裝備大體上是一樣好的。

在盔甲種類方面,《唐六典》卷十六提供了資料:“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細鱗甲、四曰文山甲、五曰烏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皂絹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鎖子甲、十有三曰馬甲。”在這些盔甲中,我不知道布背甲是什麼材料製成的。希望達人指教。

從上面的盔甲種類可以看出:
1.明光鎧被認為是最好的盔甲,唐朝是明光鎧的全盛時期。
2.即使是盛唐時期,很多盔甲也不是鐵質的。這有戰術需要的原因,也有生產能力制約的原因。關於盔甲的生產過程,我下面還要詳細提到。
3。鎖子甲似乎已經實現國產化了。但對它的評價並不很高。從鎖子甲的性能來看,它得到這樣的待遇也是應該的。

全盛時期

隋代胄甲

以龍門石窟的潛溪寺的天王雕像為代表。該雕像完成於650年以前,穿著鎧甲的形制是甲帶十字形在胸前打結,左右各有一個大型圓甲板,有披膊。腰帶下左右各有一片膝裙,用以保護大腿,小腿上也有保護層,術語稱為“吊腿”。

初唐胄甲

以鱗德元年(664年)鄭仁泰墓出土的塗金釉陶俑為代表。頭戴頭盔,有護頸和護耳。身甲也有護頸,身甲前部分成左右兩片,每片中心有一小型圓甲片,背部則是整塊大甲板。胸甲和背甲在兩肩上用帶扣聯,甲帶由頸下縱束至胸前再向左右分束到背後,然後再束到腹部。腰帶下左右各一片膝裙。兩肩的披膊有兩層,上層作虎頭狀,虎頭中吐露出下層金緣的綠色披膊。我認為這個陶俑是很美觀的。唐朝二型明光鎧跟第三型並存了一段時間。  

盛唐胄甲

第三型:以總章元年(668年)李爽墓出土的陶俑為代表。其中一件99.5厘米高的貼金彩繪俑,所戴頭盔左右護耳外沿向上翻卷,身甲向上伸出護頸。披膊呈龍首狀。胸甲從中分成左右兩部分,上面有凸起的圓形花飾,在上緣用帶向後與背甲扣聯。自頜下縱束甲帶到胸甲處經一圓環與橫帶相交,腰帶上半露出圓形的護腹,腹甲繪成山紋狀,同墓出土的另一件標本,腹甲繪成魚鱗狀。腰帶下左右各垂一片膝裙,小腿縛扎吊腿。神龍三年(707年)任氏墓出土的陶俑,也屬於第三型。不過在同期鹹陽蘇君墓中也出土了兩件著第二型盔甲的陶俑,說明兩種鎧甲的並存。  

中唐胄甲

以長安三年(703年)獨孤君妻元氏墓出土的彩釉陶俑為代表。頭盔護耳上翻,頂豎長纓。護頸以下縱束甲帶,到胸前橫束至背後,胸甲中分為左右兩部分,上面各有一塊圓形甲板。腰帶下垂膝裙、鶻尾,下縛吊腿。披膊作龍首狀。這種盔甲形態在唐朝出現得很多。莫高窟唐窟中也常見這一型盔甲。我認為四型盔甲也很美觀。

晚唐胄甲

以敦煌第194窟的神王雕像為典型標本,敦煌文物研究所將它定為中唐(763-820年)的作品。頭盔的護耳部分翻轉上翹,甲身連成一個整體,背甲和胸甲相聯的帶子,經雙肩前扣,胸部和腰部各束一帶,腰帶上方露出圓形腹甲。披膊作虎頭狀,腿縛吊腿。同樣的標本有榆林窟第25窟內壁畫的南方天王像。五型盔甲是明光鎧的最後一種形制。請注意它的護耳向上翻卷的頭盔,已經類似於五代的頭盔形制。

除了明光鎧以外,唐朝比較重要的盔甲還有“步兵甲”,其代表是乾封二年(667年)高氏墓出土的彩繪陶俑。頭戴頭盔,身甲前後在雙肩上用帶聯扣,兩肩披膊作獸皮紋,腰帶下垂兩片很大的膝裙,上面繪出幾排方形的甲片。李崇潤墓中一種著虎頭形頭盔的陶俑,所穿的鎧甲也屬於步兵甲。步兵甲是後來宋朝步人甲的前身。
此外,鐵甲中的光要、細鱗、山文、烏鎚和鎖子甲,也都是精堅的盔甲。

製作

唐朝負責製造盔甲的部門是貞觀六年(632年)設定的“甲坊署”,據《六典》,甲坊署長官為令一人,品級正八品下。該部門其他官員有丞一人,品級正九品下;監作二人,從九品下。同時,在北都軍器監,也製造盔甲,成品存入武庫。
作為主要的護體用品,鐵甲的製造是相當耗費工時的。工序如下:首先將鐵製成甲片;之後打札、粗磨、穿孔、錯穴、並裁札、錯稜、精磨;甲片加工完畢後,用皮革條編綴成甲。裡面還要掛襯裡,防止磨損皮膚。根據日本延長五年(927年)仿效唐制撰定的《延禧式》卷四十九《兵庫寮》,製造一副鐵甲,需要192到265個工作日。修理一副盔甲,都需要41名工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