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鰍串

魚鰍串

魚鰍串,別名馬蘭、紫菊,學名Kalimeris indica(L.)Sch.-Bip.,菊科,多年生草本,可入藥。別名田邊菊、路邊菊、馬蘭頭、雞兒腸、馬蘭丹。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生於田野、壟溝、路旁。地下有根莖,匍匐平臥。莖直立,上部多分枝。葉互生,葉片倒披針狀橢圓形,長 7~10厘米,先端尖,邊緣有粗鋸齒,淺裂或為羽狀深裂,裂片形式不一,表面綠色,背面淡綠色,無毛;莖上部葉全緣。秋季開花,頭狀花序頂生和側生,花藍色,中心黃色。瘦果扁平,有微毛。全草入藥,四季可采,鮮用或曬乾。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魚鰍串又稱馬蘭,紫菊 魚鰍串又稱馬蘭,紫菊

根狀莖有匍枝,有時具直根。莖直立,高30-70厘米,上部有短毛,上部或從下部起有分枝。基部葉 在花期枯萎;莖部葉倒披針形或倒卵狀矩圓形,長3-6稀達10厘米,寬0.8-2稀達5厘米,頂端鈍或尖,基部漸狹成具翅的長柄,邊緣從中部以上具有小尖頭的鈍或尖齒或有羽狀裂片,上部葉小,全緣,基部急狹無柄,全部葉稍薄質,兩面或上面有疏微毛或近無毛,邊緣及下面沿脈有短粗毛,中脈在下面凸起。頭狀花序單生於枝端並排列成疏傘房狀。總苞半球形,徑6-9毫米,長4-5毫米;總苞片2-3層,覆瓦狀排列;外層倒披針形,長2毫米,內層倒披針狀矩圓形,長達4毫米,頂端鈍或稍尖,上部草質,有疏短毛,邊緣膜質,有緣毛。花托圓錐形。舌狀花1層,15-20個,管部長1.5-1.7毫米;舌片淺紫色,長達10毫米,寬1.5-2毫米;管狀花長3.5毫米,管部長1.5毫米,被短密毛。瘦果倒卵狀矩圓形,極扁,長1.5-2毫米,寬1毫米,褐色,邊緣淺色而有厚肋,上部被腺及短柔毛。冠毛長0.1-0.8毫米,弱而易脫落,不等長。花期5-9月,果期8-10月。

分布範圍

廣泛分布於亞洲南部及東部。林奈的原始標本采自中國。

品種分類

馬蘭(原變種)

葉披針形至倒卵狀矩圓形,下部及中部葉有2-4對淺齒或深齒,通常長3-6厘米,寬0.8-2厘米,上面被疏或密的毛;總苞片倒卵狀矩圓形。

產於我國西部、中部、南部、東部各地區(四川、雲南、貴州、陝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福建、台灣、浙江、安徽、江蘇、山東等省及遼寧南部)。也分布於朝鮮、日本、中南半島至印度。生於林緣、草叢、溪岸、路旁。極常見。

本變種有很多變異。Hance (1866) 曾根據頭狀花序的大、小、多、少和被毛的疏密分別兩個變種:α. collina 及 β. rivularis.

多型變種

葉倒卵狀矩圓形,下部及中部葉通常長4-10厘米,寬2-5厘米,有2-4對深裂片,裂片條形;上部葉條形,全緣,或有一對裂片,上面被疏毛或近無毛;基部葉有淺齒,與上一變種相同;總苞片倒卵狀矩圓形。

主要產於長江流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也產於陝西南部(洋縣)、貴州(遵義、納雍)及雲南。

多型變種的瘦果常有較少的腺或較明顯的微毛。

狹葉變種

葉條狀披針形,下部及中部葉有淺齒,近無毛。莖常多分校,總苞片倒卵狀矩圓形。

分布於江蘇、江西、河南及山西南部。

狹苞變種

葉條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頂端漸尖,下部及中部葉有淺齒;總苞片狹披針形,頂端尖。

產於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湖北、陝西南部、四川東部、湖南、廣東、江西等省。

裂葉馬蘭Kalimeris incisa (Fisch. ) DC.

全葉馬蘭Kalimeris integrifolia Turcz. ex DC.

山馬蘭Kalimeris lautureana (Debeaux) Kitam.

蒙古馬蘭Kalimeris mongolica (Franch.) Kitam.

氈毛馬蘭Kalimeris shimadai (Kitam.) Kitam.

主要價值

【彝藥】全草用於感冒發熱,咽喉腫痛,食積腹脹,腸炎水腫,梅毒淋病,皮膚瘙癢《哀牢》。

【水藥】罵主:全草治療流感《水醫藥》。

【僳僳藥】麻義俄:全草治療吐血,衄血,急性咽炎,扁桃體炎,腮腺炎,痢疾,崩漏,小兒疳積,癰腫《怒江藥》。

【苗藥】魚鰍串:全草治胃脘脹痛,痢疾,水瀉,尿路感染《湘藍考》。Mas lanx dand馬蘭丹,Ghab jongx vob nail lies嘎龔阿內溜,Uab duat gheib哇墮該,Gaok gend稿梗:全草治小兒食積,感冒發熱《苗醫藥》。 【彝藥】則拉,野澤蘭,野蘭錦,魚鰍串,燈盞細辛:全草治療胃腸各種疾患,婦科各種疾患,以及骨折,內、外傷,風,咳,瀉,鼻血,蟲蛇傷,牙疾等症和慢性氣管炎《彝植藥》。

【侗藥】罵聶:Mal langx,罵南介(Mal nanx aiv),罵占(Mal ngudc):全草主治耿朧耿幽(腰腿痛),耿耳卡(腮腺炎)《侗醫學》。馬呢略Mal nyedx nyoh:全草或根治眼外傷[25]。

【土家藥】鐵板蒿(Tie ban hao):全草治傷風感冒,小兒疳積;根治腹痛,胃痛《土家藥》。

【仡佬藥】崗拉爹耶,波羅馬街:全草治小兒中毒性消化不良。

根及全草(馬蘭):辛,涼。清熱,涼血,解毒,利濕。用於吐血,衄血,血痢,瘡傷出血,瘧疾,水腫,淋濁,咽喉痛,痔瘡,癰腫,丹毒,蛇咬傷。

【性味】辛,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瘀止血、消積。用於治療: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傳染性肝炎、外傷出血、鼻衄、齒衄,皮下出血、頸淋巴結核、急性乳腺炎、食積、急性睪丸炎、外耳道炎。

附方1:

扁桃體炎、黴菌性口腔炎、喉炎。

方藥:鮮馬蘭100 克。

用法:將鮮根洗淨,搗爛,絞自然汁,每次1~2 匙,含咽。連用3~5日。

附方2:

痧脹腹痛。

方藥:鮮馬蘭全草50克。

用法:將鮮草洗淨,搗爛,絞汁,開水沖服。

附方3:

癰癤初起、扭挫傷、刀傷、蜂螫、蟲咬傷。

方藥:鮮馬蘭嫩葉適量,食鹽少許。

用法:將鮮草搗爛,加入食鹽拌勻,外敷患處。

附方4:

狂犬咬傷初期。

方藥:鮮馬蘭全草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5天。如出現抽搐,加生鐵落30克同煎服。

附方5:

鼻衄、齒衄,皮下出血。

方藥:馬蘭根20~30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5日。

附方6:

急性肝炎。

方藥:鮮馬蘭根50克,地耳草 30克,茵陳30克。

用法:水煎服。

附方7:

產後腹痛。

方藥:鮮馬蘭根50克,黃酒20 毫升。

用法:將馬蘭煎水,去渣,加入黃酒,分2次服。

附方8:

風火牙痛。方藥:馬蘭根60克。用法:水煎服。

附方9:

頸淋巴結核。

方藥:馬蘭30克,雞蛋2枚。

用法:將馬蘭與雞蛋,加水共煮,喝湯吃蛋,每日1劑。

附方10:

急性乳腺炎。

方藥:馬蘭根90克。

用法:水煎服。另取鮮馬蘭葉適量,加米酒少許,共搗爛,外敷紅腫處(不可敷住乳頭)。

附方11:

外耳道炎。

方藥:鮮馬蘭葉適量。

用法:將鮮葉洗淨,搗爛,絞汁,用滴管滴入患處,每日4~5 次。

附方12:

小兒高熱驚風。

方藥:鮮馬蘭根12克,麥冬10 克,威靈仙根1克,蟬衣1克。

用法:水煎服。

附方13:

小兒食滯、腹脹、低熱、消瘦。

方藥:馬蘭9克,一枝黃花根9克,雞肝1具(或豬肝90克),食鹽少許。

用法:將上藥和肝切碎,加水煮爛,吃肝喝湯。

附方14:

跌打內傷,發熱、咳嗽、口渴、吐血。

方藥:馬蘭30 克,蘆根15克,白茅根30克,紅糖20克。

用法:上藥煎水去渣,加紅糖服。

附方15:

吐血。

方藥:馬蘭全草100克,鮮白茅根100克,藕節30克。

用法:水煎服。

附方16:

鼻衄。方藥:馬蘭鮮葉50克,蜂蜜50克。

用法:用米泔水將馬蘭葉洗淨,搗取自然汁,加蜂蜜調勻,加溫服。

附方17:

急性睪丸炎。

方藥:馬蘭鮮根60克,荔枝核(鹽水炒)10枚。

用法:水煎服。

附方18:

白喉。

方藥:馬蘭、蒼耳草、土牛膝各30克。

用法: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劑。

附方19:

腮腺炎。

方藥:馬蘭鮮根50~90克。

用法:水煎分次服。另取鮮全草,搗爛外敷患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