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雁

古稱書信為“魚雁”。在我國古代,魚雁和書信有著密切的淵源,古詩文中留有許多記載,如“關山夢魂長,魚雁音塵少”、“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等。因為傳說古代剖鯉魚時,看見魚肚裡有書信,“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後來人們便把書信叫做魚書,而鴻雁是候鳥,往返有期,故人們想像雁能傳遞音訊,因而書信又被稱作“飛鴻”、“鴻書”等,而古稱信使為“魚雁”,也叫“鴻鱗”。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有詩曰:“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雁。”

簡介

古稱書信為“魚雁”。
在我國古代,魚雁和書信有著密切的淵源,古詩文中留有許多記載,如“關山夢魂長,魚雁音塵少”、“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等。因為傳說古代剖鯉魚時,看見魚肚裡有書信,“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後來人們便把書信叫做魚書,而鴻雁是候鳥,往返有期,故人們想像雁能傳遞音訊,因而書信又被稱作“飛鴻”、“鴻書”等,而古稱信使為“魚雁”,也叫“鴻鱗”。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有詩曰:“手攜雙鯉魚,目送千里雁。”

歷史

《漢書·蘇武傳》:“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記載: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囚胡地 19年,矢志不變。他後來得以歸漢,主要是因為匈奴單于相信漢使所說鴻雁傳書上林苑,被天子射獲,確知蘇武在北海牧羊。匈奴單于無奈,只得放回蘇武,“鴻雁傳書”一時傳為美談。
由於這種淵源,魚雁成為了我國早期郵政的象徵,如同歐洲一些國家早期郵政以牛號角、牛角頭為標誌一般。
1896年 12月,清政府開辦國家郵政,於次年 10月 1日首次發行普通郵票 12枚,“分”單位面值郵票 6枚以蟠龍為圖,“角”單位、“圓”單位面值郵票各 3枚,則以鯉魚和飛雁為圖。
1898年初,大清郵政發行的第二套普通郵票倫敦版有水印和 1901年發行的第三套普通郵票倫敦版無水印,“角”單位、“圓”單位面值郵票仍以鯉魚和飛雁為圖。
1949年中華郵政發行一組《飛雁圖》郵票,使用時間很短。

現狀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人民幣面值新郵票印量跟不上需要,故利用部分中華郵政郵票改值使用,其中包括《飛雁圖》郵票,共 8枚。由於歷史的傳承,人們將魚形喻為通信、郵驛的象徵,有時印上郵票畫面,如 1990年發行的 J.174《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三次代表大會》小型張,主圖為姑蘇驛,襯底則是魚形紋圖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