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虱

魚虱

魚虱於分類上屬節肢動物,甲殼綱(Crustaceans),鰓尾亞綱(Branchiura),魚虱科(Argulidae),魚虱屬(Argulus)。全世界至今約已發現百餘種,在亞洲以日本魚虱(Argulus japonicus)最常見。體扁平盾狀,雌雄大小相似,約5~8mm,頭部與胸節連線一起形成頭胸部(Ccphalothorax),具四對泳足可供遊動及於宿主體表行動。

基本信息

簡介

魚虱魚虱
魚虱,亦稱鯉虱(carplouse),複數為fishlice或carplice。鰓尾亞綱(Branchiura)甲殼動物,寄生於洄游的海水魚及淡水魚體上,已知約120種,多歸屬魚虱屬(Argulus)。體扁,背甲寬闊,故呈明顯的卵圓形。複眼無柄,不能活動。有一對大吸盤,胸部有4對分支的游泳肢,腹部小而不分節。體長約5∼30毫米(0.2∼1.2吋)。善游泳,但有許多種類往往以翻筋斗的方式在水中前進。以吸盤牢固地吸附在宿主皮上,用盤狀的刺吸口器取食血液和黏液。卵產出後不附在身上,這與許多近緣的寄生甲殼動物不同。
魚虱於世界各地皆有分布,主要生存於溫帶淡水水域中,但亦有一些種類可生存於鹹水或半鹹水水域。本省夏日鯉魚、草魚、吳郭魚、鰻魚等淡水魚類常發生感染。

生活史

卵 (附著於石塊或水生植物上呈長列狀)

魚虱魚虱

┌ 無節幼 (nauplius)
於卵內發 │ ↓
育四周才 ┤後無節幼 (metanauplius)
會 孵 化 │ ↓
└ 第一期橈腳幼 (first copepodid)孵化後,開始找尋宿主,吸食血液。

第二期~第七期橈腳幼 ,約需14天以上

仔 (Subadult)
↓ 需經數次蛻變,約14~16天
成 (adult)

交配產卵|
個生活史的時間約需40~100天,因種類、水溫而異,於16℃以下時卵的發育停止,8℃以下時成 會休眠。

傳染

魚虱魚虱
1.水源的污染,隨水流引入池塘。
2.隨感染的病魚而引入。
3.混於水蚤等餌料生物而引入。
4.附著於兩棲類而引入。
5.附著於水鳥的羽毛而引入。

症狀

魚虱魚虱
1.魚體發 ,於池底池壁或石塊上磨擦魚體或於水面跳躍,企圖驅除體表的寄生
2.重症感染時,會有不活潑、厭食、遠離魚群等現象。
3.體表、鰭或鰓的傷口,黏液分泌增多,出血或紅腫發炎。
4.二次性細菌感染,引起其他病變。

致害

1.嚴重感染時,宿主失血而衰弱不活潑。
3.體表的傷口,易被Aeromonas、Pseudomonas等細菌侵入而引起細菌性疾病。
4.傷口易被水霉附生而引起水霉病。
5.傷口因毒性的作用會紅腫,甚至造成小魚死亡。

基本資料

頭具一對複眼,附屬器形成吸盤及鉤狀物,用以固著於魚體;口器形成刺狀,外包被鞘,可伸出用以穿刺宿主組組織,吸食組織液或血液,腹節(尾節)呈兩片圓葉狀,又稱尾鰭,可為分類上鑑別的依據。
魚虱不具宿主種別性,各種淡水魚皆可被寄生,多半寄生於血液循環充足的區域,如魚鰭基部,嘴周圍。當飽食血液後常會離開魚體,躲於環境,再附著另一尾魚,故具更換宿主能力。雌於受精後,離開宿主於水生植物、石塊等產下100~300個具點黏液狀的卵,排列呈長列狀。

治療

一般藥物對卵無效,故需每隔2~3周重複治療數次,才可完全根除。
1.好必定(ABATE500-E)乳劑使用濃度0.1~0.2ppm(每10噸水使用1~2c.c.)。
2.地特松(Trichlorophone)使用濃度0.2~0.5ppm(每10噸水使用2~5公克)。
用鑷子將魚虱逐一夾出,或將病魚放入百分之一的食鹽水中,經過一、二天便可消除魚虱,亦可將100公升的水溶入1公克的高錳酸鈉,浸浴1小時。一般不會傳給人,但小心為妙。

預防

1.定期使用藥物防治。
2.曬坪,乾燥可殺死 卵及幼 ,成 。
3.增加水流量,可減少魚虱感染的機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