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欲攻邯鄲

魏王欲攻邯鄲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此所謂南其轅而北其轍也。

原文

魏王欲攻邯鄲魏王欲攻邯鄲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譯文

魏王準備攻打邯鄲,季梁聽到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來,來不及舒展衣服皺摺,顧不得洗頭上的塵土,就忙著去謁見魏王,說:“最近我回來的時候,在大路上遇見一個人,正在向北面趕他的車,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您既然要到楚國去,為什麼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馬雖然不錯,但是這也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路費多。’我說:‘路費即使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方向啊。’他又說:‘我的車夫善於趕車。’我最後說:‘這幾樣越好,反而會使您離楚國越遠!’如今大王的每一個行動都想建立霸業,每一個行動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倚仗魏國的強大,軍隊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鄲,以使土地擴展,名分尊貴,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那么距離大王的事業無疑是越來越遠。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國去卻向北走的人一樣的嗎?”這就是南轅北轍。

【評析】季梁為了打動魏王,來了個現身說法,以自己的經歷,帶出了南轅北轍的故事,形象地說明了魏王的行動與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馳的道理。其實這個故事並不一定就發生在季梁身上,他之所以與自己的親身經歷相聯繫,是為了讓故事顯得生動和真實,從而更具有說服力。

字詞解釋

1.方北面而持其駕 駕:車 持:駕馭;趕

2.我欲之楚 之:到......去 楚:楚國,在魏國的南面。

3.吾御者善 善:技術好,善於

4.中道而反 中道:半路 反:通“返”,返回

5.頭塵不去 去:彈下身上的塵土

6.此數者愈善 數:幾個,幾樣

7.曰:“吾用多 用:資財

8大行:大路

9奚為:為什麼

10衣焦:衣裳皺縮不平

11申:通“伸”,伸展

12方北面:正朝北方

13.恃王國之大 恃:依靠,憑藉。

14.猶至楚而北行 猶:猶如。

15.舉欲信於天下 信:取得信任。

16.“此數者愈善”中的“此”:指示代詞“這”,“數”,幾;“者,代詞,事

17.而離王愈遠耳 王:大王

寓意

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以上史事,形成成語“北轅適楚”,後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習慣說作“南轅北轍”,並引申出另一個成語“背道而馳”,意義和“南轅北轍”相同。

“南轅北轍”這則成語的“轅”是車槓;“轍”是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轅向南,轍向北,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結果離目標越來越遠。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南轅北轍說明了做事不能背道而馳,要切合實際情況。

【啟發】

做事不能因為條件豐富,而與事情結果反著做,背道而馳,凡事都要符合實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