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獻文帝與雲岡石窟

文成帝是雲岡石窟的開創者,他打開了為皇帝開窟,為皇帝造像的局面,但只是單身像。 獻文帝是第一位視察石窟營造工程的皇帝。 有著當朝皇帝、太上皇帝身份的獻文帝,頻繁視察石窟工程,應該是有一定目的的。

雲岡石窟是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由國家性質主持建設的大規模石窟藝術工程。它依據一定的佛教經典,利用一定的藝術形式,表達著皇家造像的思想意識,顯示著當時的歷史背景。
對雲岡石窟進行深入研究的大部分學者,對整個石窟造像分為一、二、三期的觀點基本一致,區別僅在於7、8雙窟,日本學者把它放入曇曜五窟(460——465)以後,中國學者則認為它在孝文帝平城時期(465——494年)連續五組雙窟(7、8;9、10;1、2;5、6;11、12、13)之前。遷洛以後的第三期觀點一致。
文成帝是雲岡石窟的開創者,他打開了為皇帝開窟,為皇帝造像的局面,但只是單身像。獻文帝即位,文明皇后臨朝,出現“二乾重天”、“明離並照”二皇共同執政的局面。隨後雲岡石窟出現雙窟、雙龕、雙塔、雙佛之造像,據云岡研究所王恆統計,僅二佛並坐龕就有385個之多,二佛並坐是現實政治的寫實,象徵著“二皇”、“二聖”共同執政的形象。
“二皇”是當時政治的現實,在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組合。文成帝和平六年(465)獻文帝即位,文明皇后臨朝,此時的“二皇”應是他們(465——471年);獻文帝延興元年(471)孝文帝即位,獻文帝退位至太上皇帝,文明皇后繼續臨朝,出現歷史上少有的三人共同執政,三帝並列的局面(471——476年)。獻文帝暴崩至文明皇后死(476——490年)是孝文帝與文明皇后執政時期,時間達15年之久。“二皇”應是他們。
北魏石窟造像既有“帝王即當今如來”、“令如帝身”的人神合一的觀念,雙窟、雙像又普遍存在,那么延興元年至承明元年(471——476)獻文帝、孝文帝、文明皇后共同執政5年時間,應在石窟造像上有所反映,現存雲岡的11、12、13連續三窟並列的造像組合應是這種政治局面的顯現。
獻文帝是有作為的北魏第六代皇帝。《本紀》載起:“聰睿機悟,幼而有濟民神武之規,仁孝純至,禮敬師友”。親政以後。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推廣文化事業,發動北魏歷史上第三次擴展疆域的戰爭,收青、齊於版圖之中,為孝文帝南遷打下了基礎,而垂青於史。
獻文帝對佛教“敦信尤深,覽諸經論,好《老莊》。”於平城起永寧寺,構七級浮圖,高三百尺,基架寬敞,為天下第一;於天宮寺造釋迦;構三級石浮圖,為京華壯觀;又建鹿野苑石窟於苑中之西山。這在北魏平城佛教建築及佛教史上又是燦爛的一頁。
獻文帝是第一位視察石窟營造工程的皇帝。文成帝是雲岡石窟的始創者,但文獻未見其視察的記載,而獻文帝在即位的皇興元年(467)“秋八月,行幸武州山石窟寺”、皇興四年(470)“十二月幸鹿野苑、石窟寺”、延興五年(475)“幸
武州山”。有著當朝皇帝、太上皇帝身份的獻文帝,頻繁視察石窟工程,應該是有一定目的的。開啟了孝文帝隨後4次行幸武州山石窟寺、18次行幸方山、10餘次謁永固陵的歷史之最。
延興元年(471)孝文帝即位,被稱為太上皇帝而不是太上皇的獻文帝移居崇光宮,但他仍“弓覽萬機”、“國之大事鹹以聞”,小皇帝也“每月一朝崇光宮”,他屢屢閱兵,出征巡行各地,有時帶上年僅10歲孝文帝一月有餘。他下令招兵征糧,親討入侵者,對外戰爭變本加厲,功業齊於太祖的開國,擔當了北魏國家賦予他的偉大使命。這么一位年輕有為的、有十年皇帝經歷獻文帝,在傾國資造石窟的熱潮中,應有反映。
標榜著北魏王朝意趣的雲岡大窟造像,傾注著皇家的心愿,既然雙佛是“二皇”、“二聖”共同執政的象徵,那11、12、13三窟相連共用一個前庭的造像布局,不正是獻文帝、孝文帝、文明皇后在延興至承明(471——476年)三帝並列,三人共同執政的歷史現實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