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死

魏惠王死

《魏惠王死》是一篇散文,出自西漢文學家劉向編的《戰國策》。用言辭攻克那些頑固之人,可以看到一個人的謀略和口才水平出來。事在人為,戰國時代的辯論家惠子就能說服幾乎誰也說服不了的君王。

作品原文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於牛目,壞城郭,且為棧道而葬。群臣多諫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喪行,民必甚病之。官費又恐不給,請馳期更日。”太子曰:“為人子,而以民勞與官費用之故,而不行先生之喪,不義也。子勿復言。”

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請告惠公。”

惠公曰:“諾。”駕而見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歷葬於楚山之尾,水齧其墓,見棺之前和。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見群臣百姓也夫,故使水見之。’於是出而為之張於朝,百姓皆見之,三日而後更葬。此文王之義也。今葬有日,而雪甚,及牛目,難以行,太子為及日之故,得毋嫌於欲亟葬乎?願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馳期而更為日,此文王之義也。若此而弗為,意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馳期,更擇日。”

魏惠王 魏惠王

惠子非徒行其說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王而因又說文王之義。說文王之義以示天下,豈小功也哉!

作品譯文

魏惠王死,下葬的日子已定。可是當天卻下起大雪來,積雪深得幾乎能沒到牛眼那么高,城郭的路無法通行,太子準備用木板構築棧道去送葬。群臣都去諫阻太子,說:“雪下得這么大還要送殯,人民一定叫苦連天。國家開支又恐怕不夠,請暫緩時間,改日安葬。”太子說:“做兒子的因為人民辛苦和國家開支不夠的緣故,就不按期舉行先王的喪禮,這不合禮法。你們不要再說了。”大臣們都不敢再去勸說,就把這件事告訴了犀首。犀首說:“我也沒法勸說他,看來這事只有靠惠子了,讓我去告訴惠子。”

惠子聽到後說:“好吧。”就駕著車去見太子,說:“安葬的日期已定了嗎?”太子說:“是的。”惠子說:“從前周王季歷埋葬在終南山腳下,滲漏出來的水侵蝕了他的墳墓,露出棺材前面的橫木。周文王說:‘啊,先王一定是想再看一看各位大臣和百姓吧,所以才讓滲漏的水把棺木露出來。’於是就把棺木挖出來,給它搭起靈棚,百姓都來朝見,三天以後才改葬。這是文王的義舉啊。現在葬期雖然已定,可是雪下得很大,可以深沒牛眼,牛車難以前行,太子為了能按期下葬就不顧困難,這是不是有些急躁?希望太子改個日期。先王一定是想稍微停留一下來扶護國家,安頓人民,所以才讓雪下得這么大。據此推遲葬期而另擇吉日,這不正是文王般的大義嗎?像這樣的情況還不改日安葬,想來大概是把效法文王當作羞恥了吧?”太子說:“你說得太對了,請讓我推遲葬期,另擇吉日。”

惠子不僅實行了自己的主張,又讓魏太子不匆忙安葬先王,並趁機宣揚文王義舉。向天下宣揚文王的禮儀,這難道是小事嗎?

作品評析

直截了當地從人民辛苦和國家開支不夠規勸太子,是一點效果也沒有的。如果從太子的孝心出發,正面地以鼓勵的方式叫他真正的行孝子之實,那么太子絕對是願意改變的。所以這種讓對方感到自己所言確實與他的目的一致的遊說效果就很好。加上靈活的惠子巧妙地將天下大雪這個事實作了另類解釋,使太子不得不聽從他。“天何言哉”,其實,天下雪這樣的自然事實的人事意義,不是由人的口舌、語言隨意解釋、變換的嗎?

作品出處

《魏惠王死》出自《戰國策》。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是第一部)又稱《國策》。是戰國時期遊說之士的著作。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bǎi hé)的鬥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約12萬字。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即策士〕遊說之辭的彙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這部書有文辭之勝,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戰國策》是我國一部優秀散文集,它文筆恣肆,語言流暢,論事透闢,寫人傳神,還善於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戰國策》對我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都產生過積極影響。

編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生平事跡見《漢書》卷三十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