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戰國時期]

魏國[戰國時期]

魏國是中國戰國時期的諸侯,屬戰國七雄之一。姬姓。自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至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領土約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公元前430年,為了變法圖強,稱雄圖霸,魏文侯把都城從安邑遷都洹水(今河北魏縣)。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從魏縣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自魏惠王由安邑遷都到大梁(現開封)後,魏國亦稱梁國。

歷史

起源

魏國的先祖是周文王之子畢公高,周武王牧野東征之後,他被封在畢,後代於是就以畢為氏。畢國亡國後,畢公高的後代畢萬逃到晉國,為晉獻公作大夫,出征居車右,立有戰功,被封到魏,立為“魏氏”,日後逐漸發展為晉國六卿之一。晉獻公死後,四子爭位,是時畢萬之子魏犨隨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後,重耳返國立為晉文公,而令魏犨為大夫,是為魏武子,魏漸強。春秋末年,晉陽之戰發生,魏桓子、韓康子本為智伯部下,卻又倒戈,與趙氏共滅智伯,並瓜分其所有領地,從此晉國趙、魏、韓三卿獨霸。

建國

公元前430年,為了變法圖強,稱雄圖霸,魏文侯把都城從安邑遷都洹水(今河北魏縣)。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從魏縣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公元前403年,晉國的魏斯、趙籍、韓虔三大夫,獲得了周朝官方承認,被周威烈王封為諸侯,脫離晉國,並將晉國領地瓜分,晉只剩絳城與曲沃兩處,史稱“韓趙魏三家分晉”。

崛起

魏國的國力在頭兩位君主魏文侯及魏武侯之時達至頂峰。魏文侯尊子夏、田子方、段乾木為師,命樂羊為將攻取中山國,吳起為西河郡守,西門豹為鄴縣令,又任用李悝進行變法,“盡地力之教”,鞏固了經濟。李悝還撰寫了中國古代第一部成文法典《法經》,但今天現僅存篇目,內容已經失傳。前413年至公元前409年,魏國連年進攻秦國,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國被迫退守洛水以西,魏國在此設立河西郡,以吳起為郡守(見河西之戰)。公元前408年魏國向趙國借道攻取中山國,於前406年消滅。公元前405年至公元前404年,魏國聯合趙國、韓國救援田會,進攻齊國,掠入齊長城,俘虜了齊康公。公元前400年和公元前391年,三晉聯軍又多次擊敗楚國,奪取了不少土地。魏國盛極一時。

衰落

戰國中期,魏國仍然強大,但是齊國、秦國等國的崛起對其形成了威脅。到第三位君主魏惠王魏罃即位時,主要集中於經濟發展,包括在黃河開發灌溉計畫。但與此同時,魏國的國力卻正慢慢的消退,由於這段時期的魏國不斷東侵,其在東方的優勢在一系列戰爭中多次受挫,在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之戰和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中兩敗於齊國。然而,公元前343年魏惠王召集逢澤之會,率諸侯朝見周天子顯王扁,仍具有相當威望。公元前330年,魏惠王后五年,在西方,經過商鞅變法從而逐漸強盛起來的秦國奪取了河西地區(一個位於現在陝西東部與山西邊界,黃河西岸的畜牧和戰略要地),首都安邑(山西夏縣)完全暴露,只好把都城遷都大梁[14](河南開封東南),從此又稱為梁國,此後更是不斷受到秦國的侵略。公元前334年魏惠王與齊威王相互稱王。

合縱

公元前323年,魏國公孫衍發起了魏、趙、韓、燕、中山五國相王,以求合縱反秦,結果失敗。在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中,秦軍擊敗了魏國和韓國聯軍,兩國此後再也沒有力量單獨向秦國發起挑戰。之後由於秦國不斷的壓迫,局勢越來越嚴峻。這時,公子無忌出現,並於公元前247年與其他五國聯軍,對秦國的侵攻軍迎頭痛擊。公子無忌封爵為信陵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不過,戰後魏王對信陵君開始猜疑,更兼秦人又使用歷久不衰的反間計,使魏王免去信陵君的要職。於是信陵終日借酒澆愁,並含屈而終。信陵死後,魏國無力抗秦,國土被秦國慢慢侵奪。

滅亡

秦王政即位後,對魏國的壓力不斷加大。於公元前225年,秦國將軍王賁用水計攻破大梁,魏國滅亡。

都城

大梁城,戰國時期魏國的都城。前365年,魏惠王遷都於此並築城。為區別於少梁(今陝西省韓城市)和南梁(今河南省臨汝縣),命名為“大梁”。又因城北的人工溝渠浚水(或浚儀渠),稱浚儀。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國將軍王賁領兵攻打魏國。秦軍引河溝水灌大梁城,三月而城壞,魏王假請降,魏國滅亡。秦國在此地置浚儀縣。

城池遺址在河南省開封市的地下,距地表12米多,具體範圍尚未查明。據考證應與現存的開封城部分重合,稍偏西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