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三國時期]

歷史

曹魏未立國前,東漢已進入群雄割據的時代。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漢獻帝到許昌,奉天子以令不臣(劉備、孫權等諸侯認為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令各地割據勢力必須遵奉其令,而軍事方面則選編精銳,組成一批強大的騎兵勁旅——虎豹騎,在平定中原的重要戰役中屢次建功,在掌握軍政的發展下,為後來的魏國打下了基礎。200年的官渡之戰後控制了中原北方地區大部分,並準備南下一舉統一全國。
但由於曹軍未適應到南方的地理環境,在水土不服,天氣陡轉等因素下,於在208年的赤壁之戰中敗於孫權與劉備的南方聯軍,退守北方。但由於曹軍所傷多為原劉表麾下水軍與降軍,因此孫劉勢力亦無法撼動曹操政權。由於曹操年事已高,於是終其一生只控制了中原一帶。其後漢獻帝封曹操為魏王,220年,曹操去世後由次子曹丕嗣位。
不久漢獻帝禪位,曹丕篡位,自立為帝,定國號魏,並定都洛陽,曹魏正式建立。曹操雖未稱帝,但曹丕稱帝後追封他為魏太祖(又稱魏武帝)。漢中王劉備於221年在成都自承漢統稱帝並建立蜀漢。吳王孫權也於229年在建業稱帝並建立孫吳,至此,三國正式形成。
魏文帝曹丕稱帝七年就去世。曹丕死後,長子曹叡即位,是為魏明帝。曹魏朝廷此時分為兩大派,一是以曹真和曹休為主的曹氏一族、二是以司馬懿世家和賈逵世家為主的新勢力,日漸形成嚴重的對立,埋下日後的高平陵之變的種子。而夏侯惇和夏侯淵死後,夏侯世家人才能力沒落,漸漸遠離權勢。導致司馬世家勢力龐大,夏侯世家無法抗衡,日後高平陵之變的發生後,夏侯世家遭到流放邊境、投降蜀漢與孫吳。
曹操出身寒族,且與閹宦有關,不以儒學為務,與當時的豪族、士大夫不同。曹操曾下“求才三令”,強調重才不重德,並以法家之術為治。曹操為一代梟雄,不僅得到眾多寒族人才支持,也得到部份豪族士大夫支持,如荀彧、荀攸。荀彧更為曹操引進不少士大夫階層的人才。官渡之戰,曹勝袁敗,士大夫豪族不得不暫時忍耐屈服,卻嗣機恢復。終於他們支持出身士族的司馬懿,向曹氏奪回政權。
曹魏都是在與蜀漢、孫吳的戰事中度過,如蜀漢的諸葛亮發動多次北伐攻打魏國,曹真、張郃、司馬懿等多次力拒來犯守護國土。由於司馬懿為曹魏立下不少戰功,在曹魏的政治地位漸漸提升,直至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利用兵變,剷除了曹家宗室的曹爽,後其子司馬師在政治鬥爭中又剷除了夏侯家的夏侯玄,司馬氏家族權傾全朝,司馬師、司馬昭兄弟成為朝廷中最有權勢的朝臣,能擅自廢立皇帝。魏帝曹髦不甘司馬氏威脅自己帝位,親自攻打司馬昭,司馬昭親信賈充派成濟殺害曹髦,事後僅成濟被處死,而司馬氏家族則沒受牽連。
隨著蜀漢國力日下,263年魏國司馬氏展開攻漢計畫,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等攻漢,結果漢後主劉禪出降,蜀漢亡國。後司馬昭死,其子司馬炎於266年篡魏自立,國號晉,曹魏滅亡。

軍事

曹魏於曹操死前,兵力約30-45萬,曹操死後,曹丕濫兵用戰,興建修房,死了不少的精兵,據當時的史書記載,兵力約13-16萬,為曹魏的低落時期,到了曹叡統治,由於推動多子政策,兵力大增到40-47萬,到司馬家族主政後,約到60-65萬,為最高峰,晉朝統治後的第23年,兵力破百萬。

文化

曹魏雖然是以軍力起家,但曹魏一族在文學上具有相當成就,如曹操和其子曹丕和曹植都擅於寫詩,時稱三曹,後世又稱建安文學。即使到了後期其君主也頗有藝術造詣,如曹髦擅長詩文、繪畫,被譽為才子。

經濟

魏、漢、吳三國中以曹操最重視農業(用毛玠兵農合一之策),其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屯田墾荒的面積最廣,當時曹魏經濟實力最強的原因,也與此相關。
曹魏重視農業的另一實證,是其大力興修水利,其工程的規模和數量在三國中首屈一指。如233年,關中一帶闢建渠道,興修水庫,一舉改造了三千多頃鹽鹼地,所獲使國庫大為充實。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糧食產量倍增。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