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北京中軸線

中軸線後段建築/112 中軸線與傳統文化/145 中軸線的延伸/191

出版信息

作 者:李建平 著
出 版 社:文化藝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1-1
版 次:1
頁 數:267
字 數:180000
印刷時間:2012-1-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503952821

內容簡介

本書選取中軸線作為審視北京文化歷史的切入點,是獨具眼光而極有深度的。它將北京具有表征的地標性文化實體與歷史文化內涵結合在一起,虛實相問地敘說了北京這座城市的精髓所在;同時又將北京城市中軸線放在中華文化大背景下加以考察,體現出北京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巨大張力和無窮魅力。正如人們深有感觸的那樣:城市,只能依賴於城市考察者的特殊目光才能現身。中軸線的發展軌跡,不僅最直觀地呈現了北京文化的發展歷程,而且凸現了北京古都文化的顯著特點,進而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深層智慧。就某種角度而言,中軸線不只是北京文化實體性的中心標誌,更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標尺。因此,當我們以中華文化為背景來打量北京中軸線和北京文化的發展輪廓時,我們的體認必然更加準確、更加到位,也更加舒展、更加靈動。該書之新穎不僅體現在對北京文化切入的獨特角度上,而且融化在全書的框架結構中。在系統介紹中軸線的發展脈絡後,又重點論述了奧運背景下北京城市中軸線的發展與創新。這既帶給我們關於中軸線發展的完整印象和強烈的歷史縱深感,又為它的未來發展留下了無窮的遐想空間;不僅使我們獲得了一種新的解讀和判斷北京文化走向的方法,而且為北京今天乃至未來的文化發展提供了一個更為深刻的背景。事實上,面對今天這樣一個全球化時代城市的文化發展,對歷史了解不清,就很難找準今天的位置;對“中軸”智慧重視不夠,更難以推動城市的現代化發展。

本書目錄

導言/1
第一章 中軸線形成的軌跡
第一節 中心與中國/9
第二節 紅山文化中的壇、廟、冢/19
第三節 中國傳統建築與中軸線/21
第四節 中國古代城市的中心思想與中軸線/26
第二章 元大都城的修建與中軸線
第一節 元大都城的規劃與修建/33
第二節 八卦哪吒城/36
第三節 元大都城中軸線/42
第三章 明清北京城與中軸線
第一節 明北京城特點/41
第二節 明北京城的修建/52
第三節 明北京皇城與宮城/57
第四節 明北京城中軸線/63
第五節 清北京城中軸線/68
第四章 中軸線上的建築
第一節 中軸線前段建築/76
第二節 中軸線中段建築/82
第三節 中軸線後段建築/112
第五章 中軸線左右對稱建築
第一節 中軸線左右對稱建築/119
第二節 天壇與先農壇/122
第三節 崇文門與宣武門/127
第四節 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128
第五節 太廟與社稷壇/130
第六節 東華門與西華門/132
第七節 文華殿與武英殿/135
第八節 東六宮與西六宮/137
第九節 萬春亭與千秋亭/138
第六章 中軸線與中國傳統文化
第一節 中軸線與“五行”、“五鎮”/143
第二節 中軸線與傳統文化/145
第三節 中軸線與陰陽/148
第四節 中軸線與古代天象/150
第五節 中軸線與九門宮闕/151
第六節 中軸線與圍合空間/153
第七章 中軸線與宗教祭祀文化
第一節 元大都中軸線與宗教建築/163
第二節 明清北京城中軸線與宗教建築/167
第三節 中軸線與五壇八廟/169
第四節 中軸線邊上的火德真君廟/172
第八章 天安門廣場改造
第一節 天安門廣場改造/180
第二節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修建/181
第三節 人民大會堂的修建/183
第四節 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的修建/184
第五節 毛主席紀念堂的修建/182
第九章 中軸線的延伸與奧林匹克公園建設
第一節 中軸線的延伸/191
第二節 奧林匹克公園規劃/194
第三節 奧林匹克公園建設/197
第四節 鳥巢與水立方/205
第五節 奧運捷運支線/208
第六節 奧林匹克大風景/209
第十章 北京城與中軸線的文物保護
第一節 北京城的歷史文化價值/215
第二節 對北京城文物保護的認識/216
第三節 對中軸線文物保護的建議/220
第四節 對中軸線延長線文物保護的建議/222

精彩書摘

“中國”這一名稱從何而來?帶著這樣的一個問題去追尋歷史,不難發現,“中國”名稱源於中國古代文化,“中國”含有“中央之國”的意思。“中央之國”的思想源於生活在黃河流域的漢族,他們比同時代的一些部落氏族更早一些進入農耕社會。在農業生產和農耕生活中,經過長時間的與自然災害作鬥爭,特別是與洪水作鬥爭,對天地運轉、節氣變化、植物生長有了比較領先的認識。由此,黃河流域比較先進的農耕文明成為了周邊部落氏族嚮往的中心。由此,“中”在古代先民的心目中很早就形成一種觀念,即:先進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換句話說,這種先進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就是黃河流域的農耕文化。此後,在人們心目中逐漸演變成黃土地居中的思想和意識。例如,在中國古代先民創立的“陰陽五行”學說中,就確定“土” 的位置在中央;同時,在各種顏色的土中,又認定“黃土”在中心或中央。在今日北京中山公園內(古代的社稷壇)就有這一文化現象的典型象徵。北京社稷壇為正方形祭壇,象徵著祖國遼闊的大地和領土,用五種顏色的土堆積而成。其中,正中間為黃土,東面為青土,南面為紅(赤)土,西面為白土,北面為黑土。五色土也象徵天下五個方位,代表著東、西、南、北、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五個方位又與五方尊崇的神物結合,例如,東方尊太嗥,輔佐為木神;南方尊炎帝,輔佐為火神;西方尊少昊,輔佐為金神;北方尊顓頊,輔佐為水神;正中尊黃帝,輔佐為土神。由崇尚黃土地到崇尚明黃顏色,是中國古代社會由原始走向封建等級社會的一個顯著標誌。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不僅崇尚黃土地,還尊崇黃顏色,黃顏色被演繹成為皇權和高貴的象徵。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大一統的核心思想或觀念就是皇權、皇帝,而皇權、皇帝的標誌性顏色就是黃顏色。例如,皇宮要用黃琉璃瓦建築,皇帝在正式場合要穿黃色的龍袍或馬褂等。北京城作為古代帝都,其城市基礎色調是灰牆灰瓦的城牆、街巷、胡同與四合院,而在城市核心區域則是紅牆黃瓦的宮殿建築。這種大面積使用黃色琉璃瓦的建築形式可以說是北京作為封建帝都的一個顯著標誌。在遠古中國流傳“大禹匯諸侯”的故事。這個故事說,大禹在成功治理水患後,為了檢閱天下究竟有多少氏族部落,決定在黃河流域的塗山(今安徽懷遠)拜會天下氏族部落的首領。當時,得到訊息的氏族部落首領都來了,人數有成千上萬。同時,各氏族部落首領還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拜會禮物。在這次拜會上,大禹成了受人尊敬的中心人物,成為“萬王之王”,也就是在各氏族部落首領之上令人尊敬的人物。由此,從大禹之後,中國進入了階級社會,出現了第一個朝代——夏。從禹的兒子開始,中國歷史上陸續出現了王、天子、皇帝和大一統多民族的國家。在大禹拜會天下氏族部落後,大禹還辦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將各氏族部落首領送來的不同樣式的青銅器統一鑄成九個大鼎,以九鼎象徵著天下一統和國家的最高禮制。由此,“九”不僅成為個位最大的數字,還成為中華文化中最尊貴的數字,只有天子才能享受的數字,這就是“九五之尊”。由此,中原大地出現“九州與五服”的文化與觀念。九州,按順序排列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九”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有最大、最多的含義。當時,人們認為,“九州”已經涵蓋了天下。由此,九州也是遠古中國的別稱。在北京皇家園林圓明園中就有一核心景區,名“九州景區”,景區核心是“九州清晏”,它位於圓明園前湖北岸,與正大光明殿隔湖相望,是圓明園中的重要景區,也可以說是代表中國古代皇家園林特色的景區。有人會問,為什麼“九州景區”重要?其根源就是它象徵著國家的統一和多民族的團結,是中華大一統的象徵。九州景區在規劃設計上就體現了這一文化現象和思想。九州景區以圓明園後湖為中心,環湖形成九個島嶼式的景區,即:鏤月開雲、天然圖畫、碧桐書院、慈雲普護上下天光杏花春館、坦坦蕩蕩、茹古涵今、九州清宴。這些景區簇擁著後湖,不僅使山水、建築、景觀渾然一體,又突出了封建統治“一統九州,天下和諧”的政治意願。由此可見,國家的統一、多民族的團結在中華民族是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是凝刻在中華民族血脈中的。現在,一提及圓明園,年輕人只知道“西洋樓”,不知道“九州景區”,這是對圓明園中國園林藝術展示上的一種失誤。在九州中,冀州不僅名列首位,還因為其地勢居中,山水環抱,成為首善之區。在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家朱熹就曾經概括說,冀都天地間,好個大風水。山脈從雲中來,前面黃河環繞。泰山聳左為龍,華山聳右為虎,嵩山為前案,淮南諸山為第二重案,江南五嶺為三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皆莫過於冀都。“冀”指華北大平原,作為建立都城,北京又是最理想的地方。有些典籍是這樣描述北京地形的:說北京前面(東南)有茫茫渤海,又有潮白河、永定河、拒馬河以及北運河等五大水系穿流而過,在北京小平原後面(西北)則有綿延不斷的燕山山脈及太行山脈為依託,地形是虎踞龍盤,天然形勝。一般介紹北京地形史書或文獻也指出,北京是三面環山,一面向海,西高東低,衝擊平原,自然環境優越,適宜建都,適宜人類居住。
五服,中國古代先民講究的“五服”是一種適應原始社會生產關係的和諧社會結構。核心是帝王居中心,然後從京畿逐漸到邊遠藩屬國均臣服帝王的理想分區域管理思想,也是古代帝王治國安邦的原始思想。這種思想進一步引申就是圍繞中央和服務中央的思想和意識。古代先民認為,國家大一統,要有一個中心,這箇中心或者稱為核心就是中央。中央從地域講,就是帝王所在的區域,就是都城。由此,在中國古代繪製的“五服圖”表明,核心是中央,或是帝都;然後是圍繞帝都的五服,由近及遠的順序是:甸服,侯服,綏服(也稱“賓服”),要服,荒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