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爭的動力

本書選取了自法國大革命以來發生在世界各地的18例鬥爭事件,試圖通過比較性的分析,為研究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各類政治鬥爭事件提出一個較具一般性的方案。幾位作者詳細說明了他們在解釋革命、民族主義及民主化問題時所使用方法的含義,力圖辨明一再引發廣泛的鬥爭政治活動的各種機制及其作用過程,如居間聯絡、範疇形成和精英背叛等等,由此對目前鬥爭政治研究領域盛行的靜態的單一行動者模式提出批判,並將分析的重心轉移到鬥爭中的動態互動上。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鬥爭的動力

作者:(美)麥克亞當(McAdam,D.) 等著,李義中,屈平 譯

ISBN:10位[754470064X] 13位[9787544700641]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9-1

定價:¥31.50 元

內容提要

本書選取了自法國大革命以來發生在世界各地的18例鬥爭事件,試圖通過比較性的分析,為研究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各類政治鬥爭事件提出一個較具一般性的方案。幾位作者詳細說明了他們在解釋革命、民族主義及民主化問題時所使用方法的含義,力圖辨明一再引發廣泛的鬥爭政治活動的各種機制及其作用過程,如居間聯絡、範疇形成和精英背叛等等,由此對目前鬥爭政治研究領域盛行的靜態的單一行動者模式提出批判,並將分析的重心轉移到鬥爭中的動態互動上。

編輯推薦

《鬥爭的動力》出自三位一流學者之手,它毫無疑問是過去二十年內關於社會運動(及相關現象)最雄心勃勃的著作,或許也是最重要的著作。

——《社會學》

作者簡介

道格·麥克亞當,美國史丹福大學社會學教授和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政治過程與黑人暴動的發展,1930—1970年》(1982)、《自由之夏》(1988,該書使作者得以分享1990年C.賴特·米爾斯獎)。

目錄

前言與致謝

第一部分 問題何在?

一 他們為何怒吼?

二 鬥爭的輪廓

三 比較、機制與事件

第二部分 嘗試性的解決之道

四 比較視角下的動員

五 鬥爭行動

六 鬥爭的轉變

第三部分 套用與結論

七 革命的軌跡

八 民族主義、民族解體與鬥爭

九 鬥爭的民主化

十 結論

參考文獻

索引

書摘

這一思路產生於對早先研究傳統所作的四個方面的批判。首先,社會歷史學家發動了一場他們稱之為“(關注)來自於下層的歷史”的知識反叛行動,以反對早期歷史著作中占主導的重視精英人物與上層政治的傾向。與他們在社會科學界的同道一起,許多社會歷史學家尋求重建普通人的政治經歷,將這些政治經歷置於日常社會生活的基礎上,以此挑戰那種將民眾政治貶為對非常時期或暫時困難之非理性反應的觀點。第二,同樣地,許多社會科學家拒斥那種將大眾運動及類似現象視為集體行為,視為因一時狂熱、幻念、煽動和群體影響而出現的常識混亂的流行觀念。第三,這些歷史學家和社會科學家強烈反對官方將20世紀60年代的民權運動、學生運動、工人動員以及其他民眾政治說成是衝動和不負責任的自我放縱的發作。第四(同時也是部

分地作為對以上三種思路的反應),曼科·奧爾森(OlSOn1965)以及其他理性行動論者反對簡單化地斷言抗議者的行動具有合理性。他們針對分析民眾抗議的人士的見解做了兩個方面的有力評述,他們指出,那些分析家們(a)忽略了這樣的一個事實,即許多也許是絕大多數的結為群體的人們,儘管他們有著同樣的冤情或利益,但他們並未據此而行動,以及(b)缺乏一種有關共同持有某種利益的人們依據這一利益而組織起來並據此而行動的條件或過程的合理理論。

這些批評的一種主要形式很快以“資源動員”而得名,該術語經由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和邁耶·扎爾德(Mayer Zald)二人有關美國社會運動及其組織的著作而具體化並引起廣泛注意。資源動員模式強調組織基礎、資源積累和集體協調對於政治行動者們的重要性,突出社會運動與利益集團政治之間的相似性匯合傾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